鄒玖勝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的雙慶之年,國家奧運健兒代表團日前順利完成訪澳行程。當中一連三日行程安排緊湊有致,既有相對正式且富有教育意義的「與澳門青少年運動員交流」活動,也安排了到歷史城區及社區與市民及旅客見面的親民之舉,更有國家健兒們在聯歡晚會展現不同才藝,與澳同樂。代表團訪澳為澳門增添榮光和喜慶,短短幾日更是成功掀起本澳全城愛體育熱潮和愛國熱潮。本澳應藉著這個機會,完善本澳體育設施配套,推動體育事業發展。
據瞭解,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每屆奧運結束後都會組織當屆奧運健兒代表團訪澳,搭建一座與居民交流的橋樑,近距離感受奧運的激情與榮耀,分享運動員的喜悅和汗水,充分展現國家對澳門及青年一代的關愛。今年是雙慶年,交流互動更別出心裁,旨為帶領青年深入瞭解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而眾所周知,國家體育代表團不負眾望,在2024巴黎奧運會上,憑著出色的表現,共取得40金、27銀、24銅共91面獎牌的驕人成績,創下國家隊境外參加奧運最佳成績,向全世界展示出努力拼搏的精神,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我們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倍感歡欣和自豪。特別是,中國代表團以40枚的金牌數創造了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佳戰績。傳統優勢專案跳水、乒乓球完成包攬目標,藝術體操、花樣游泳、舉重等專案則實現了新突破。小輪車、霹靂舞、攀岩等新興「小眾」專案後來居上。從初露鋒芒到全面開花,中國已成為世界體育舞臺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同時,游泳、網球、花樣游泳、藝術體操、女子拳擊、速度攀岩等專案均創造了歷史。中國乒乓球女隊不負眾望,以奧運女團五連冠,強勢摘得第300金。40年,折射著一代又一代奧運健兒的拼搏和汗水,同時也見證著中國競技體育不斷勇攀高峰的歷程。從奧運1金到100金,中國用了二十年。而從100金到300金,中國也僅用了二十年。四十年間的輝煌成績,標誌著中國正在邁向體育強國新高度。40枚金牌,這是中國健兒境外夏季奧運參賽的最佳戰績。這些金牌的分量很重,因為它凝結著無數體育人的拼搏與汗水,折射出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此次國家奧運健兒代表團訪澳是一場生動的愛國教育活動,是最好的開學第一課。國運興則體育興、國家強則體育強;少年強,則中國強。奧運健兒們的優異成績,既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進步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力量。運動員們堅韌不拔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振奮,每位運動員背後,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與汗水,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他們的故事激勵著大眾不斷超越自我,不論在賽場還是生活中,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是值得學習及傳承,奧運健兒自強不息的必勝信念和團結協作、並肩作戰的寶貴品質,極大激發全澳民眾的昂揚鬥志和拼搏精神;「○○」後奧運健兒展現我國青年一代自信開放、蓬勃向上的青春風貌,更加堅定本澳青少年敢拼敢闖、追逐夢想的信念與信心。
事實上,澳門特區政府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不止曾舉辦如東亞運動會、葡語系國家運動會和亞洲室內運動會等大型體育盛會,還舉辦了武術、跆拳道、羽毛球、排球、壁球等國際性單項體育賽事,體育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成績顯著,為澳門的體育產業打好堅實的基礎,此外還通過舉辦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澳門國際馬拉松、國際乒聯男子及女子世界盃、WTT澳門冠軍賽、世界女排聯賽澳門站等高水準的大型體育活動,促進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同時,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大眾體育發展,攜手社會各界,鼓勵不同層面的居民積極參與大眾體育活動,促進身心健康、豐富餘暇生活、構建和諧社會。澳門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更明確提出建設「體育之城」。「每個月至少舉辦兩場國際賽事,打造具有澳門特色的體育品牌賽事,用體育盛事吸引八方遊客。」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體育之城」建設進一步豐富了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內涵,賦予休閒娛樂以更加積極、更富活力的特徵。
本澳銳意建設「體育之城」,值得認可,但打造「體育之城」除豐富本澳旅遊元素外,更深層意義是要推動本澳精英體育、大眾體育發展,提升澳人整體健康水準、競技水準。現時本澳大眾體育有聲有色,惟體育場所不足、滲透階層仍有局限。有團體就指出,本澳體育場所一直面臨數量不足、分佈不均等先天問題,令不少青少年在培養體育興趣時受到掣肘,建議當局充分利用閒置土地規劃建設體育訓練場所,創設更多誘因吸引更多學校和社團加入「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在非常規時段開放予居民使用,以及長遠審視、平衡各方用地需求,進一步推動本澳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認同政府通過舉辦系列體育盛事,提升澳門的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旅客來澳門觀賽、旅遊,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積極尋覓場地興建新運動場所,包括改建原逸園狗場及蓮峰體育中心地段為居民運動公園,以及「東區-2」的A9和B4地段興建體育場館和設施等,以回應居民需求。
然而,根據體育局公佈,二二年本澳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一點五三平方米,當中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最高的是氹仔舊城及馬場區,最低的是下環區和新橋區,反映本澳運動場地面臨分佈嚴重不均的問題,足球、籃球等大眾運動項目的場地短缺現象尤為突出,不僅限制專業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也為廣大體育愛好者帶來極大的不便。團體建議政府可充分利用閒置土地建設大眾化且相對簡單的體育公園,以籃球場、羽毛球場、小型足球場,以及配置大眾化健身器材滿足社區居民運動的需求。此外,為爭取更多體育場地,當局不斷透過跨部門合作,發掘具條件的學校和社團加入「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在非常規時段撥出場地開放予居民使用,惟至今僅有不到十家學校和社團加入,考慮到開放場所或面臨行政管理、安全性等問題,期望當局創設更大誘因,通過智慧安保技術等,推動學校、社區與政府部門之間的體育場地共用機制,拓展更多體育空間。長遠而言,隨著原逸園狗場及「東區-2」體育場地進一步規劃和落成,將為本澳體育項目帶來更多空間條件,建議當局全面審視市民大眾、體育運動員、團體訓練及教練的用地安排。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佈局,確保各類群體能在體育場地中找到適宜的空間,滿足其多樣化的體育活動需求,為建設「體育之城」奠定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明年澳門將與粵港合辦第十五屆全運會,本澳可利用全運會及殘運會賽事契機,廣泛開展體育宣傳活動,提高居民對體育認識和興趣。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體育公益事業,共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普及和發展。
的確,粵港澳將聯合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這對於澳門以及澳門同胞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喜事。這也是中央支持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舉措,也是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機遇。今次國家奧運健兒代表團訪問澳門,不僅讓國家奧運健兒與澳門同胞一起感受祖國強盛和特區繁榮穩定的喜悅,還可讓奧運精神和榮光進一步激發澳門同胞的愛國熱情,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和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不僅有利本澳運動員和青少年學習奧運金牌運動員的精神,還可為2025年粵港澳合辦的全運會做好準備有進一步的提升,具體如持續優化公共交通建設和協調機制,同時做好綜藝體育場館建設與規劃;協同綜合度假村規劃綜藝場館資源吸引更多國際賽事於澳門定期舉辦,系統性規劃綜藝場館建設,避免綜藝場館單一重複性,與公共建設作錯位搭配,有效帶動綜合度假村協同特區政府共同參與「1+4」發展策略。此外,特區政府應做好錯峰計劃和激勵措施,如對應 MICE 或長者的特定群體旅遊市場開發,與綜合度假村及對外聯繫交通單位提出綜合方案,讓不同來源和目的的旅客於全年均有不同的旅遊體驗和各區特色主題活動等。
回顧今年五月,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考察調研本澳,期間在澳門蛋瞭解體育場館和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並參觀運動員訓練,指出國家體育總局、不同省市都十分支持本澳體育事業發展,鼓勵本澳體育界、運動員繼續努力,為澳門、為國家爭光;同時冀加快本澳體育產業發展,在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能辦得更成功,助力方方面面的發展。因此,本澳應借著奧運熱潮,以及澳門將於2025年承辦全國運動會的契機,充分利用本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旅遊+體育產業,豐富本澳旅遊內涵,拓寬更多國際客源,助力澳門經濟多元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第六任行政長官參選人岑浩輝及其競選團隊日前拜會體育界選委,爭取支持。會上多名選委就本澳體育事業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包括期望重視澳門體育界的國際規範標準建設,加強澳門體育事業的國際化發展。選委還關注政府資助問題,包括優化資助模式,增加對運動科學設施的投入以及對體育社團的日常資助,以支持體育事業的多元化發展。建議審視和完善有關體育總會的法規,鼓勵有條件的運動成立單項體育總會,並希望得到適當的財政支持。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多名選委呼籲重視職業運動員的培養和生涯規劃,以及退役後的保障,並參考鄰近地區對退役運動員的轉型計劃;認為政府應善用和善待體育人才,優化相關資格認證法規,鼓勵新興體育項目的發展。在體育場地方面,有選委建議重點關注體育場館的發展規劃,採用立體建設方式增加運動空間;構建綜合體育設施,鼓勵全民健身。多名選委還提議善用橫琴深合區的優勢,為澳門提供更多的場地支持。有選委關注運動員參與國際比賽的支援,冀重視辦好明年的全運會,支持體育總會開展本地賽事,築牢體育之城的基礎,並研究延伸體育產業鏈。在體育文化交流方面,多名選委建議利用大灣區建設機遇和葡語國家的優勢,體育促進區域文化交流。
可以說,上述選委意見基本點出了澳門體育事業發展的重點與難點,推動「體育之城」建設任重而道遠,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廣泛聽取民意,未來施政繼續推進國際大型賽事的策略,推動澳門「體育+旅遊」的深度成效,促進澳門體育產業發展,積極完善體育運動場地和社區配套,構建中長期固定的集訓交流機會,積極培養本地運動員,推動本澳精英體育、大眾體育發展,提升澳人整體健康水準、競技水準,將澳門體育事業提升至新高度。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