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這些年 我改變了太多 ——訪臺灣演員聶詩芸

  「來大陸這幾年,我改變了太多,感謝這段經歷,感謝最初的選擇。」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臺灣演員聶詩芸分享了她的成長經歷和登「陸」故事,北漂7年、租房8次,在被問到來大陸從零開始到底值不值得時,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北京獨立成長的過程雖艱辛,但它給了我很多感觸生活的機會,所以當我再去把這種感悟與情緒帶到戲裏面的時候,就更能把它表達出來,更能與角色共情。」
  表演來自於生活。在聶詩芸看來,隨著經歷與閱歷的疊加,會讓人產生更多感受、體悟越多,就越能把扮演得角色分析的更透徹,在鏡頭前更細膩地傳達情感。「就比如我今天接受了採訪,我就會有被採訪的感受,會很用心地把所有細節放大。」
  蛻變的關鍵是勇敢的自己
  在臺灣世新大學就讀廣電系時,聶詩芸就閒不下來,兼職做了模特,這段經歷讓她體會到幕前幕後工作的不同,也讓她捫心自問,真正嚮往與喜歡的職業是什麼?
  當「演員」二字出現在腦海時,她從內心深中覺察到一種喜悅,坦誠面對自己,遵從自己的想法,做真正想做的事,勇氣與決心也隨之而來,很快她有了新的人生計畫——到大陸闖蕩演藝事業。
  「來這裏短短幾年,我就接了3到4部戲,這在臺灣是想像不到的。」既幸運又感恩,是聶詩芸在大陸闖蕩演藝事業頭幾年最深的感受。與此同時,她也體會到,在大陸廣闊的市場中要想抓住更多機會,還需要有匹配運氣的實力。
  「對所有來大陸發展的臺灣演員來說,共同會面臨的一個困難是口音問題,臺灣腔固然好聽,但作為演員,一口臺灣腔容易出戲、表演的角色也很受限,要體現專業素養,就必須下苦功轉換口音,每次試戲拿到片段,我就會標出拼音,一個字一個字地念,慢慢練就越來越好了。」
  轉換口音、健康飲食、跑步健身、皮膚管理……聶詩芸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日常,或許是自律堅持的成長過程,又或是美好燦爛的精神性格,打動了許多人,幾年間,聶詩芸在全網累積近20萬粉絲,這個認真、勇敢、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閃亮女孩開始被更多人看見。
  「做自媒體之後,收到很多讓我意外的訊息。有以前高中的學妹,也有經紀公司的團隊夥伴,還有粉絲給我寫走心小作文,說我的影片有感染到他們,給他們能量,這些瞬間會讓人覺得,努力是會被看見的,這是我最幸福的動力。」
  「詩芸,你真的很棒,在做自己這條路上祝你越來越好。」在聶詩芸的自媒體帳號下,有許多大陸網友的留言,湧動著善意與溫暖。
  第一次回老家河南
  「有一件事,我到現在還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開車,我爸突然問我,知不知道自己是哪兒的人?因為家人,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根在河南。」
  據聶詩芸回憶,爺爺是河南濟源小王莊村人,1949年去到臺灣,成家立業,直到1991年,才重歸故里,帶著奶奶和姑姑,回到老家探親。雖然自己是靠開計程車維生,沒什麼經濟能力,但還是在資助一個遠房表親上大學,回到臺灣後跟遠房親戚有了書信往來,後來年紀大了,就把這個事情託付給父親,讓父親來做這件事,而如今,尋親的接力棒又交到了聶詩芸手上。
  6月23日,帶著親人的囑託,聶詩芸回到爺爺的家鄉。
  「未曾見面的家人和首次抵達的故鄉,站在爺爺生長過的土地上,我終於回家了。我見到了素未謀面的遠房堂哥,還帶去了當年那些往返兩岸的信件。」7月5日,她在小紅書平臺發佈了這次尋根之旅的短視頻,不少網友共同見證了團圓時刻,也一起追蹤了那些年代久遠的信件。
  「叔父大人,您好!近年身體還好吧,全家可好?天氣漸漸開始炎熱,今年夏天的氣候很不尋常,常常大雨連天,我常在電視中聽到臺灣的天氣情況,希望您老注意身體,您的好身體便是大家的好福氣,我們遠在家鄉還熱切盼望您和我們能夠相聚。」
  其中一封這樣寫道,信中還提到,「上次來信得知敏忠弟已結婚成家,很想寄些禮品贈送小弟以表心意,但最終未能完成心願,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家會讓我們心想事成。」
  30多年後,與闊別已久的親人重逢的心願終於由下一代實現。信中「敏忠弟」的女兒聶詩芸,帯著厚厚的一遝家書,尋找到親人,經歷了長久分離又再次相聚的刹那,不由潸然淚下、感慨萬千。
  「血濃於水的親情,讓第一次見面的我們沒有尷尬,只有熱絡,聽伯父說話,雖然有些聽不太懂,但是想到爺爺以前也是這樣的口音,再次覺得親切。歷史的原因造成多少離別,還好現在我們終於坐在一起,聊聊那些溫暖的人,嘮嘮那些懷念的事。」
  「看到你的影片,我有機會也要回去看看。」視頻下方,不少祖籍在大陸的臺灣網友在留言中分享了與之相似的經歷,在被與失散多年的親人再次相見的故事感動中,他們也體悟到,儘管多年過去,縱然距離遙遠,但血濃於水的親情始終都在、不會淡去。
  來大陸後超幸運的事,就是遇到你們
  在談到登「陸」生活中最難忘的是什麼時,聶詩芸說,是朋友帶來的治癒。「生命中總有治癒你的那些人出現,她們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其實在生活中,我覺得大家對臺灣人都蠻友好的。每次在一個場合,只要說自己是臺灣人,大家都會說,我也去過臺灣!就會很願意跟你聊。」從這些細節中,聶詩芸能感覺到,日常生活裏,身邊的人很照顧臺灣人。
  換一個地方生活,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該如何適應與融入?聶詩芸的回答是,成年後雖然很難去建立很深厚的關係,但生活裏總會遇到一些人,可能是一面之緣,慢慢會願意跟你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接觸,後來就有了長久的友情。
  「一起拍戲的朋友,願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幫初次見面的我找狀態;工作陪我渡過難關的朋友,給我介紹新的工作機會;逢年過節發來問候的朋友,在我最孤單的時候及時送來溫暖;熱情好客的朋友,在媽媽第一次來到北京和我相聚時,主動邀請我們一同逛北京,體會這裏的的風土人情……」
  雖然漂洋過海,但這些年,我感受過很多愛,很多溫暖,感受到家的感覺。聶詩芸說,珍惜身邊的人,是他們熱烈與真摯的回應,讓我充滿力量,決定留在大陸繼續成長。
  (馬孟起 周季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