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拓展國際客源需充分發揮機場作用

陳觀生
  岑浩輝在政綱中提出積極拓展國際客源市場,更加重視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等經濟體市場。旅遊業者表示,東北亞、東南亞及南亞有十多億人口,市場潛力巨大。澳門與東南亞、東北區的距離較近,有較多直航航班,有利擴展國際客市場。如近年新開設的印尼雅加達航線,經過各界努力推廣後,載客率顯著提高,反映市場具潛力。
  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啟動
  今年以來,不同的節日檔期刷新了單日旅客量新高,官方已預期全年旅客量將超過三千三百萬目標,國際旅客兩百萬亦能達標,澳門旅遊業回復疫前水準指日可待。如今追求客量規模,還講求來源多元,發展國際旅客市場迫在眉睫。
  拓展航空交通網絡、擴引國際客是必由之路。回看澳門機場今年首九個月的客運與貨運量雙雙報捷,當中,接待逾五百萬客,恢復一九年同期的八成;國際旅客佔三成七,按年倍升。機場日前已預告國慶黃金週期間日均客量可達八月旺季水準。第四季民航客量料再增加。另外機場的空運貨量增速加快,今年首八個月空運貨物量飆升近倍至六萬七千多公噸,相比一九年同期僅兩萬五千多公噸,大幅增長。
  機場業務快速回升,按目前澳門國際機場候機樓的設計,旅客年接待能力約為一千萬人次,尚有發展空間。但回看一九年接待九百多萬旅客,快近接待力的上限。倘若澳門加快開拓國際旅遊市場、增加連通內地自由行城市的直航班次,機場旅客量回到疫前峰值不遠矣。
  為優化接待空間,機場持續開展不同的工作,包括早前公佈將展開離境層安檢通道和出境手續區域升級工作,優化空間利用,減少排隊時間,按計劃會於明年年初展開。提升旅客體驗是發展重要一環,但未雨綢繆增加接待能力是長遠方向。
  澳門國際機場於二四年十月三日正式獲土地批給用作填海擴建工程,預計二四年底前正式施工,三〇年下半年完工。這一工程啟動標誌著澳門民用航空業進入新發展里程。
  填海工程將在跑道人工島與滑行橋之間填土,以擴大停機坪容量和增設飛機停泊位及快速脫離道,並預留九十五米寬的水道。新設施將顯著提升客運大樓和通用航空的承載能力。
  整個擴建工程預計二〇三〇年完成,屆時澳門國際機場的年旅客接待能力將達到一千五百萬人次,機場運營能力將獲全面提升。
  當局稱,早在二〇一〇年,特區政府民航局與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已啟動編制《澳門國際機場整體發展規劃》,一六年規劃獲特區政府批准。一七年向中央政府提出擴建申請,計劃分階段填海,並於二二年獲中央政府批准。
  用海申請獲批後,CAM分別與民航局、土地工務局、環境保護局、市政署、地圖繪製暨地籍局等多個政府部門緊密協調和聯繫,陸續開展工程顧問判給、土地使用批給、環境及防洪前期監測、工程計劃制訂、填海及機坪建造工程招標等前期準備工作。CAM至今已完成施工前的環境及防洪基線監測工作,並向相關政府部門及內地機構呈交監測報告。同時向當局提交「填海及機坪工程計劃」,並獲發可行意見。工程擬填海面積超過一百二十九公頃,CAM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協調,更新機場地界,同時把填海區域納入機場範圍,並修改土地批給合同,以配合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
  根據規劃,將分區有序開展施工,部分施工安排晚間進行,以降低影響機場日常營運。填海造陸後,機坪擴建施工將於二〇二六年上半年至二〇二八年下半年進行,期間將於二〇二七年建造兩條新滑行橋,建成後將於二〇二八年拆除現有滑行橋。整個填海工程預計二〇三〇年完成,屆時將適度增設各類型飛機停泊位及附屬設施,配合機場未來發展。
  動態評估機場基建需求
  博彩業開放後,六家博企相繼斥巨資插旗路氹,以豪華高格調及多元娛樂路線引客。為配合旅客出遊趨勢變化,○七年特區政府在氹仔北安設置臨時碼頭,為旅客直達金光大道提供便利條件。隨著金光大道漸見雛形,並分流外港客運碼頭的客運壓力,政府進一步擴大氹仔客運碼頭的工程規模,打造成本澳重要海上口岸之一。然而項目拖遝至一七年中才啟用。
  期間港珠澳大橋工程如火如荼開展,並於一八年十月通車,海上客運需求銳減,氹仔客運碼頭未能發揮當時設想的定位及效益。疫後對外通關後,海上客運進一步萎縮,外港、氹仔客運碼頭面臨新一輪困境。
  因應澳門國際機場一九年客量達到近千萬人次的飽和狀態,新一屆政府在疫情初期提出把氹仔客運碼頭部分區域改建機場第二候機樓,一方面將碼頭與機場連接,完善海空聯運系統,兼且為機場擴容;另一方面提升氹仔客運碼頭的資源運用效益,但計劃未有太多進展。早前經立法會證實已暫緩,反映計劃再次趕不上變化。
  但有旅遊業者表示,澳門現時正朝吸引國際客、優化客源結構方向邁進,更應加快推進旅遊基建和配套,以應對未來的國際客、內地客,認為暫緩計劃,似乎與政府引客目標背馳。旅客出遊模式主要是自助遊,需要直接、便利的出行工具;倘要吸引遠程客,直航服務更是旅客首選。若機場沒有相當規模和容量,難有更多航企願意選擇澳門。澳門在吸引低成本航空具有優勢,其運營模式靈活,惟硬體規模若跟不上,航企就會考慮到其他地方。擔心第二候機樓計劃暫緩,將影響本地、海外航企開拓航線的意慾,間接削弱澳門機場競爭力。
  業者表示,不單是機場間的競爭,也面臨旅遊城市的國際競爭,要令旅客把澳門列入首選旅遊目的地,需要持續優化配套,增加更多直航航線。觀乎香港、珠海,均在積極優化硬體配套和運力。澳門滿足於現狀,並非合理決定。對於政府解釋由於疫後機場旅客恢復相對較緩慢,且考慮到候機樓南面於前年完成擴建及投入使用,目前機場候機樓足以應付當前的發展需求。業者指出,基建項目並非「今日建設,明日落成」,需要有前瞻規劃。一九年澳門機場接待客量達九百六十萬人次,當前復甦水準也正朝一九年客量靠近,相信未來要吸引一千至一千一百萬客量不難達到,但屆時再建則為時已晚。形容基建項目與客量是「雞與蛋關係」,機場近年受疫情影響客量有變,但更好的做法是應更主動爭取開拓引客途徑,加大引客力度,同時加快推動基建項目進度。周邊機場如珠海機場客量持續創新高,若澳門機場擴建步伐停滯不前,容易被鄰近地方取代,屆時澳門的便利性、方便性將喪失,不利澳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加上計劃暫緩沒有重啟的時間表,憂慮項目會否一拖再拖。
  今年上半年澳門機場客量恢復至疫前八成,追上整體旅客恢復進度,並正加速恢復。因應今年內地新增十個港澳自由行城市,並積極擴大國際旅客,為機場客量增長創造政策條件,相信客量趕超疫前,只是遲早問題。
  澳門國際機場填海工程已獲中央批准,正進行招標,爭取年內動工。但工程並非一年半載可完成,當機場客量趕超疫前水準,將達到候機樓年接待一千萬人次的上限,倘出現擠擁的環境、過長的排隊時間,將影響旅客體驗。
  計劃變化更改容易,基建配套建設需時。按照機場擴建計劃,其建設時間基本與新一屆政府(未計連任情況)任職時間相差不大,新一屆政府須謹記氹仔客運碼頭的經驗,持續因應客量趨勢、客觀環境變化,制訂靈活應對方案,為澳門國際機場以至民航業發展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
  鯰魚競爭促發展航線網絡
  《民航活動法》法律草案由去年中提交立法會審議,並獲一般性通過後,至今仍處細則性討論階段。有旅遊業者期望法律盡早通過,推動發展國際航線,擴大業界發展空間。有學者認為,航線專營權越早開放越好,無論最後有否新基地航線公司加入競爭,均會對現有航線經營者帶來壓力,促使航企發展航線、提升服務質量。
  《民航活動法》去年六月獲行政會完成討論後提交予立法會審議,不久獲立法會一般性通過,進入細則性討論的立法程式。
  因立法工作未能於澳航航線專營權屆滿前完成,去年十一月初特區政府決定延長其專營合約,為期三年或直至《民航活動法》生效時終止。直至目前,該法律草案仍在細則性討論。因明年立法會換屆,倘法案未能於本屆立法會內通過,將成廢案。
  有旅遊業者表示,目前澳門欠缺中長途國際航線,原本澳航擬於年中開通土耳其航線,為本澳長途國際航線翻開新篇章,如今未有下文。業界期望《民航活動法》通過後,可吸引新投資者設立新基地航空公司,豐富本澳航線網絡,擴大業界發展空間。事實上,不僅香港有豐富的國際航線網絡,鄰近的廣州、深圳均積極發展國際航線,如發展歐洲二、三線城市的國際航線,為旅客提供點對點的出遊選擇。
  儘管有意見擔心澳門民航市場細小,開放市場後未必有新競爭加入,但一旦市場開放,將為現有航線經營者帶來新的壓力,促使基地航空公司加大力度發展航線,提升服務水準,最終本澳也會受惠,因此開放已是大勢所趨。
  近年澳門國際機場積極推廣澳門出發中轉前往世界各地,吸引國際旅客來澳,這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也是權宜之計,最終不能代替發展直航航線。本澳銳意拓展國際旅客,發展國際直航航線是必然方向。特別是商務客、會展客、演藝客等,傾向優先考慮直航。
  民航市場屬高投資行業,且需要有充足客源支撐航線,倘市場無序競爭,各航空公司客源不足而相繼面臨財政危機,也不是開放市場的初衷。故行業均是透過開放市場、有序競爭,推動行業發展。
  參考外地經驗,澳門民航業需要透過開放航線專營權,為市場開放、引入有序競爭創建法律基礎,讓有興趣的投資者在政府監管下於澳門設基地航空公司,透過基地航空公司有序競爭、錯位發展,豐富本澳航空網絡,並促使機票價格適當下調,最終壯大客源基礎,提升行業競爭力,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雖然航線專營權開放後,最終有否新競爭者加入,仍要視乎市場、政府等因素,但至少會為現有經營者帶來壓力,促使經營者改善服務、拓展市場。最終整個澳門受惠。
  本澳相對鄰近地區,在吸引航空公司開設國際航線上欠缺市場優勢及政策支持,單靠航空公司的條件可能獨力難支。如有的航線在市場培育階段,以較低票價吸引旅客,儘管載客率提高,但始終未能盈利。倘有政策支持,則有力鼓勵航企開拓國際市場。如內地地方政府會為新航線提供補助,協助培育市場。特區政府及博企有較多財政實力,可加強與航空公司合作,以資助或優惠的方式鼓勵航企開拓國際航線,政府、博企以至本澳都可受惠。這些建議,需要新一屆特區政府盡快研討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