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閩臺緣》主題展亮點紛呈意義重大

  9月27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全新升級的《閩臺緣》主題展正式啟幕,引發兩岸各界廣泛關注。開館首日觀展人數達1.8萬人,「十一黃金周」期間,總觀展人數超10萬人。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是全國唯一一座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作為該博物館核心展覽的新版《閩臺緣》主題展底蘊深厚、內涵深刻、亮點紛呈,對當下兩岸關係帶來重要啟示意義。
  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前身是20世紀80年代在泉州市鯉城區泉州天後宮創建的閩臺關係史博物館。1983年12月,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向有關部門請示修復泉州天後宮,佈置泉州歷史人物館、閩臺關係史博物館。1984年,福建省文物局、財政局撥款修復泉州天後宮和籌建文物陳列館。1985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復建立「閩臺關係史博物館」,在泉州天後宮大殿內設立展覽,作為泉州市博物館的一個專題館。1989年9月,泉州市正式成立閩臺關係史博物館。1996年10月,「閩臺緣專題展」正式開館。
  2004年11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視察泉州閩臺關係史博物館時指示,要擴建或新建一座閩臺緣博物館,使之成為全國性對臺宣傳和交流基地。隨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著手選擇新址擴建場館。
  2005年2月24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工奠基。2006年5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完成文物徵集和布展工作,共徵集和複製文物文獻近1.5萬件,其中國家級文物129件。5月27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正式竣工開館,成為中國第五座建成的地方國家級博物館。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築面積23332平方米,設計理念寓意「天圓地方」,其中庭、走廊、客廳回廊等公共建築都是採取閩臺兩地傳統建築「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其中主體建築有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階,每道斜階有108個臺階,可以直通館頂的觀景天臺,象徵著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樑和紐帶;觀景天臺上的和平蓮則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蘊含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設計理念和體現閩南特色的建築佈局,使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成為一座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完美結合的閩臺建築典範。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景觀廣場以極富閩臺建築特色的紅色為基調,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顏色和特製紅磚,紅白相間分隔出醒目的圖案,與主體建築融為一體,主要景觀包括館名臥碑、倒影池、音樂噴泉、九龍柱、七彩燈柱等。九龍柱和臥碑構成一組寓意深遠的景象,以「九龍吐珠」象徵海峽兩岸同胞都是龍的傳人,海峽兩岸關系堅如磐石。景觀廣場中間的倒影池的水由裏向外源源不斷地流動,象徵著海峽兩岸關係源遠流長。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二樓平臺有兩幅巨幅浮雕,不僅容納了海峽兩岸共同矚目的媽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觀與著名史跡開元寺、東西塔、老君岩、以及泉州南音、拍胸舞等歷史文化元素,而且還將臺灣省的高山族文化、阿裏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盡收其中。泉州籍旅美現代藝術家蔡國強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成功爆繪了一幅巨型火藥爆繪壁畫。該畫高18米、寬9米,面積達162平方米。畫面由一棵大榕樹及樹根構成,用火藥在特製的大麻紙上爆破,炙燒繪成畫,並運用現代化LED燈光藝術和現代化電腦技術控制,將180個百家姓顯像在這幅壁畫上,象徵著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目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及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長期致力於徵集與保護涉臺文物,收集整理兩岸家書、譜牒等文獻資料,是面向海內外宣傳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與臺灣同胞相互交流、促進合作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研究大陸與臺灣關係史特別是閩臺關係史的重要學術機構。
  二、新版《閩臺緣》的主要亮點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自今年1月起實施主體建築修繕和《閩臺緣》基本陳列改造提升工程,歷時8個月完成18年來首次系統改造升級,9月27日以全新的面貌盛大啟幕。新版《閩臺緣》主題展的展線由原來的900多米增至1309米,展廳面積由原來的3700多平方米增至4197平方米,以大量的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用舉證的方式和對比的方法,從地理、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科學、直觀、生動地闡述了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祖國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歷史事實。新版《閩臺緣》主題展內容豐富、亮點紛呈,主要有三大亮點:
  (一)新增「統一大業」專題,職責定位更加清晰
  新版《閩臺緣》主題展在原有的「遠古家園」「血脈相親」「開發同功」「文脈相承」「諸神同祀」「風俗相通」「隸屬與共」七個專題基礎上,新增第八專題「統一大業」,增加了新時代同抒閩臺情、承續閩臺緣,將敘事邏輯線延伸至「新時代兩岸融合發展新篇章」。該專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了兩岸從20世紀50、60年代隔海相望,到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到20世紀80、90年代恢復交流交往,達成「九二共識」,再到如今堅定不移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加大反「獨」促統力度,不斷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扎實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輝煌篇章。「統一大業」專題使新版《閩臺緣》展覽的敘述邏輯更加完整,更好講好兩岸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故事,服務國家統一大業的職責定位更加清晰明確。
  (二)新增570多件展品,閩臺淵源更加凸顯
  新版《閩臺緣》主題展在原先900多件展品的基礎上遴選新增570多件展品,主要包含檔案文書、宗教造像、民俗器物等,進一步豐富了館藏、充實了展陳內容,其中不乏諸如清代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清代臺灣排灣人蛇紋木臼、雕版等珍貴文物。清代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臥蠶眉、懸膽鼻、雙腮飽滿、神態安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清代鄭成功神像。展廳中的展品,包括從臺灣徵集或臺胞捐贈的110件藏品。不僅如此,目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全館館藏2萬多件藏品中,從臺灣徵集和臺胞捐贈的超過7000件(套)。臺灣同胞捐贈的展品,比如譜牒、家書等涉臺檔案資料,記錄著兩岸同胞割不斷的血脈親情,既反映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淵源,也飽含著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的深情厚誼。
  (三)新增沉浸式互動體驗,展陳方式更加生動
  新版《閩臺緣》主題展結合新媒體技術和觀眾接受習慣,運用最新的博物館展陳理念,創新推出VR虛擬現實、交互體驗等技術,通過藝術造景、互動展項、數位化空間、多媒體組合等29個專案增加展館沉浸感,大大增加了展覽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吸引兩岸觀眾沉浸式體驗和深入式感悟「兩岸同源」。比如打造360度沉浸式體驗空間體驗「閩人勇渡黑水溝」,觀眾由錯層船身中進入展區,配合天、頂、地多媒體交互技術,再加上地面的傾斜度設計,營造真實且刺激的感官體驗;「東山陸橋」的形成視頻,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東山陸橋」的形成、出現以及最終淹沒於海水之下的過程;巨幅動態化《康熙臺灣輿圖》,運用數字投影技術向觀眾動態展現福建先民以臺南平原為起點,逐漸向南北方向開拓,全面開發臺灣的過程等。
  三、新版《閩臺緣》的重要啟示
  在當前複雜嚴峻的兩岸關係形勢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聚焦「閩臺緣」,以新版《閩臺緣》為主體推陳出新講好「兩岸一家親」故事,對於深刻把握兩岸關係歷史淵源、基本格局及發展方向至少有三點啟示:
  (一)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神聖領土的曆史事實清晰
  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大肆炮製「台獨史觀」及開展「去中國化」,強行割裂兩岸歷史連接,否認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給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造成嚴重錯亂,給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事業造成嚴重干擾。賴清德主政以來,狂妄叫器「新兩國論」,極力否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持續煽動島內「抗中反中」情緒,不斷製造兩岸對立,企圖實現「台獨」分裂圖謀。新版《閩臺緣》主題展在「遠古家園」「血脈相親」「開發同功」「隸屬與共」等專題中,通過考古發掘、研究論證、歷史文物等方式,深刻闡明了臺灣先期住民來自祖國大陸,大陸先民最早開發了臺灣,鄭成功驅逐荷複臺、康熙統一臺灣大大促進了對臺灣島的治理與開發,清政府在臺灣率先開啟了近代化建設,以及兩岸同胞共禦外侮、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英勇事蹟等歷史事實,以歷史鐵證強有力地證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駁斥了民進黨當局操弄「文化台獨」「法理台獨」的荒謬性。比如清光緒年間臺灣淡水至福州電纜圖以及三條鏽跡斑斑的電纜殘段,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鋪設的第一條長距離水下通信電纜,是清政府在臺灣開展近代化建設,並最終把臺灣建設成當時全國最先進省份之一的歷史鐵證。
  (二)深化兩岸交流交往交融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
  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忤逆20世紀80年代隔絕狀態打破以來兩岸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潮流,通過炮製「反滲透法」、等製造「綠色恐怖」,為兩岸交流設置重重障礙,妄圖強行割裂兩岸同胞的密切聯繫。賴清德當局主政以來,繼續無視臺灣同胞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呼聲,肆意破壞兩岸關係,持續對兩岸交流設下重重障礙,給兩岸交流扣上「統戰」帽子,濫用司法製造「寒蟬效應」等,企圖通過割斷兩岸交流阻擋兩岸融合發展進程。新版《閩臺緣》主題展全面呈現了兩岸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淵源,通過閩臺族譜、同名村、宗教信仰、民間習俗等,把兩岸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拉長到數百年前大陸居民開發臺灣的曆史時期,再現了東渡臺灣的先民在篳路藍縷開發臺灣的過程中,以祖籍地作為在臺定居地的地名,與祖地合修族譜,共建宗祠,同修祖厝,尋根認祖,兩地始終保持血濃於水的密切聯系,鮮明展現了兩岸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濃濃的血脈親情,以豐富的歷史留存和印記強有力揭示了閩臺血脈相連,兩岸自古就是一家人的曆史事實,深刻詮釋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骨肉天親,彼此有著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比如作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泉郡南關外活江鋪塔堂鹿港郊公置』鐵鐘」,通過觸碰展櫃玻璃,就可以回到那個閩臺兩地郊行林立、商貿往來密切的歲月,仿佛從中感受到當時兩年經貿密不可分的繁忙景象。
  (三)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曆史必然
  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抱守「台獨黨綱」,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根本目的是謀求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企圖實現其「台獨」幻想。賴清德當局主政以來,不斷鼓吹「新兩國論」,變本加厲開展謀「獨」挑釁,加大力度「倚美謀獨」「以武謀獨」,嚴重威脅臺海和平穩定局勢及干擾國家統一大業。新版《閩臺緣》主題展新增設的「統一大業」專題,簡明扼要地全景式呈現了臺灣問題產生以來中國共產黨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政策主張和奮鬥歷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廣大臺灣同胞推動臺海形勢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改善及走上和平發展道路的突破性進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及不斷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進程的歷史性成就,深刻揭示了祖國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以及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的歷史潮流。比如無論島內政局如何變化,祖國大陸在遏制「台獨」、穩控臺海局勢的基礎上,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不斷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持續夯實和平統一的基礎,展現了經由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定信心和強大能力。
  結語
  作為新版《閩臺緣》主題展的配套活動,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還同步啟幕了《成功在望一一紀念鄭成功誕辰400周年主題文化藝術展》,舉辦了「第五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同時也成立了全省首個以博物館命名的涉臺公益基金一「閩臺緣」公益基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鄭國防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做好涉臺藏品的徵集、研究、闡釋、利用,做好兩岸譜牒、兩岸家書等「遷臺記憶」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讓涉臺文物「活起來」,講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讓更多兩岸同胞感受到彼此間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期待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不斷豐富展覽展示內涵,持續搭建兩岸同胞溝通交流的橋樑和紐帶,為推動兩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進程發揮更大作用。
  (徐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