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戲劇前輩 繼承文藝使命 賡續雙愛傳統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推出了系列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週年,及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週年。其中一個分支是戲劇活動,有由澳門「戲劇農莊」主辦及製作,香港「演戲家族」聯合製作的音樂劇《朝暮有情人》,也有還登上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都劇場的舞台,由北京反掌娛樂文化有限公司、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澳門當代國際演劇藝術有限公司共同出品,講述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澳門的故事的話劇《夜行者》等。而最新的,是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主辦,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協辦,並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承辦,中國國家京劇院於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上演系列活動,包括京劇《四郎探母》、《宇宙鋒》、《將相和》等,及由文化局轄下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於上週六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場演出兩場的中華文化優秀劇目《戲劇春秋》(澳門版)。
  其中《戲劇春秋》(澳門版)是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五週年及澳門演藝學院成立三十五週年而排練演出。是次演出得到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的大力支持,並特別派遣導演系和舞美系的資深教授李珊和張華翔親臨澳門,與戲劇學校的師生和校友攜手合作,共同打造這部經典劇目,與觀眾經歷戲劇運動發展一路走來的感人時刻。這次演出匯集了來自澳門演藝學院的澳門青少年戲劇團、兒童表演入門班、成人表演基礎班、老師和校友等近四十位演員。來自不同背景的演員們,通過參與這次大型製作,培養了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並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以實際行動致敬戲劇前輩,繼承文藝使命,賡續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
  實際上,這齣《戲劇春秋》(澳門版)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這部展現「五四運動」時期至「八一三」淞滬抗戰前夕,中國戲劇工作者於國家危難時刻,為戲劇事業不懈奮鬥的生動場景,以及他們艱辛創業的歷程,與澳門當時發生的全稱為「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的「澳門四界救災會」的抗日救國歷程,尤其是組織回國服務團,在抗日前線以戲劇、歌舞等形式,慰問抗日將士,並宣傳民衆,組織民衆,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把抗日救亡的種子,散播到當地的山川大地等的事蹟,巧妙地結合起來。因而可以說,這齣《戲劇春秋》(澳門版),也是對澳門同胞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愛澳教育的好作品。
  《戲劇春秋》是由中國著名劇作家夏衍、宋之的、于伶於一九四三年集體創作的多幕劇,是中國第一部反映戲劇工作者生活的作品。該劇以「五四運動」時期為開端,結束於「八一三」淞滬抗戰前夕,囊括了從新劇(文明戲)、愛美的劇,到新國劇、話劇,直到成立救亡演劇隊等幾個中國話劇早期形態,以深刻的現實內容、饒有興味的情節和性格鮮明的人物,生動地展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革命的戲劇工作者們歷盡坎坷、團結戰鬥的艱苦歷程,熱情地謳歌了中國話劇事業「拓荒者」的功績。它以多幕劇的形式描摹了一群戲劇工作者的生存狀態,與時代共起伏,展現了我國話劇工作者艱辛創業和團結戰鬥的坎坷歷程。一九四四年在被譽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盛舉」的桂林西南劇展首演,為西南劇展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夏衍先生一九四三年在《戲劇春秋》的獻詞裏表示,該劇「獻給一個人,獻給一群人,獻給支撐著的,獻給倒下來的;我們歌,我們哭,我們『春秋』我們的賢者。」八十多年來,一代代戲劇人秉承先輩遺志,不忘初心使命,努力踐行文藝報國的責任擔當。正如歐陽予倩外孫、田漢之孫歐陽維先生在觀看《戲劇春秋》之後所説:「戲劇春秋還在繼續著,我想前輩們一定會感知,在他們的身後,在省立藝術館,在中華大地的舞台上,陸大哥(戲劇家陸憲揆)們仍然在前行。在他們的身後,還有萬千更篤實堅貞的戲劇戰士,『在係著我們的腳,在扶著我們的肩,在抬著我們向上,在推著我們向前』。」
  而就在夏衍、宋之的、于伶醞釀創作《戲劇春秋》之時,澳門也有文藝工作者以戲劇、音樂等為「武器」,投入抗日救國活動中。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作爲中華民族的同根兄弟,素有反帝愛國愛鄉傳統的澳門同胞以血濃于水的赤子情懷,迅速投身到祖國抗日救亡的大潮中。澳門的教師、學生、工人、店員、商販等愛國同胞,紛紛參加到抗日救亡行列,他們以座談會、讀書會、戲劇社、音樂社、歌詠團等形式組成愛國社團,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當時比較活躍的愛國社團,有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文化協會、前鋒劇社、綠光劇社、起來劇社、曉鍾劇社、中國青年救護團、大衆歌詠團、婦女互助會、炎青讀書會、前哨讀書會、呐喊文學社等。
  在此基礎上,澳門各界同胞積極響應中國共産黨「停止内戰,一致抗日」的主張,繼澳門上層人士和工商界組織「澳門各界救災會」後,澳門的愛國報刊《朝陽日報》、《大衆報》聯合發起組織「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簡稱「澳門四界救災會」),(因爲澳葡當局攝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兇焰,宣布「中立」並禁止澳門人民在島内公開進行抗日活動,因而只能将救亡易名爲救災,這裏的救災是泛指抗日救亡工作,并非是自然災害)。以救民族之「災」,挽國家之難。「澳門四界救災會」匯集了澳門當時各方面的青年愛國力量,組成團結澳門各階層青年的抗日救國團體。該會成立後,立即投入抗日救國工作,初期主要是籌募錢款,宣傳救亡及動員,慰勞工作,後期則主要是組織回國服務團,發動愛國青年回內地參加抗戰,先後動員服務團十一個隊的愛國青年回內地服務。該會在前後共四年多時間,為抗日救國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戲劇春秋》(澳門版)在正劇的末段,以歷史影像資料,回顧了「澳門四界救災會」成員,組成「回國服務團」,以戲劇、歌舞等形式慰問前線將士,鼓動百姓群眾的情況,並特別追憶中共地下黨員廖錦濤烈士。這個安排,與正劇開幕及中段,同樣以歷史影像資料,回顧「五四運動」及全民抗戰的情景,形成巧妙的呼應。
  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強調,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澳門演藝學院及其戲劇學校,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下,為落實貫徹習近平主席這一重要指示,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作出了結合澳門實際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