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首部3A遊戲《黑神話:悟空》上線以來,不僅在世界範圍內持續火爆,引發現象級流量,在臺灣島內也成為熱議的焦點,獲得大部分玩家的讚譽。驚歎之餘,也有不少聲音開始反思,臺灣為什麼做不出像《黑神話:悟空》這樣的遊戲大作?很多人才驚覺,臺灣遊戲產業已大大落後大陸,而且不僅是遊戲,很多文化產業也都呈現這樣的趨勢。
過去臺灣地區曾經是引領中文遊戲的主要市場,推出過許多膾炙人口、深具中華文化元素的遊戲,如大宇的《仙劍奇俠傳》以及《軒轅劍》、智冠的《三國演義》及《金庸群俠傳》等,用中式審美、中國文化征服市場,成為大陸甚至很多東南亞遊戲玩家念念不忘的記憶迴響。但在民進黨持續的「去中國化」操作下,臺灣遊戲產業越來越封閉狹隘,內容單一,丟掉了中華文化的富礦,放棄龐大的大陸市場,也鎖死了成長空間。如今臺灣遊戲產業委靡不振,那些曾叱吒風雲的臺灣大型遊戲公司,淪落到只能靠賣點數卡維生。從技術到人才,從資金到市場,兩岸的遊戲製作水準已經不在一個層面上了。今年5月,「大宇資訊」決定賣掉《仙劍奇俠傳》、《軒轅劍》兩大知名IP,這兩款系列作品曾是許多玩家的啟蒙遊戲,消息一出,讓人不勝唏噓。
另一個領域則是影視劇產業,過去臺劇曾紅遍整個華語地區,創造出無數經典,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戲說乾隆》、《還珠格格》……臺版的金庸劇《倚天屠龍記》《雪山飛狐》等也掀起收視狂潮,但隨著民進黨上臺執政,「本土化」思潮甚囂塵上,有「大中國」意涵的古裝劇自然不招民進黨當局待見,於是臺灣古裝劇急劇萎縮減少,如今的臺灣民眾只能通過看大陸的《甄嬛傳》《琅琊榜》解渴。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臺劇《一簾幽夢》裏,男女主人公費雲帆、紫菱去過歐洲各國以後,還特意到北京旅遊,在劇中紫菱一邊逛天壇一邊說:「看到這些中國的古典建築,走過這兒的大街小巷,也走過了我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再聽到滿街的人用和我相同的語言說話,感覺好親切……我看歐洲的古跡沒什麼感覺,是一個旁觀者,但是看中國的古跡心裏卻熱熱的,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自然而然升起一股驕傲的感覺」。可惜這樣的臺詞和風景,徹底從臺灣影視劇中消失了。民進黨當局強勢的「去中國化」,限制了臺灣影視劇的創作,拋棄五千年中華歷史文化的寶藏,臺灣影視劇的題材只能聚焦於「本土」越來越狹窄,在經歷過偶像劇的短暫輝煌後,近幾年陷入產銷失衡的困境,同時還面臨人才的大量流失。自2000年開始,臺灣大批影視產業工作者西進大陸,據學者預估,曾有多達七成團隊幫大陸影視劇做代工。演變至今,臺灣許多知名演員都已赴陸發展,臺灣影視團隊也從為陸代工,變為直接融入大陸公司與團隊。
長期來看,民進黨的「去中」還會輻射到音樂、電視節目製作、表演藝術、文創設計等更多文化產業領域。不僅如此,我們看到《黑神話:悟空》影響的層面不只在遊戲產業,更擴展到大陸總體經濟,掀起大量電腦及配件設備銷售潮,帶動觀光旅遊業,還影響了咖啡茶飲、食品、酒店、電子產品、汽車、音樂會、電商平臺甚至飾品等諸多消費領域。同樣的,「去中國化」的惡劣影響也會逐步輻射到臺灣的方方面面。臺灣人的生活習慣、習俗、文化心理,幾乎都來自中國,臺灣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延續,中國文化對臺灣的影響根深蒂固,刻意「去中國化」就是拋棄自己的原生文化,就是拋棄自己血脈中的根本,將最獨特的優勢棄若敝履。在虛無的流沙上,如何能搭建起堅硬的文化城堡?丟掉浩如煙海的傳統經典,拋棄老祖宗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註定只會越來越衰落。臺灣優秀人才大量出走,而接受「去中國化」教育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則失去了繼承祖先強大文化的知識和能力,認知、價值觀錯亂,語文表達能力低落,國際競爭力明顯下滑,必將導致臺灣整體競爭力的下降。
《黑神話:悟空》爆紅絕非偶然,而是近年來「華流」崛起群像之一,臺灣本是保留中華文化最多的地區之一,如今卻深陷「去中」逆流,自斷根脈,令人唏噓不已。事實證明,文化軟實力競爭背後其實是經濟、科技的硬實力競爭賽。如今以《黑神話:悟空》為代表的「華流」崛起,不僅風靡東亞、東南亞,越來越多西方人也開始學習、癡迷中國文化。臺灣應看清國際大勢,好好珍稀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挖掘、創造包括通過兩岸合作等,讓「華流」發揚光大,而不是以政治力主導,倒行逆施地全面推行「去中國化」。未來臺灣的路究竟在何方,答案不言自明。
(任冬梅/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