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經濟文化與歷史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第三屆全國優秀臺籍青年傳統教育研習營側記

  「資訊基礎設施技術水準對國家科技發展有哪些影響?」「中華傳統文化對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起到了怎樣的促進作用?」「在和平年代學習抗戰歷史、感受革命精神有怎樣的重要意義?」7月28日到8月2日,帶著這些問題,40餘名定居臺胞和常住臺胞青年相聚齊魯大地,開啟第三屆全國優秀臺籍青年傳統教育研習營之旅。
  7月29日,由全國臺聯主辦、山東省臺聯協辦的「弘揚愛國愛鄉傳統擔當祖國統一重任」第三屆全國優秀臺籍青年傳統教育研習營在山東濟南開營。在開營式上,全國臺聯副會長鄭平對臺胞青年提出殷切希望,他表示,兩岸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新輝煌。臺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愛鄉傳統。臺灣是臺胞青年先祖們曾經守護、奮鬥過的故鄉。對故鄉對國家,臺胞青年應有一份比別人更多更重的責任,更要為祖國統一多盡一份心、多出一分力。具體到行動上,就是認真學習領會、積極投身兩岸交流,成為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推動者。
  尋找魯臺經濟融合發展金鑰匙
  山東是我國東部沿海的經濟大省,多年來,山東與臺灣交往頻繁、合作密切、聯繫廣泛。山東現有臺企2000多家,實際使用台資300億美元,富士康、旺旺、日月光等臺灣企業在山東持續增資擴產。在濟南期間,營員們參觀了海峽兩岸先行區,瞭解山東臺企的歷史和發展歷程;走進山東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參觀車間生產線;與台商進行座談,共同探討如何推動魯臺經濟融合發展。
  北京語言大學的准大一新生方涵穎表示,通過參觀瞭解到山東利用地理、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對於兩岸融合發展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旺旺工廠在山東能三次加大投資,並且發展勢頭一直強勁,一定是基於山東對於台資企業的大力扶植,我想山東真的是台資企業發展的一片沃土。
  就讀於山東大學的常住臺胞吳士丞一直在山東濟南學習、生活,他回憶幼時就曾參觀過旺旺工廠,見證了工廠從一條生產線到全自動化生產的全過程,他表示,山東對臺胞很友好,這裏機會很多,歡迎更多臺灣同胞來山東開工廠。
  參觀浪潮集團、國家超級電腦濟南中心,站在濟南CBD中央商務區高樓的頂端,俯瞰濟南商務區。一幢幢高樓鱗次櫛比,一批批高精人才出入無阻,一項項成果領先世界,營員們無不感歎山東經濟的騰飛。
  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臺胞王麒軒說:「在浪潮與超級電腦的參觀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科技發展之快,也能夠學習到祖國各領域科研工作者的創新、奮鬥精神以及愛國情懷。作為一名大學生,今後也會朝著該方向努力,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作為一名臺胞,也希望今後可以憑藉自身的能力,讓兩岸聯繫更加緊密,讓臺灣同胞也可以享受到和大陸同胞一樣的資源條件,兩岸共用美好生活。」
  來自廈門大學的臺胞青年林豔表示,走進濟南中心商務區,感受到城市發展的速度和活力,超算中心作為科技前沿的代表,更展示了計算能力的強大和科技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無論是商務區的商業模式創新還是超算中心的技術突破,都激發我對創新的思考。作為臺胞青年,我們當為國家創新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5G、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已經成為數字資訊基礎設施的基本要素,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直接推動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山東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與長遠的眼光,資訊基礎設施技術水準不斷提升,不僅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還對國家的經濟韌性、國家安全以及科技創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促進魯臺經濟融合發展方面具有積極影響。
  走進兩岸優秀傳統文化聖地
  山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聞名遐邇的「孔孟之鄉」「文化聖地」。這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發源地,齊魯文化、海岱文化等交相輝映。在曲阜,營員們走進孔子研究院,體驗了傳統章刻、碑拓等非遺製作;參觀孔府、孔廟,瞭解孔子的一生,並對儒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了深刻體會。
  即將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的蔡沛垚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表達出作為新一代的臺胞青年,應該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貫徹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促進兩岸各領域的融合發展的責任,為兩岸青年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謀機會。
  就讀於華北科技學院的陳南金和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陳東箭是一對兄弟,他們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陳南金說:「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同紐帶連結兩岸人民。孔子的智慧跨越時空,啟迪心靈。此行不僅是我們作為臺胞青年對根的追尋,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加深。願兩岸臺胞攜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築兩岸文化橋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兩岸關係中綻放光彩。」
  讓傳統文化照亮民族復興之路,讓儒家精神成為鏈接兩岸情感的紐帶,經過座談會和講座營員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當代青年和兩岸融合的重要性。
  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的臺胞青年鄒佳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智慧和民族精神。」她表示,作為一名青年學子,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氣和依託,將傳統文化的智慧與新時代命題相融合,將所學化為實踐,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山川河流,用心感受每一片土地的脈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聽到來自東方的和諧樂章。
  中華傳統文化通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連接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其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特點早已融入兩岸同胞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中。無論是傳統節慶習俗、儒家思想,還是唐詩宋詞,都在兩岸同胞中有著深遠的影響。推動兩岸交流,讓傳統文化之風也吹到海的彼岸,可以加深兩岸同胞情感聯繫,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基礎。
  觸摸兩岸共同革命歷史
  1938年3月,在以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中國軍隊在歷時一個月的時間裏,以損失三萬餘人的代價取得了抗日正面戰場首次大捷——臺兒莊大捷。在臺兒莊古城裏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裏,一件件文物訴說著當年戰爭的殘酷。營員們川行於其中,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股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即將就讀於星海音樂學院的臺胞符鸞翎在聆聽了臺兒莊抗戰的歷史故事、閱讀了當年的信件後,被那段歷史的厚重和悲壯所感動,她說:「這次參觀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也讓我明白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性。」她在研習途中分享了她與臺灣親人的故事,她表示,她會把此行的所見所感分享給臺灣的親人,讓他們也瞭解這段歷史,並呼籲他們如果有機會可以親自到臺兒莊來看看。
  就讀於河南中醫藥大學的李惟贊既是定居臺胞又是一名中共黨員,他表示,臺兒莊大捷值得兩岸同胞永遠銘記,我輩生於新時代,長於新時代,當繼承先烈遺志,不斷前進,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自天津師範大學的徐昊涵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的故事仍在繼續、我們的戰場依舊存在,優秀抗戰精神激勵我們不斷進取,在新時代拼出一片新天地。
  寧夏和瑞包裝有限公司管培生袁新玉也是一名黨員,她不僅被臺兒莊的歷史所震撼,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作為新時代臺胞,有責任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外,還有特別的發現——
  在臺兒莊古城裏,有一副對聯「後德昭昭惟盼和風吹兩岸天威赫赫豈容逆浪阻三通」,這裏「兩岸三通」四個字讓袁新玉記憶深刻。「兩岸應當加強往來交流,海峽不應該成為阻隔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溝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她激動地表示。
  學習抗戰歷史、感受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軟實力,還能夠為青年一代提供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促進兩岸和平與發展。在和平年代,革命傳統教育能夠幫助青年人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魯臺經貿文化交流密切,人緣相親、文緣相承。「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信通過此次活動,營員們一定收穫滿滿,不僅瞭解了山東經濟、文化和歷史,還更加明確了作為新時代臺胞青年的責任和使命。
  (張唯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