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340多萬人線上圍觀了2張「太空飛船」船票的直播售賣過程。這場由商業航太公司發起的太空旅行,將於2027年兌現。為短暫逃離地球,每位購票人最終需支付100萬元。
該公司工作人員回復《中國新聞週刊》,公司成立八年,一直致力於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的研發,首枚火箭,也就是2027年運載飛船的火箭即將於2025年首發。之所以提前三年預售船票,「選擇雙十一前這個時間點在淘寶直播間發售,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在市場上和輿論上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是為了讓大眾對太空旅遊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提前適應的過程」。
不可否認的是,太空旅行照進現實的速度遠比想像中更快。當國內各家商業航太公司還在追趕百公里高空的亞軌道飛行技術時,埃隆·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已經完成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商業太空行走,乘客億萬富翁賈裏德·艾薩克曼在距離地表700多公里處將身體探出太空艙,望著藍色星球,感歎「地球真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兩個多月前,由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創辦的藍色起源,完成了第八次載人旅行任務。儘管仍未公佈太空旅行價格,但一家名為MoonDao的公司對媒體透露,其在2022年訂購的兩個座位價格是250萬美元,即單個座位125萬美元,已經降到首次飛行票價的1/16。
「國內多家航太公司都在嘗試從不同技術路徑切入太空旅行市場,無非是看誰先一步成功跑通,這個時間不會超過5年。」未來宇航創始人、專注於高科技天使投資的牛旼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在不遠的將來,太空旅行似乎不再只是富豪的遊戲。普通人何時能圓太空夢,究竟誰在為太空旅行買單?在這條探索未來的高科技賽道上,中國商業航太和跑在最前面的國家還差多遠?
價格更「親民」
「當多星球生活成為現實,火箭和飛船將只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牛旼認為,太空旅行市場何時迎來爆發,則取決於科技進步的速度,何時能將星際穿越的成本「打下來」。
2019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曾宣佈允許私人乘坐美國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旅行,往返「船票」約5800萬美元,每人每天還要額外支付約3.5萬美元的食宿等費用。SpaceX提供的軌道飛行,票價同樣不菲,美國宇航局監察長曾透露,SpaceX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一個座位的價格約為5500萬美元。
在太空旅行的話題榜上,3家由億萬富翁創立的私人航太公司近年來輪流佔據中心地位。SpaceX是唯一一家將普通人送入軌道並送往國際空間站的公司,而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和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則以亞軌道飛行專案聞名。
牛旼介紹,維珍銀河採用的是空射太空船的方式,看起來特別像是「太空蹦極」,能飛抵距離地面約80公里的高度。藍色起源的旅遊產品不使用太空飛機,而是用新謝潑德火箭將太空艙送到100多公里的高空,之後火箭與飛船分別回收。
預售2027年亞軌道飛行船票的深藍航太,其產品飛行過程約12分鐘,至少5分鐘處於失重狀態。據深藍航太董事長霍亮在直播間介紹,發射時,飛船會經歷從緩慢起飛到加速上升的過程,這與太空人乘坐載人運載火箭穿越大氣層的過程完全一致。在飛船到達最高點時,飛船與運載工具分離,繼續向上飛行一段時間,隨後開始下墜。
「相當於乘坐飛行器在太空做近乎垂直的拋物線飛行。」牛旼介紹,所謂「亞軌道飛行」,就是將遊客送到約100公里高的太空邊緣,與300公里以上的軌道飛行或送入400公里左右太空站的旅行相比,亞軌道飛行難度更低,時間更短,價格也更親民。
藍色起源首次亞軌道飛行的票價高達2000多萬美元,如今亞軌道旅行已降至每次二三十萬美元。「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運載火箭的回收和重複使用。」牛旼介紹,火箭重複使用可以提高發射效率,同時攤薄成本。對於整個產業而言,只有實現火箭入軌和回收,商業航太市場降低成本的大門才算真正打開。
「成功前摔幾次」
今年9月下旬,成立八年的深藍航太終於對自研的「星雲一號」火箭進行了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飛行試驗,但在最後著陸階段發生異常,出現部分箭體毀損。據深藍航太分析,發生異常的原因是發動機調推伺服跟隨控制指令出現異常,導致箭體著陸高度超過設計範圍。
「這是產品問題,不是技術方案層面的問題。自上次飛行試驗後,我們提出了40多項改進措施,正在落實當中。」深藍航太副總經理鄭澤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在正式進行載人航太前,火箭和飛船還要進行幾十次,甚至上百次試驗。鄭澤解釋,「成功前摔幾次」已經是業內共識,SpaceX的獵鷹9號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回收運載火箭,此前也經歷過多次回收失敗,新謝潑德火箭也是研製、發射多次後才投入使用。
國內各家航太公司也在推進太空旅行的佈局。作為最早對外公佈亞軌道飛行服務的公司之一,中科宇航表示:「在實現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飛行前提下,再開始載人太空旅遊。」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原總指揮、中科宇航公司董事長楊毅強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該公司的亞軌道飛行器和太空艙都已經完成生產,正在試驗階段,「正式載人前,至少要連續成功飛行15次」。
霍亮對媒體透露,深藍航太將在今年12月再次開展5公里級高空垂直回收飛行任務,如順利完成,後續將擇機進行百公里級垂直回收飛行試驗。長遠來看,隨著可入軌回收複用火箭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廣泛應用,未來幾十萬元一張的太空旅行船票很可能成為現實。
在老牌投行高盛眼中,遙遠的外太空將是下一個投資風口。在2020年發佈的一份長達98頁的報告中,高盛稱太空經濟「有著長遠而持久的機遇」,未來20年間,其行業規模將會成長至數萬億美元。
高盛甚至在報告中描繪了一幅未來場景:人們或許可以到小行星上去挖金礦、找稀土;在外太空喝著咖啡欣賞地球;充分利用地球外充足的空間來發展3D列印、在軌製造技術。「儘管這一市場目前還相對『小眾』,但急速下滑的成本正在降低太空經濟領域的准入門檻。」高盛在報告裏說。
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正在參與太空投資。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公司在今年聯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和2022年投向太空產業的金額超過700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準。
飛船「航班化」可能嗎?
拿到融資後宣佈關停的亞軌道航太飛行公司也不在少數。由傳奇遊戲設計師喬·卡馬克創辦的犰狳宇航技術公司於2013年宣佈「休眠」,理由是運營經費已花完。
2017年7月,在亞軌道重複使用飛行器和火箭發動機開發領域名噪一時的環宇太空公司(XCOR)突然宣佈辭退全部員工,當時這家創業公司剛經歷一輪融資失敗,隨後申請了破產保護。據當地媒體報導,德克薩斯州米德蘭德地區發展委員會主席布倫特·希利亞德甚至還要同環宇太空公司管理層協商,要回部分其在2012年獎勵環宇太空公司在米德蘭德設立研發生產機構而頒發的1000萬美元獎勵金。
值得一提的是,環宇太空曾是唯一一家面向中國預售「船票」的海外私人航太公司。據海外媒體報導,環宇太空在全球賣出了300多張船票,至少10%被「中國富豪」搶走,根據不同服務,產品在淘寶網的定價從59.99萬元到138.59萬元不等。該公司宣佈破產後,並未公佈中國買家的退票情況。
太空旅行對國人有著超乎尋常的吸引力。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尹振英曾做過一項調查,中國受訪者參加太空旅行的意願更高,且平均願意花費160萬美元,高於美國受訪者平均願意花費的91萬美元。
中國航太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於2020年發表的《載人航太商業旅遊市場、觀光者心理行為能力及管理體系研究》也顯示,從支付能力來看,中國大陸擁有大額資產及可投資資產的富裕家庭、高淨值家庭、超高淨值家庭的數量規模較大,且增速較快。參考目前空間旅遊的市場定價,擁有600萬元可投資資產的136.5萬戶甚至更多家庭都可以承受亞軌道空間飛行。
「以太空旅行為代表的太空經濟將商業航太推向了更大規模的市場,從面向企業到面向廣大消費者,太空旅行是未來必然可實現的趨勢。」牛旼說,然而,距離技術成熟落地、變成商業航太值得投資的方向,還需要一些時間。
在火箭回收方面,馬斯克的火箭回收複用從2015年便已開始。此外,國內在火箭發射密度和入軌品質等方面也與先進國家存在差距,2023年SpaceX共進行了96次發射任務,中國所有公司加在一起才67次,去年馬斯克的火箭載荷超過1000噸,國內只有100多噸,不及十分之一。
不過,中國商業航太經過十年發展,已經走過初創階段,一些頭部企業已經開始顯現。「我們現在和美國的火箭回收差30年,但我們不會用那麼久的時間去追趕。」楊毅強說。
在牛旼看在,追趕產品技術水準的同時,太空旅行所涉及的航太醫學、地面保障、法律法規、太空管制等配套商業同步成熟時,飛船「航班化」的運營保障成本才有可能隨之下降,屆時才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
「未來二三十年,太空旅行大致會經歷從亞軌道飛行到空間站,再到探月的三步走過程。」楊毅強介紹,從專業宇航員過渡到大眾旅行者,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穩定性、舒適性需要不斷通過試驗進行調整,而相關技術較為成熟的亞軌道飛行便是最好的磨刀石,可以解決火箭故障逃逸、生命保障等一系列技術問題。
不同於國家研究,商業公司必須兼顧效益,為平攤亞軌道飛行試驗成本,往往會先開展載物業務,或搭建近太空空間科學實驗平臺進行各種探測和實驗,在一次亞軌道飛行過程中承載多項業務。「準確說,目前太空旅行還只是亞軌道飛行的衍生品,商業航太的主要購買者仍是企業,但未來終將面向大眾。」楊毅強說。
(李明子/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