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語
每當踏入歲末年終,澳門藝術博物館的故宮文物專題特展就如約而至,在家門口就能免費一睹祖國文化瑰寶,享受藝術的盛宴,這樣的福利,自然不會錯過,不知不覺,筆者近年已養成了每到12月必到藝博館「朝聖」的習慣。
「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在11月28日剛揭開序幕,雖然還未前去觀展,但重華宮這個主題,對於從小看清宮劇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波妥妥的「回憶殺」。筆者的童年,正是清裝宮廷劇《還珠格格》風靡大江南北的時候,女主角「還珠格格」小燕子居住的「漱芳齋」正是重華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電視劇中就常見乾隆皇帝在這裡宴集演戲,陪母親崇慶皇太后進膳觀戲。
現在越來越多博物館不斷創新探索,用青春語言講好文物故事,令青睞博物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每逢假期,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熱門場館「一票難求」,博物館、遺址公園等已被眾多年輕遊客列入城市打卡清單中。
回想自己是從何時開始愛上文博,確切的答案是2019年的故宮特展,「星槎萬裏――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用數碼科技,演繹了「千里江山圖」這幅傳世名畫,慶幸科技賦能,讓對歷史文物知識不甚瞭解的筆者,也有機會領略到傳統美術的魅力,一拋博物館沉悶的刻板印象。從陶器精品,到書畫經典名作,再到春節文化、藏傳佛教,每一年不同的展覽主題都能驚艷到我,珍貴的故宮藏品總能讓我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鮮活與厚重,讓我更加堅定了有機會一定要去故宮博物院好好看一看的念頭。
熟悉文博的觀眾應該瞭解,澳門的這些特展都是在故宮博物院曾經成功舉辦過的,雖然舉辦過,但是要結合澳門藝博館的場地條件,經過對展品的再次精挑細選,保證文物展品絕對安全運輸到澳門,策展人還要在展覽中融入澳門特色,用通俗易懂的布展手法把宮廷裡的故事透過文物,用生動的、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給觀眾,相信其中的挑戰也不少。
故宮加強與港澳交流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由當年起,藝博館得到故宮博物院的支持,舉辦了第一個故宮文物特展,25年來合作無間,合辦的故宮珍藏展覽已發展成一個文化品牌。故宮博物院積極促成珍貴文物在澳門的展出,協助澳門推進「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如今,澳門已成為紫禁城外,定期展示故宮博物院的專題收藏、展現故宮乃至中國文化魅力的一個面向海外的窗口。這也已經成為藝博館和故宮博物院雙方的一個合作傳統,是澳門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更是內地與澳門積極聯動、友好交流的重要見證。
近年來,除了展覽合作,故宮博物院與港澳地區在人員交流、學術研討、文物修復、考古發掘等方面深化合作,進一步增強內地和澳門的文化藝術交流。例如始於2017年的「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這項恆常舉辦的實習活動令港澳青年有機會進入故宮博物院進行實習交流,有效促進青年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從而吸引更多青年學子加入保護、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隊伍。
故宮主題特展,是國家給澳門居民發的文化福利,雨露均沾,這個大禮包,香港自然也少不了。於2022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位於西九文化區西面臨海地段,展示900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不少都是首次於香港公開展出。當中部分藏品更是從未對外公開展出。博物館亦定期舉辦有關中國文化藝術的特別展覽,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博物館大樓由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博物館建築主體為倒轉梯形,外觀猶如一個方形大鼎,採用中空天井設計。這座現代建築展示了對傳統美學的全新演繹,其靈感來自「中國傳統建築」、「中國藝術」與「香港城市景觀」三大元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佔地約13,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其中展廳總面積7,800平方米。反觀澳門藝博館全館總面積10,192平方米,展覽面積逾4,000平方米,已是澳門規模最大的文物藝術類博物館。相比之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更大的展覽空間可施展拳腳,在展覽主題及展品陳列上也會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團隊更匯聚不同背景的博物館人才及歷史學專家,常能以創新的策展角度推出主題豐富多樣的展覽。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公佈的2024年展覽陣容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將於12月18日推出「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據介紹,此次展覽旨在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及中法文化旅遊年。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及法國凡爾賽宮聯合主辦,將展出近150件珍品,呈現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中法宮廷在文化、藝術、科技等領域相互啟發及交流的歷史,以及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
博物館成文旅新地標
博物館是市民享受高雅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間,博物館的建築常被視作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文化標誌和文明形象的存在,往往也是當地重要的人文景觀。比如蘇州博物館,1999年蘇州市委、市政府邀請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他將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保留了蘇州古建築的斜坡式元素,融入充滿現代感的建築線條,立體空間感十足。令建築物和周圍的環境相互協調,與毗鄰的拙政園、獅子林等園林名勝構成了一條豐富多彩的文化長廊,成為遊客的熱門打卡點。
其實澳門並不缺乏「高顏值」博物館,作為澳門的地標,位於外港海濱的科學館與藝博館遙遙相對,象徵了科學知識和人文藝術兩股帶領人類前進的力量。科學館由貝聿銘設計,極具特色又富有美感,外觀造型非常有辨識度,面朝大海,視野開闊。原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調任科學館,出任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後,科學館的展覽也積極嘗試新形式、新主題。
為配合科教興國的國策及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彰顯通過科技手段在文化傳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作為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的成員,科學館在今年4月以「科技文化融合」為主題舉辦多項特色活動,包括首次與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養心殿是故宮最重要的宮殿之一,自清雍正以來,共有8位皇帝在此理政起居,是研究清代建築、宮廷歷史和生活的重要實證。展覽運用了體感交互、三維採集及虛擬實景等先進數字化技術,設置了多項互動及多媒體展項,高度還原養心殿的建築陳設、文玩書畫、帝後服裝及宮廷禦膳等有趣內容。
其實藝博館的展覽空間除了五層樓的展廳,亦負責管理毗鄰的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回歸賀禮展廳、A²藝術工作室、觀音蓮花苑,以及塔石廣場附近的饒宗頤學藝館。如果將這些展覽空間都高效利用,聯動式地管理規劃起來,其實不難做到像「藝文薈澳」雙年展一樣,把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布滿藝術。
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澳門要打造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是國家對澳門文化特色的肯定,也是給予澳門的任務。目前,博物館的研學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熱潮。作為世界知名的旅遊休閒中心,澳門藝博館應該從多方面抓住機遇,為每一位到訪者提供一場集知識、審美與體驗於一體的博物館之旅,致力打造成為研學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在這方面,廣州的經驗就值得學習借鑒。在疫情期間,廣州的博物館能變危為機,逆勢生長。線下客流受阻,卻進一步加速博物館走出實體場館、影響更多的人群,線上數字文創、虛擬技術的拓展延伸,成功啟動文博經濟新增長點。近些年,在多個大小長假中,廣州屢次上榜「國內十大熱門旅遊目的地城市」,成為國內外遊客心目中的嚮往之城。暑期的廣州為何備受親子家庭、學生群體出行青睞?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兒童友好的城市環境,二是博物館能提供成熟的研學路線產品。
2021年,廣州把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納入「十四五」規劃,「兒童友好」已經成為廣州城市建設中出現的高頻詞。5月23日,廣州市政府審議通過全國首部兒童友好街道(鎮)層面的指導性文件——《廣州市兒童友好街道(鎮)建設指引》,明確了城市建設要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兒童視角。
廣州要建設「博物館之城」被寫入了《廣州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和《廣州市博物館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近年來,廣州博物館整體發展水準穩步向前,博物館數量穩步增長,南漢二陵博物館、粵劇藝術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嶺南金融博物館、廣州海事博物館等先後建成使用。
目前正在規劃的還有廣州博物館新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嶺南中醫藥博物館等場館也在建設中。為了推動各區博物館均衡發展,廣州還在推進「一區一品」博物館發展計劃,建設地方文化氣息濃厚的特色博物館。
City walk,又叫城市漫遊,是今年社交網路上最流行的新型旅遊方式。如今,簡單的親子「遊」已不能滿足家長、孩子的出行需求,博物館帶領親子City walk,「在遊中學,在學中游」寓教於樂的方式,相信會成為更多家長的新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因此,博物館的管理者要思考的是,如何令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真正愛上這裡,而且讓這個場所跟學校一樣,真正發揮教育、培養和塑造人的作用。
每個城市都有博物館,它們凝聚厚重的人文、教育和旅遊資源,可惜有些「藏在深宮無人識」,有幸或有緣目睹者寥寥,其發揮的作用也因此有限。現在許多國家特別重視把博物館辦成青少年的大課堂,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見到最多的就是讓學生在裡面上課,布展和時間迎合孩子,具有專業水準的志願者認真講解,孩子積極提問和記錄。學校也把參觀博物館納入教育計劃,一些課就放在博物館裡上。各方努力共同培養孩子成為「博迷」,讓他們把走進博物館成為人生的一種習慣和一大享受。
從澳門藝博館入場觀眾的資料來看,遊客占比相對較大,說明這些展覽已成為吸引旅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袁紹珊在擔任藝博館館長後,其實作為觀眾,挺期待這位著名詩人能為藝博館帶來新的生命力。袁紹珊曾表示,未來發展中,澳門藝博館特別希望能夠增加更多具有原創性的展覽,提高策展、展陳、教育推廣及研究能力。當前全球博物館之間有許多交流與合作,澳門藝術博物館希望策劃更多符合澳門特色和發展需求的展覽。
誠然,現如今教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學校教室,而是延伸到了各個領域,尤其是藝術教育。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場所,同時也承擔著教育公眾的責任,除了針對學生的藝術教育之外,對普羅大眾以及有需要人士的教育同樣至關重要。因此,面對旺盛的研學需求,未來如何進一步創新形式、豐富內涵,提升博物館展覽的廣度和深度,讓文博熱在澳門持續升溫,值得有關部門深思。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