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旅途疲憊,但烏魯木齊的繁華與熱情讓我們瞬間精神煥發。哪怕下飛機到酒店已經淩晨一點多了,我還是迫不及待去吃了24小時不打烊的新疆美食!」臺灣致理科技大學教授王珍一興奮不已,開心分享著對新疆的初印象。
7月21日至29日,由全國臺聯聯絡部主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臺聯承辦的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參訪團一行20餘人,赴新疆展開了為期8天的交流訪問。
參訪團嘉賓大多數都是來自臺灣各高校的教授,此行如何促進兩岸青年的交流與理解,推動兩岸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如何更加深入地瞭解這片土地上的多元文化,認識到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從而消除誤解和偏見,促進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
帶著疑問,參訪團由北向西,一路穿越天山山脈,從烏魯木齊至克拉瑪依,與高校座談,深化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經賽裏木湖前往霍爾果斯,瞭解「一帶一路」口岸對臺優惠政策;再到塞外江南伊犁,參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伊犁將軍府;在「最早升起太陽」的地方那拉提以及有著「黑色莽原」之稱的喀拉峻感受少數民族風情;又在世界現存最大的八卦城特克斯體驗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哲學思想……
新疆之行,給出了最美好的答案。
座談交流深化兩岸教育界融合發展
參訪團第一站,來到了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的新疆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新疆大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參觀校史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與相關單位及高校教師進行座談交流後,臺灣文化大學教授李炳南對新疆大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有機融合的做法表示讚賞,他呼籲臺灣年輕人有機會一定要來新疆走走看看,感受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歷史感,共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全國臺聯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為兩岸同胞辦實事、解難事。」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希望此行能讓大家多瞭解新疆:「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通過持續深入的交流,實現兩岸教育界的融合發展,共同為兩岸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楊毅周強調:「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兩岸同胞更應該共同應對外部挑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兩岸教育合作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此次參訪團的榮譽團長、臺灣新黨主席吳成典說,「時到花自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兩岸同胞應該共同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校史展覽館是展示學校發展歷程和辦學成就的重要場所。展覽館內設有多個展廳,詳細介紹了學校的創辦背景、發展歷程、辦學特色、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科研成果以及傑出校友等方面的內容。參訪團通過參觀校史展覽館,全面瞭解了學校的輝煌歷史和未來發展藍圖。
座談中,參訪團成員紛紛表示,此次參觀交流讓他們對克拉瑪依這座年輕的石油城市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建設發展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感歎於克拉瑪依從戈壁灘上崛起為現代化城市,並為中國石油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臺灣銘傳大學教授唐雲明直言:「克拉瑪依市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潛力巨大。」他希望臺灣的年輕人能夠更多地瞭解新疆,並參與到新疆的建設發展中來,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初次來到克拉瑪依,我就感受到了新疆人的質樸和熱情,也漸漸喜歡上了這個乾淨整齊、環境整潔、舒適宜居的城市。」臺灣省籍教師林韋翰現在校區工學院任教,作為新疆引進的第一批臺灣省籍教師,林韋翰深切感受著相關部門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就業所付出的努力。他表示,「經過這一年的教學、科研等工作,通過與各位老師和同學的相處,我深深的被感染,逐漸體會到了工作的意義和人生價值。我覺得教書育人,為國家、為新疆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就是我作為教師的意義。」
情感交融「兩岸一家親」的深情演繹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包括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錫伯族、回族等多個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同時,各民族之間又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相互尊重、和睦共處的良好氛圍。
在喀贊其民俗風情園,參訪團不僅瞭解了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欣賞了民族歌舞表演,還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家訪活動。嘉賓們來到一戶維吾爾族人的家中小院,小院佈置的精緻而富有民族特色,主人熱情地接待了參訪團一行,並親自準備了維吾爾族的傳統美食,還向嘉賓們講述了他的家族歷史和生活故事,讓嘉賓們對維吾爾族的文化和傳統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家訪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維吾爾族人民的熱情和淳樸,也讓我們更加瞭解了維吾爾族的文化和傳統。我想不管是兩岸之間的深度融合還是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都需要我們兩岸青年傳承和發揚。」品嘗著民族美食,臺灣文化大學教授劉性仁有感而發。
很難想像,在大陸西北地區,在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街區,在一個有故事的手風琴博物館裏,能讓參訪團感受民族融合之美達到高潮:
在伊寧市六星街,嘉賓們參訪手風琴博物館時,恰巧遇到由不同民族成員組成的樂隊正在演出,他們用手風琴這一共同的樂器,將各自民族的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共同演奏著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著名民歌。在演奏《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時,唐雲明教授與臺灣公教軍警防聯合總會秘書長葉倫鈺情不自禁先後登臺,與少數民族同胞手挽手,肩並肩,共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那一刻,那份臺灣同胞用歌聲傳遞對祖國的熱愛與祝福,那種情感的真摯與熱烈,深深觸動每一位在場觀眾的心弦。這不僅僅是兩岸同胞一次音樂的共鳴,更是臺灣同胞心靈深處對家國情懷的深刻表達,是跨越山海、超越族群的深情告白,更是對「中華民族一家親」理念的深情演繹。
「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共用著同樣的文化根源,擁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少數民族同胞亦如同璀璨的星辰,散落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各自綻放著獨特的光芒,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家庭。這樣的合唱,是兩岸同胞及各民族間情感交流與文化認同的具體體現。它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方,無論屬於哪個民族,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園——中國。這份歸屬感與自豪感,是促進民族團結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竭動力。」新疆自治區臺聯秘書長李勇感動道。
在那拉提鎮以西2公里處,因位於鞏乃斯河邊拐彎而得名的村莊——英加爾村,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多民族聚居村莊。參訪團來到英加爾村,參觀村裏的民宿等旅遊產業。
馬國棟是英加爾村的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巴郎」。作為土生土長的英加爾人,2012年,年僅23歲的他放棄了在阿勒泰的高薪工作,滿懷憧憬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村幹部,成為英加爾村鄉村振興的領路人。如今的英加爾村能成為遠近聞名的「民宿村」,離不開這位黨支部書記的努力。
「近些年,我們通過『黨支部引領+特色聯戶帶動+旅遊產業發展』的模式,推動村民發展特色旅遊產業,大力推行建設集住宿、療養、娛樂為一體的高標準農家樂、牧家樂,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努力實現『現代產業+鄉村旅遊』的農旅融合發展」。聽到馬書記的介紹,臺灣真理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何吉元不禁感歎:「我想英加爾村的鄉村振興實踐是一個積極的例子,也是大陸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它展示了如何依託當地資源、發揮群眾力量、結合國家政策來實現鄉村的全面發展。大陸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歷史尋根共築民族復興夢
伊犁將軍府,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輝煌與苦難,也承載著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這裏不僅是清朝時期新疆地區的軍政中心,更是中華民族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外侮的重要象徵。對於臺灣同胞而言,參觀伊犁將軍府不僅是一次歷史的追尋,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許多嘉賓表示,通過這次參觀,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信念。
「一直知道左宗棠對新疆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深遠的。實地參訪,才更瞭解他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展現出的高超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他的愛國情懷和政治智慧真是需要讓更多的臺灣青年瞭解,以此則激勵兩岸青年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吳成典發出肺腑之言。
大陸唯一一座沒有紅綠燈的縣城在哪里?
鮮少有人知,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的八卦城。這是一座充滿魅力和神秘色彩的城市——年均氣溫5.3攝氏度,既無酷暑,又無嚴寒,是旅遊避暑的最佳勝地。它不僅擁有獨特的城市佈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殊的交通現象和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在這裏,參訪團嘉賓們收穫了一份難忘的記憶和深刻的感悟。
「這裏的街道設計巧妙,一環套一環,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八卦圖中。在這裏,每一個路口、每一條街道都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和哲理,讓人在行走中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種神秘而和諧的力量。」臺灣海峽兩岸經貿文化協會副理事長周文青驚歎:「來到八卦城,才知道新疆還有這麼一個多民族交融的地方,瞭解到塞種、月氏、烏孫、回紇、突厥、蒙古、柯爾克孜、哈薩克、維吾爾、漢等22個民族的同胞都曾在這裏繁衍生息。而且是歷史上許多重要人物生活過的地方,如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細君公主、第一位女外交家馮嫽等,真是很長見識。」
自古以來,《易經》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陰陽互補的理念,揭示了事物的對立與統一;對立統一的思想,則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這些思想為中國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基礎。
位於八卦城的易經文化園則是易經文化最集中、最全面的展示中心,全面展示了《周易》文化,也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易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兩岸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是源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靳文濤是中國周易學會理事、特克斯周易研究學會會長,長期致力於易經文化的傳承與宣傳。作為特克斯縣的「宣傳大使」,他深入淺出地為參訪團講解易經文化的內涵和精髓。使嘉賓們更加直觀地瞭解易經文化的歷史淵源、哲學思想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到,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我們中華民族是文化燦爛、多元一體的民族,臺灣同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我們肩負著共同的責任和使命!」靳文濤此番話引起了嘉賓們的強烈共鳴,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深化交流共賞新疆之美
參訪期間,嘉賓們還腳步不停地參觀了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瞭解中歐班列開行情況、直觀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在新疆的生動實踐,對「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的進展和成效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烏魯木齊國際大巴紮,精彩的民俗表演,種類繁多的商品,讓他們親身體驗到了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蓬勃活力與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克拉瑪依市的科技館、博物館和雲計算產業園等,瞭解了新疆在物流、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潛力;在霍爾果斯國門展示館打卡留念;深入瞭解了霍爾果斯作為重要貿易口岸的地位和作用,對新疆在國際貿易中的獨特優勢有了直觀體驗。有嘉賓表示,臺灣企業可以借助霍爾果斯的貿易模式,尋找更多的合作機會。
「一號井」是克拉瑪依的發現井,也是大陸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嘉賓們被一代代石油人愛國奉獻、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感動,稱讚克拉瑪依「不愧為一座為夢想加油的城市」。
在克拉瑪依昆侖路街道康城養老服務中心,大家連連稱讚養老中心完善的設施設備、完整的服務體系,直言「克拉瑪依是一個讓人安心養老的地方」。
何吉元說:「地處祖國邊陲的新疆發展得這麼好、這麼快,讓人驚喜和震撼。縱觀克拉瑪依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相信在祖國大發展的背景之下,新疆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好。」
在「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賽裏木湖,欣賞「賽裏木湖藍」與遠處層巒疊嶂的雪山交融之美;在高山草甸那拉提「空中草原」肆意奔跑、策馬奔騰;在景色堪比瑞士,卻更具東方韻味的喀拉峻大草原盡情呐喊……領略著新疆大自然的壯麗與和諧之美的同時,也讓嘉賓們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具體的想像……
一切都是那麼震撼而難忘。但最令劉性仁難忘的,還有在新疆過了一個特別的生日。得知參訪途中恰逢劉性仁生日,主辦方準備了生日蛋糕為其慶生。嘉賓們共唱生日歌,祝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曾多次到過新疆和大陸許多城市參訪。這次到新疆來,再一次親身感受新疆的經濟繁榮、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和睦關係。這次參訪活動,增進了臺灣和新疆多個少數民族的相互瞭解,讓大家如同石榴籽一樣,56個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謝明輝有感而發:「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臺灣同胞來到新疆,感受這裏的壯美河山和獨特文化,促進臺灣與新疆在更多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疆太大了,祖國太遼闊了,此行太累了,但太值得了,我會讓女兒的旅行立馬改成新疆!」這是此行嘉賓們發出的真實感慨,也是參訪團此行的意義所在。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兩岸同胞攜手前行,共築文化認同與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易靖茗/文)
海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