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向奔赴讓澳門協和醫院也能為大灣區居民服務

  澳門協和醫院昨日正式開業,這是「一國兩制」下澳門特區與內地在衛生健康領域的重要合作項目,是澳門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的設立定將進一步優化澳門的醫療服務體系。澳門協和醫院是澳門特區政府在國家支持下設立的一所大型綜合公立醫療機構,由特區政府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營運和管理。經過特區政府多年的規劃及各方的齊心努力,澳門協和醫院在去年十二月二十日投入試營運,經過約半年的調試,昨日終於正式投入運作。適逢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以及澳門特區成立二十五周年的雙慶之年,澳門協和醫院的開業別具意義。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致辭時指出,澳門協和醫院的願景是建設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輻射東南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醫學中心,致力提高澳門對疑難重症及專科診治的能力,增進澳門居民健康福祉,全面提升本澳醫療水準。藉着北京協和醫院的品牌、人才、管理、醫療技術和醫療資源,必定能夠帶動本澳專科醫療服務水準的顯著提升,並在「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框架下,積極促進澳門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以及本澳與國際間的醫學交流合作。隨着澳門協和醫院的成立,澳門未來定將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國家戰略,充分發揮獨特的區域優勢,推動本澳高端旅遊醫療等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同時,助力建設本澳醫學教育事業,推動醫學科研成果的轉化,更好地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
  澳門特區政府曾經發布澳門協和醫院的三級醫療服務收費標準,第一級為免費醫療,對象為現時享有免費公營專科醫療服務的澳門居民,經衛生局轉介至澳門協和醫院後,可繼續享有與現時相同的免費醫療服務;第二級為收費醫療,包括對澳門居民將考慮給予適當優惠,對非澳門居民如持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學生簽證及特別逗留證等長期逗留者將按正常標準收費;第三級則為國際醫療,屬私人醫療服務,將提供更高端醫療服務選擇,收費會參考鄰近地區高端醫療服務的市場價格,亦將考慮給予澳門居民適當優惠。
  由於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的六項政策措施,其中有一條是專門「度身定做」地為澳門特區而設:內地居民赴澳門參展、就醫或從事演藝等活動,可以憑有關證明文件,在全國任一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窗口申辦一年多次「其他」類簽註,而其中赴澳門就醫的,允許有一至二名陪護人員申辦同類型簽註。因而人們在認為這是對澳門特區政府致力推動本澳大健康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之外,更是配合澳門特區政府致力發展醫療旅遊,尤其是隨著澳門協和醫院成功落戶、六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計劃推出以健康為主導的旅遊產品、將帶動澳門私營醫療業界協同發展,加上澳門具備創新藥物審批效率高和先進儀器設備引進快等優勢,是次國家增加赴澳門就醫的簽註,必定能進一步推動澳門醫療旅遊的發展。因而也就讓人們產生遐想,澳門特區政府適宜以此為由,向中央政府申請,同意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居民尤其是幹部職工,可以在澳門協和醫院就醫,並按照內地「醫保」的報銷標準,只收取個人自費的部分費用,報銷部分則由協和醫院透過法定的機制,向大灣區內地九市的醫保管理機構結算。
  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方面,內地的醫療保障制度,是由國家醫療保障局規劃、管理的醫療保險制度,屬於內地醫療衛生體系的一部分,該制度僅覆蓋內地,不報銷境外產生的醫療費用。因此,澳門協和醫院如要參與內地醫保機制運作,就必須獲得中央批准,並適當修訂相關制度。另一方面,內地的醫保制度,對進口藥物是有一定程度的自費限制的,而澳門協和醫院既然在澳門特區立足,在醫療的過程中必然會使用較多境外生產的藥物,內地大灣區九市居民倘能獲准在澳門協和醫院使用內地醫保,也存在著醫生開出的處方,或手術過程中使用的藥物中,屬於境外生產的藥物結算的問題。不過,可以參照醫保制度中的「自費項」,由患者自付費用。
  其實,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的六項政策措施中,有一項是內地居民赴澳門就醫可以申辦一年多次「其他」類簽註,並允許有一至二名陪護人員申辦同類型簽註,就是「衝著」澳門協和醫院的即將正式開業而設。這是因為,協和醫院是國家頂級醫院,是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三級甲等醫院。它隸屬於北京協和醫學院,是其臨床醫院,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臨床醫學研究所,國家衛生部指定的診治疑難重症的技術指導中心之一。協和醫院也是中國最早承擔外賓醫療任務的單位,醫院專門設立外賓和高幹門診部,開設專門的高幹、外賓、特需病區。澳門協和醫院正式開業後,可能會吸引內地尤其是大灣區九市的病患前來就醫。
  而且,在內地的「三甲」醫院往往是「人頭湧湧,門庭若市」,受診環境欠佳,可能還會遇到「掛號黃牛」之下,寧靜敞亮的澳門協和醫院,就可能會對某些具有較佳經濟能力的病患產生較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內地即使是「三甲」,也未必能夠用得上進口藥物,某些具有經濟能力的病患,想用也用不上。而在澳門協和醫院就醫,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誠然,澳門特區與內地的醫療保障制度不同,澳門特區實行的是對弱勢群體和傳染疾病、部分慢性疾病的免費醫療,其中弱勢群體包括澳門居民中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殘障人士、兒童及適齡學生。而內地實行的是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通過建立社會醫療保險基金,對參保的職工和居民給予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報銷,但無法做到免費醫療。因而內地居民到澳門協和醫院就醫,要解決兩地醫療保障的銜接問題。除了是具有經濟能力者完全自費之外,參與醫保制度者的醫療費用結算問題,就必須慎重細緻地研究。
  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後,國家層面已經研究制定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政策辦法。具有關資料顯示,已經有二萬多澳門居民在大灣區參與醫保,特區政府也已制定了《居住於內地的澳門特區居民醫療保險津貼計劃》行政法規,向符合資格者發醫療保險津貼,每年發放一次,津貼金額上限為澳門元一千元,津貼將按實際個人繳費金額審批發放。而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先後三批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名單。
  這與「澳車北上」等優惠措施一樣,都是屬於「單向奔赴」,對大灣區內地九市居民有欠公平。實際上,大灣區建設應當是「雙向奔赴」,並肩前進。這就趁著澳門協和醫院的正式開業,試行可以接受大灣區居民醫保機制為發端,推動大灣區內地九市與澳門、香港特區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