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原則的歷史溯源

楊親華
  同一時間,周恩來針對美英策劃推動新西蘭向聯合國提交所謂「停火提案」,公開發表聲明或談話,宣示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1954年10月10日,周恩來致電聯大九屆會議指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美國政府參加簽訂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承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該歸還中國。事實上,臺灣已於1945年10月25日由當時的中國政府接管。」「決不容許任何人以所謂『中立化和『交由聯合國託管的名義,使臺灣脫離中國。」「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容許他國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是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1955年1月29日,周恩來在給緬甸總理吳努的複電中,更是對中國政府關於臺灣問題的立場作了系統的論述。他表示:「最近美國陰謀策動通過聯合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蔣介石賣國集團之間進行所謂『停火。企圖干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和主權」。「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其地位已早經《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條款等國際協議和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當時中國政府的代表在臺灣接受日本投降的事實所確定。」如果聯合國或任何外國「把中國所選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被中國人民所唾棄了的竊據在臺灣的蔣介石賣國集團放在對等地位」,「就是承認蔣介石賣國集團,製造『兩個中國,這就是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周恩來上述聲明和談話再一次從歷史、法律和現狀等方面界定了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強調如果把臺灣當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放在對等地位,就是搞所謂「雙重承認」,製造「兩個中國」。
  臺灣當局也對美國在聯合國內搞所謂「停火提案」,迫使臺軍撤出「外島」的企圖表示嚴重質疑。1955年2月8日,蔣介石在「國父紀念日」發表演講,強調大陸、臺灣均為「中華民國」領土,不容任何人割裂。所謂「兩個中國」尤其「荒謬絕倫」。蔣介石對美國態度的兩重性以及反對美國「兩個中國」圖謀的立場,無疑給中共領導人留下深刻印象。自此,中共中央開始逐漸調整對臺政策,提出同蔣介石進行第三次合作,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
  從1957年開始,美國拖延直至中斷中美大使級會談,並加快了製造「兩個中國」的步伐。同時縱容臺灣當局襲擾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或侵入內地。蔣介石還增兵金門、馬祖一線,臺灣海峽局勢再度緊張起來。1958年夏天,美國在中東挑起事端,更使國民黨當局蠢蠢欲動,乘機向大陸進行軍事挑釁,使臺海形勢更趨緊張。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中共中央8月17日決定再次炮擊金門,加強對美鬥爭。中共中央最初設想是通過炮擊金門,迫使蔣介石集團放棄金、馬,達到收復金、馬的目的。
  解放軍炮擊金門後,基本上封鎖了金門島,切斷了金門的海上補給線。美國政府一面派遣大批海空軍力量在臺海地區集結,準備協防金門、馬祖,一面又故伎重演。9月上旬,美國派軍艦為向金門提供補給的國民黨運輸船隊護航失敗後,要求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並要臺灣當局公開承諾不以武力改變臺海兩岸關係的「現狀」。美國對金、馬的政策從「協防」轉為「脫身」,目的是以此凍結臺灣海峽局面,「劃峽而治」,從而製造「兩個中國」。對此,毛澤東在9月6日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五次會議上作了分析:「他要拿沿海島嶼交換臺灣,我們是原則上不能交換臺灣。你這個沿海島嶼交我們,臺灣就成為獨立國。」30日,杜勒斯在答記者問的聲明中將美國的底牌和盤托出:如果在臺灣地區「有了可靠的停火」,在金門、馬祖保持大量部隊就是「愚蠢的」,「不明智的」,「也是不慎重的」。他還說,美國「沒有保衛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10月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也聲稱:「我認為所有這些軍隊駐在那裏並不是一件好事情。」艾森豪和杜勒斯的講話進一步證實了毛澤東的判斷。
  蔣介石為保住金、馬這兩個「反攻大陸」的橋頭堡,同時也為避免影響軍隊士氣和政權穩定,堅決反對放棄金、馬,擺出一副不惜一切死守金門的強硬姿態。美臺雙方在金、馬撤軍問題上的爭執、矛盾激化。
  毛澤東從維護國家、民族根本利益,並從有利於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出發,決定實行「聯蔣抵美」政策,將金、馬繼續留在蔣介石手中,並抓住蔣介石反對「兩個中國」這一立場,爭取聯合國民黨當局,挫敗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
  10月3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表示:「偵察任務已經完成,問題是下一步怎麼走?對於杜勒斯的政策,我們同蔣介石有共同點,都反對兩個中國。蔣介石是不願撤出金、馬的,我們也不是非登金、馬不可。可以設想,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裏如何?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很近,我們可以通過這裏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裏,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
  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起草的,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佈的《告臺灣同胞書》。《告臺灣同胞書》開宗明義表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接著寫道:「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這是中共主要領導人首次提出「一個中國」的概念。後來毛澤東撰寫第二份《告臺灣同胞書》又寫道:「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
  在上述講話中毛澤東有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句新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常講的,兩岸雙方又存在深刻分歧的話,暫時按下不表,只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澎金馬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是一致的」,其用意顯然在於求同存異,突出雙方的共同點。共產黨與國民黨、毛澤東和蔣介石對一個中國政治含意的看法固然不同,但毛澤東卻在這場兩岸共同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鬥爭中,看到了國共雙方的共同主張:臺灣與大陸雖未統一,但並未分裂成兩個國家。毛澤東應用求同存異的辦法,實現了拉住國民黨共同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美國的「兩個中國」圖謀的目的。
  毛澤東提出一個中國概念,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對對臺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長遠的啟迪意義。金門炮戰後,中共和平統一臺灣的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形成新的原則。後來,周恩來將這些原則概括成「一綱四目」。「一綱」實際上就是一個中國,就是一個中國原則的初始表述形態。
  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中國外交部就中法建交發表聲明表示:「按照國際慣例,承認一個國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認被這個國家人民推翻的舊的統治集團。因此這個舊的統治集團的代表不能繼續被看作是這個國家的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這樣的理解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達成中法建交和交換大使協議的。」這是新中國首次在與西方大國的《建交公報》中將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國際關係準則確立下來。這對國際社會特別對西方國家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69年美國開始謀求與中國緩和關係。中國政府的立場是:臺灣是中國領土,美國必須從臺灣和臺灣海峽撤走一切武裝力量,才能改善中美關係。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早在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即召開會議,擬確立新形勢下的對美政策。周恩來主持了這次會議,並根據會議精神起草了《中央政治局關於中美會談的報告》。5月29日,毛澤東批示同意了該報告。報告提出的中美會談方針是:美國一切武裝力量和專用軍事設施,應規定期限從中國的臺灣省和臺灣海峽地區撤走。這是恢復中美兩國關係的關鍵。臺灣是中國領土,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外人不容干預。中國人民力爭和平解放臺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決反對進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活動。如果美國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會談中,周恩來向基辛格再次強調了中方「一個中國」的立場:中美關係改善的前提是一個中國,即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外國不得干涉,美國必須從臺灣撤軍,並且廢除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基辛格則表示: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臺灣獨立,美國將隨著中美關係改善減少駐臺軍隊,並最終解決《共同防禦條約》問題。基辛格所表達的觀點表明,美國政府基本上接受了中方的立場,即在臺灣問題上採取一個中國政策。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也標誌著美國政府轉向公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美方的這一立場在《中美上海公報》中的反映是:「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中美上海公報》奠定了中美兩國建交談判的基石。
  中美關係正常化大門打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一個中國原則贏得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和支持,逐漸成為普遍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大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宣佈「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1972年9月,中日兩國簽訂《聯合聲明》,宣佈建立外交關係,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於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並且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規定。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中美建交公報》首次明確完整地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內涵,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至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開始普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制定對臺大政方針的指導原則
  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關於「一個中國」思想的基礎上,首次將其作為中央制定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和提出,就充分體現了對一個中國思想繼承和發展。鄧小平曾經說,「一國兩制」構想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根據中國的實際提出來的。這一時期鄧小平有幾次談話最能說明他是如何運用一個中國思想來構建「一國兩制」科學構想,並根據一個中國思想來指導制定中央對臺大政方針的。一次是1979年1月24日會見美國時代出版公司總編輯多諾萬時的談話。鄧小平說,「我們要求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的政策和原則合情合理。我們尊重臺灣的現實,臺灣當局作為一個地方政府擁有它自己的權力,……但必須是在一個中國的條件下。」「這個要求就是一條,一個中國,不是兩個中國,愛國一家。」一次是同年1月31日,他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時說的一段話:「關於臺灣問題,現在我們不強調用武力解決,我們提出了非常合情合理的政策。臺灣可以保持它現行的政治制度,甚至臺灣當局可以擁有其軍事權力。問題是只能是一個中國。」還有一次是1983年6月26日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這次談話,鄧小平更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構想。他表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贊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應有一定的限度,條件是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利益。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臺灣吃掉,當然也不能是臺灣把大陸吃掉,所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不現實的。舉行國共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可見,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和他對中央對臺大政方針的考慮,始終是建立在一個中國基礎之上的。
  自臺灣問題產生後的相當一個時期內,兩岸雙方在「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根本問題上是具有共識的。當年蔣氏當局雖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合法地位,且與大陸軍事對峙、政治對立,並在國際上圍繞中國代表權問題與大陸進行激烈較量,但它仍堅持「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的領土」,「實現國家統一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的責任」的原則立場,並對「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嚴加防範、予以打擊;在外交上也對美國等西方勢力搞「雙重承認」,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圖謀予以抵制。對於臺當局的一個中國立場,大陸方面是給予肯定的。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即表示:「臺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
  鄧小平也曾多次講,我們為什麼和國民黨談判?因為雙方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都承認一個中國,雖然各講各的,他們講以臺灣為主體,我們講以大陸為主體,這個不同。但共同點非常重要,即承認一個國家,一個中華民族,這是個關鍵問題。臺灣當局的這一立場,構成了中央實行爭取祖國和平統一大政方針的政治基礎。
  但隨著臺灣政治格局的改變,中共領導人對於臺灣當局繼任者能否堅持一個中國立場開始產生疑慮。1983年12月,陳雲在一次談話中曾表示,「現在我們兩邊雖然吵架,但都堅持只有一個中國、反對臺灣獨立的立場。在這一點上,我們兩邊是一致的。將來我們這一邊的老一輩人不在了,接我們班的人仍然會堅持這個立場,而且能夠堅持下去。但他們那邊的老人不在時,接他們班的人是否會堅持這個立場;如果堅持,客觀上是否能堅持得住,這些就很難說」。1985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也尖銳地指出:我們正在設法解決臺灣問題。臺灣的蔣經國身體不好,一旦去世,會出現什麼情況,很難估計。我們主張一個中國,蔣經國也主張一個中國,這是我們的共同點,是我們和談的基礎。臺灣問題將如何發展還很難預料。臺灣出現獨立怎麼辦?臺灣永不和談怎麼辦?臺灣出現外國軍隊、外國力量佔領又怎麼辦?
  果然,不幸而言中。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蘇聯東歐劇變,以及蔣經國去世、李登輝上臺、民進黨成立等,臺灣當局關於一個中國的立場開始出現嚴重蛻變。
  一個突出的跡象是,1990年5月20日李登輝就任臺灣當局領導人的演說。在這個講話中,李登輝改變了蔣經國生前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李登輝聲稱「中華民國為一獨立主權國家」,要大陸方面「不阻撓我們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開展對外關係」。他還拋棄了臺灣當局原來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代之以所謂「對等談判」,即指用「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等談判」。在此基礎上,他對於發展兩岸關係附加了所謂的三條件:「中共當局推行民主政治及自由經濟制度」、「放棄在臺灣海峽使用武力」、「不阻撓我們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開展對外關係」。這裏他雖然也口口聲聲講一個中國原則,但此時他的「一個中國」實際上是「一國兩府」,本質上就是「兩個中國」。
  大陸方面敏銳地意識到李登輝當局政治立場的蛻變,並著手將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鬥爭的重點指向來自臺灣島內的分裂活動。這次重大戰略調整的標誌,是1990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江澤民代表新一屆中共中央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正式提出「一個中國原則」的主張。江澤民講話嚴肅地不點名地批判李登輝的「一國兩府」觀點,明確表示:海峽兩岸雙方應該真正本著「一個中國」的原則商談祖國統一,而不是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一國兩府」。其中關鍵性的一段話是:按照國際法,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合法政府代表這個國家。一個國家不可能存在兩個代表這個國家的對等的政府。所謂「一國兩府」,實質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是走向分裂,不是邁向統一。這篇講話豐富和發展了一個中國的思想,成為1995年「八項主張」發表前大陸對臺工作最重要的指導檔。
  1993年8月31日,中國政府發表題為《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這是關於臺灣問題政策的首份白皮書。它開宗明義地立示了其發表的政策指向:「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一國兩府』,反對一切可能導致『臺灣獨立』的企圖和行徑。」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一個中國原則是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的新論斷。白皮書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也是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確定的、不能改變的,不存在什麼『自決』的問題。」
  自此以後,「一個中國原則」的主張,開始頻繁地、大量地出現在大陸對臺政策檔中,成為一個最基本的概念。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