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親華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處理臺灣問題的根本指導原則,是我們黨制定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決策基石。其實質和核心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容否定,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政治主張,有一個醞釀、提出及發展豐富的過程。當前,兩岸關係正處在一個新的關鍵節點上,本文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主張的歷程追根溯源,探尋其背後中央對解決臺灣問題和促進祖國統一的戰略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中國原則發端於新中國外交原則
一個中國原則發端於新中國的建交原則,產生於新中國處理與外國建交問題時反對「雙重承認」「兩個中國」的鬥爭中。
據胡喬木回憶,「新中國外交政策方針的形成大致在1949年1月至7月間」。早在1949年1月上旬,時值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新中國即將成立前夕,中共領導人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開始著手研究討論新中國的對外政策問題。如何處理舊中國的外交關係問題已經提上中共領導人的議事日程。這次會議所形成的比較重要的政策檔之一,就是1949年1月19日由周恩來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起草並經毛澤東修改審定的《中央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該檔開宗明義指出:「目前我們與任何外國尚無正式的國家的外交關係。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政府,尤其是美帝國主義政府,是幫助國民黨反動政府反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因此,我們不能承認這些國家現在派在中國的代表為正式的外交人員,實為理所當然。我們採取這種態度,可使我們在外交上立於主動地位,不受過去任何屈辱的外交傳統所束縛。在原則上,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這種立場是堅定不移的。」
1月19日,毛澤東在對該檔進行修改時,在原有的13條具體規定基礎上,增加了兩條關鍵內容:「(1)外交關係。凡屬被國民黨政府所承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大使館、公使館、領事館及其所屬的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在人民共和國和這些國家建立正式外交以前,我們一概不予承認,只把他們當作外國僑民待遇,但對美國武官,因其直接幫助國民黨打內戰,則應派兵監視,不得給以自由。對於蘇聯及新民主國家的使領館及其所屬的外交機關和人員,因為他們外交政策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政策在根本上不同的,故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亦應根本上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因人民國家,現在和他們尚和其他外國一樣,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故我們現在和他們的在華外交機關之間,亦只作非正式的外交來往,其所屬武官同。」「(15)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不允許任何外國及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因為中國是獨立國家,中國境內之事,應由中國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決。如有外國人提到外國政府調解中國內戰等事,應完全拒絕之。」這兩項新增條款的核心內涵就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完整,凡為國民黨政府所承認且幫助國民黨政府的資本主義國家,新中國暫不予以承認;不容外部勢力插手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允許任何外國及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上述論述可以看作是一個中國原則之萌芽和邏輯起點。
同年4月28日,毛澤東在為中央軍委起草的一份電文中,針對美英這兩個曾經插手干涉中國內政、幫助國民黨打內戰的帝國主義國家試圖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動向,進一步提出與英美這類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前提條件。電文寫道:「現美國方面托人請求和我方建立外交關係,英國亦極力想和我們做生意。我們認為,如果美國及英國能斷絕和國民黨的關係,我們可以考慮和它們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這裏毛澤東提出了類似美英這樣的帝國主義國家,要與新中國發展正常的外交關係的前提條件是,首先必須斷絕與國民黨殘餘政權的外交關係,即不能搞「雙重承認」。
兩天之後,即4月30日,毛澤東以解放軍發言人的名義就中英「紫石英」號事件發表聲明(即「李濤聲明」),又宣佈了新中國建交的兩項原則,即一是新中國願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與外國建立外交關係;二是外國「首先是不能幫助國民黨反動派」。在此,毛澤東重點強調:「外國政府如果願意考慮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它就必須斷絕同國民黨殘餘力量的關係。」
5月10日,毛澤東就發展中美關係問題,專門致電中共南京市委並華東局表示:「應根據李濤聲明表示任何外國不得干涉中國內政,過去美國用幫助國民黨打內戰的方法干涉中國內政,此項政策必須停止。如果美國政府願意考慮和我方建立外交關係的話,美國政府就應當停止一切援助國民黨的行動,並斷絕和國民黨反動殘餘力量的聯繫。」「現在是要求美國停止援助國民黨,割斷和國民黨殘餘力量的聯繫,並永遠不要干涉中國內政」。6月3日毛澤東再次複電南京市委,要求要向美方明確表示:「我方久已宣告,不承認國民黨反動政府有代表中國人民的資格,現在國民黨政府已經逃亡,不久即可完全消滅,各外國不應再與該逃亡政府發生關係」。「否則,我們及全國人民將堅決反對。」上述政策意見概括起來即是:美國必須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斷絕與國民黨當局的關係、不得承認國民黨政府有代表中國人民的資格,否則中國人民將表示堅決反對。
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發表講話進一步明確新中國建交原則,表示:「任何外國政府,只要它願意斷絕對於中國反動派的關係,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並向人民的中國採取真正的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願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基礎上,談判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這條外交方針進一步凸顯了一個中國原則精神,隨後被寫進作為新中國臨時憲法的《共同綱領》之中。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第56條規定:「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係、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係。」這實際上是將體現一個中國精神的建交原則以法律形式作了規定。後來,1954年的憲法繼承了《共同綱領》中的新中國外交原則的基本政策。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佈了新中國和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的原則:「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當日,周恩來將《公告》及表達建交願望的公函迅速送達各國政府。
遵照毛澤東提出的「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即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國人民,首先是聯合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方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政府迅速與蘇聯等十來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這些國家中,有的在宣佈承認新中國後即斷絕了與國民黨殘餘政府的關係,而多數則與國民黨政府原本就無外交關係。而在與帝國主義國家建交問題上,新中國政府則採取「等一等」的策略。毛澤東認為,儘管「我們是願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但是從來敵視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決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只要一天他們不改變敵視的態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他認為,如果人民政權用損害國家主權,犧牲民族獨立來換得帝國主義的承認,那麼寧願擱置承認問題。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外國與中國建交時必須承認並遵守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成立之時,正值聯合國召開第四屆聯大之際。按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從它成立之日起,就已經成為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順理成章地也應享有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曾參與新中國政協實際籌備工作的王炳南後來回憶說,政協9月29日這天的大會曾一致通過了主席團審查報告提出的關於否認國民黨政府出席聯合國代表資格的專項內容。這一條雖然當時沒有寫進《共同綱領》,但經毛澤東提議以主席團審查報告決議的方式經大會一致通過。可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共領導人對於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考慮得非常周到細緻。
根據這一審查報告決議,11月15日,周恩來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及聯大主席羅慕洛,向其表達了否認國民黨殘餘政權代表中國的代表資格、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強烈願望。他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業於十月一日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於政府成立之日,即鄭重向全世界宣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才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業已基本上解放了全中國的土地和人民,且已得到全中國人民的熱烈擁護。而國民黨反動政府已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的與事實的根據。因此,目前以代表中國人民名義參加聯合國組織並出席本屆聯合國大會的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絕對沒有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資格。我謹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要求聯合國,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與精神,立即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繼續代表中國人民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以符合中國人民的願望。」
英國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但它並不願意完全斷絕與國民黨殘餘政權的關係。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它在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內,追隨美國搞「雙重承認」,宣稱國民黨殘餘政權「有資格佔有一席代表中國投票」,或稱「存在著自稱代表中國的兩個實體」,是最早搞「兩個中國」的國家之一。
在同英國「兩個中國」圖謀的鬥爭中,毛澤東豐富、發展了體現一個中國精神的建交原則。
1950年1月6日,英國原駐北平總領事包士敦將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簽署的致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的照會送達中國外交部。該照會說:英國政府「回應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之公告,願與中央人民政府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係,並準備互派外交代表」。
面對第一個與新中國談判建立外交關係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時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高度關注。在中英展開建交談判前夕,毛澤東多次致電中共中央,就談判建交的時機、程式、內容、核心問題、前提條件等提出指導意見。
1月18日,毛澤東發電,要求中央約外交部討論與英國代辦談判建交問題時我方應取的方針態度及具體內容,並寫成書面檔告他。
1月20日,毛澤東連發三電強調「英國在聯合國對待國民黨代表的態度問題,在倫敦、香港、臺灣等地對待國民黨各種大機關的態度問題等」,這是「屬於設立雙方外交使團的先決問題,即屬於和國民黨絕斷關係範圍內的問題。」
1月29日,毛澤東再次批示強調,胡階森(首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代辦)來時應重點談「英國與蔣介石關係問題及建立外交關係的其他問題」。
2月8日,毛澤東再電劉少奇:望告外交部「其中最重要者為英國與蔣介石反動派殘餘的關係保存,因英國現已與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即不應忽略再與國民黨政府作任何外交來往,而英國代表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其他組織中竟繼續承認國民黨代表為合法,拒絕接受我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這在建立中英外交關係上是不可能不解決的先決問題。其次英國香港政府對國民黨政府在港的官方代表機關及其所屬的一切國家資財采如何態度,也須弄清楚,因這類事情,也是屬於與國民黨政府斷絕關係問題等等」。
從毛澤東上述電文中,可以看出他最為關心且反復強調須著力處理的三大問題,即「和國民黨斷絕關係範圍內的問題」,「在聯合國對待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的態度」問題,以及「如何對待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國民黨的各種機構以及中國的一切國家資財的態度」。最為核心問題的是,「與國民黨斷絕關係範圍的問題」,也就是說,凡願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均應遵照國際法和一個中國原則,必須斷絕與國民黨殘餘政權的關係,即必須承諾不與臺灣當局建立任何官方性質的關係;如果對方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還必須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唯一合法代表,支持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實質上也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原則立場的最初表達。這個由毛澤東宣導確立的建交原則,至今依然是指導中國外交工作,防止在國際上製造「雙重承認」或「兩個中國」的根本指導方針。
在「聯蔣抵美」鬥爭中首提「一個中國」概念
時間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炮擊金門的鬥爭中,毛澤東首次在一個中國問題上找到國共兩黨的共同點,提出「一個中國」概念,將處於政治上對立、軍事上對峙的臺海兩岸聯結起來,拉住蔣介石和國民黨當局共同反對或抵制美國製造「兩個中國」、割裂中國領土主權的圖謀。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命令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並提出「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美國的這一行徑,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關鍵時刻阻撓了中國統一進程,由此產生臺灣問題。
為給「臺灣地位未定論」製造法理依據,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割裂中國領土主權的步驟。1950年9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向英法兩國提議成立一個聯大委員會來研究所謂的「臺灣地位問題」。杜魯門也通知聯合國秘書長稱,美國將「歡迎聯合國考慮臺灣問題」。為在臺灣歸屬問題上進一步做文章,1951年秋,美國政府又策劃了所謂「對日和約」及「日臺雙邊條約」。一方面,美國要求日本放棄它在臺灣和澎湖列島的權利和特權,並不再重申這些島嶼均為中國領土;另一方面,又壓迫臺灣當局與日本政府簽訂所謂的雙邊「和約」,要求臺當局在有關臺灣歸屬問題上與三藩市對日和約的立場保持一致,意圖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有關戰後日本將臺灣歸還中國的規定。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在積極拼湊具有強烈反華色彩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同時,又密謀與臺灣當局商談所謂「共同防禦條約」,進一步插手臺灣事務。
中共中央高度關注美國圖謀分裂中國的種種動向,1954年7月,專門召開政治局會議研究對臺戰略。中央認為,如果美國陰謀得逞,我們與美國的關係將會長期緊張下去。會議決定,迅即開展對美鬥爭,宣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立場和決心。
1954年12月美臺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此時正值解放軍對蔣軍佔領的一些東南沿海島嶼發動炮擊和進攻。美國政府為避免在沿海島嶼爭奪戰中捲入與中國大陸的軍事衝突,脅迫蔣介石放棄沿海島嶼,專守臺、澎。還迫使臺灣當局保證,未經美國的同意,不得主動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同時,美、英兩國還策動新西蘭提出由聯合國安理會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蔣介石集團「在中國大陸沿海附近的某些島嶼地區發生武裝敵對行動」的建議(即所謂「新西蘭停火提案」)。這個所謂「停火提案」的主旨,正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簽約前曾在一份給總統艾森豪的秘密檔中所表示的:「我們對中國和臺灣採取的政策,應當同我們正在德國和朝鮮奉行的政策屬於同一類型。」這裏隱藏著美國當局試圖以所謂「停火」來凍結海峽兩岸關係現狀,造成臺灣與大陸事實上的隔絕狀態,以達成事實上的「兩個中國」局面的險惡用心。
對於美國推行的「兩個中國」政策,中國大陸堅決反對。1955年3月5日,毛澤東在給赫魯雪夫的信中鮮明地表達了中國政府的立場:「美國想要我們答應不以武力解放臺灣和沿海島嶼,來交換沿海島嶼的撤退,從而在事實上承認美國對臺灣的霸佔,並在事實上造成『兩個中國的形勢。」他在信中強調,我們「堅決不能同意美、英國人用沿海島嶼交換臺灣澎湖造成『兩個中國的要求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是不能讓步的」。針對蘇聯關於舉行十國會議緩和臺海局勢的提議,毛澤東表示,「這種國際會議除了堅決不能讓蔣介石參加外,最好不要同聯合國有任何聯繫」,「尤其是不要給聯合國以過問臺灣問題的任何機會」,「我們寧可讓美國人在一個時期內事實上佔領臺灣而不去進攻,但不能承認美國的佔領合法化,不能放棄解放臺灣的口號,不能承認『兩個中國」。
(上)
海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