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上新山東的底氣和豪氣

(本報記者林中燕山東報導)從濱州市無棣縣大口河河口到日照市繡針河口,蜿蜒3345公里的蔚藍海岸線將山東包圍。順著海岸線向大海深處望去,是山東15.86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與山東15.81萬平方千米的陸域面積大致相等,因此也有“山東一半在海上”的說法。全國首屈一指的海洋資源豐度也造就了山東海洋大省、海洋強省的地位。

2023年,山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7萬億元,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二位;全省15個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7620.4億元,連續四年居全國首位;沿海港口貨物輸送量19.7億噸,保持全國第一。近年來,隨著海洋相關產業的提檔升級,山東經略海洋的腳步越來越快。

家底殷實

要在遠離土地的海洋中“耕耘”,殷實的海洋裝備製造業家底是山東的底氣。

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世界最大噸位級FPSOP70、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等均出自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全國首個智慧化養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漂浮在煙臺北部的海面;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超大型礦砂船市場佔有率世界第一。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雄厚的海洋製造業家底背後,是無數山東科研人員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在海風中成長的山東人,很早便用先進雷達技術“繪製”出風的模樣。早在20多年前,中國海洋大學實驗室便研製出可將萬米範圍內的風場資訊變成視覺化資料的雷射雷達三維掃描設備,曾為珠峰考察等活動提供過氣象保障。近年來,在青島市政府投資以及產業、人才、平臺等多方利好因素下,由中國海洋大學孵化的青島鐳測創芯有限公司將這項技術推向了市場,並遠銷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市場。五年後的今天,鐳測創芯年產值突破1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70%。

求賢若渴

如今,海洋領域實力日益增強的山東,海洋領域平臺和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通過搭建高水準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嶗山實驗室正式掛牌運行,2家涉海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揭牌,全國海洋科技大市場暨半島科創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在青島啟動建設,率先建設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省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 900家,首批涉海科技領軍型入庫企業達到 81家。

在海洋領域人才數量上,山東有全國33%的海洋領域院士全職駐魯,並通過組建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啟動建設海洋人才港,使得全省海洋領域國家、省級領軍人才數量居全國前列。不過,山東仍求賢若渴,通過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藍色人才專項,面向全球引進和培養了一批戰略科學家。

人才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關鍵變數,在豐富的人才資源支撐下,山東通過實施“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省級大科學計畫和創新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海燕-X”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刷新世界紀錄;臨沂濱海新材料公司自主研發的核電冷源過濾攔截系統國內市場佔有率達 90%以上;青島明月海藻集團研發生產的超純海藻酸鈉實現國產化。

蔚藍山東

隨著家底的持續累積,如今山東提出了更為豪氣的目標。今年5月,山東明確了現代海洋產業行動的目標: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以上。

對於山東各沿海城市而言,這是一條將海洋資源存量優勢轉化為城市發展增量優勢的新賽道。青島市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東營市建設海洋強市,煙臺市勇當海洋強國先鋒,濰坊市啟動主攻“海洋經濟”行動,威海市全域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日照市重點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鏈,濱州市全面推動“海上濱州”建設,青島、煙臺、威海成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發展海洋經濟在山東蔚然成風。

對山東而言,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國內外的夥伴溝通,尋求新的增長極。可以看到,山東連續舉辦海洋合作發展論壇等國際交流活動,全國唯一的聯合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落戶青島。“十四五”以來,山東全省累計新設涉海類外商投資企業153家,山東海洋領域相關產業對外貿易的規模也不斷擴大。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快速起勢、未來產業照進現實的當下,站在海洋經濟的風口之上,可以看到一個蔚藍的全新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