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接任民眾黨代理主席後發動的第一場大型街頭群體活動,也是賴清德上台後發生的第一場大型民眾抗議活動——「111司法節釘孤枝」活動,相當成功。不但將黨內和社會上的「挺柯」民意,轉化為「反賴」意志,並讓「非綠」以外的各種政治光譜顏色力量初步凝聚起來,而且也讓黃國昌個人的政治光環進一步閃耀,成功地將「小草」轉型為「小蔥」,並為其參加民眾黨主席補選增添了更多的政治籌碼。
在此氛圍的烘托下,當然也是民眾黨黨內「按程序走」的進展,昨日民眾黨正式於官網公告,第二屆黨主席補選時間訂於二月十五日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以網路投票方式進行;而黨主席補選線上報名期間為一月十四日上午九時開始,至一月十七日晚上六時截止。民眾黨規定,參選人應於二零二四年二月十四日以前入黨,以符投票日前一年入黨規定,且過去、現在具中央委員資格者,而且必須已經完成繳納黨費、職務分攤金募款責任額,且未於停權處分期間,始具選舉權、被選舉權、連署權。參選登記黨主席的登記費為新台幣二十萬元整。另外,從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移居台灣地區者,必須在台設籍滿十年才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根據民眾黨規劃,二月四日會公開抽籤、二月六日公告選舉公報列出名單及政見,二月八日和二月十四日舉辦兩場政見發表會,待十五日選舉後,十九日正式公告名單。
由於民眾黨也將於一月十九日進行中央委員、中評委選舉,並將召開第三屆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因而在今年春節的前後,是民眾黨的「選舉季節」。
按照《民眾黨黨章》規定,只有現任及曾任中央委員者才具有參選黨主席的資格,而符合上述資格者中,只有黃國昌、蔡壁如、黃珊珊具有參選黨主席的實力。但黃珊珊目前仍然處於停權狀態,因而已經「出局」,最後剩下黃國昌與蔡壁如兩人競爭。
蔡壁如不但是柯文哲的親密戰友及「血滴子」,而且還是民眾黨的創黨元老,當年就是她前往「內政部」進行民眾黨的政黨登記的。她也是民眾黨第一場參選「立委」並當選的「不分區立委」,但後來被揭發碩士論文涉嫌「抄襲」而辭職。此後,因為與由柯文哲「總統競選辦公室」人員及民眾黨中央黨工為主的民眾黨「中央派」不合而遠離黨中央。在「中央派」阻撓「藍白合」,及黃珊珊等人處理政治獻金不當,被視為導致柯文哲被拘捕的主要原因後,以基層民代及黨工為主的「地方派」擁戴在地方辛勤耕耘,並支持「藍白合」的蔡壁如「重返中央」。此引起「中央派」的恐懼,加上「尊柯」心理,以堅持讓柯文哲繼續請假,「沒有黨主席選舉這回事」等理由及話術,阻擋蔡壁如「重返中央」。
因此,在台北地方法院聲稱在押的柯文哲已經寄出辭去民眾黨主席的信函後,蔡壁如曾經放話要參加黨主席補選。在當時,蔡壁如確實是有可以當選的可能,因為除了是黃珊珊停權不能參選之外,黃國昌在加入民眾黨時,與柯文哲達成「不介入黨務運作」的承諾。既然如此,黃國昌也被排除在參選黨主席的候選人名單之外。因而蔡壁如就具有「捨我其誰」之勢,而地方也傳出要擁戴蔡壁如參選黨主席的呼聲。
但柯文哲在獲保釋後,以不宜讓民眾黨被漫長司法訴訟程序拖累為由,於一月一日向中央委員會請辭黨主席職務,並建議先由黃國昌代理黨主席,然後在二零二五年二月一日前完成黨主席補選,等於是宣布解除黃國昌「不參與黨務運作」的「金箍圈」之後,蔡壁如參加黨主席補選的情勢就遭遇「髮夾彎」。一方面,黃國昌在擔任民眾黨「立法院」黨團時,在多個關鍵性的法案上,率領黨團與國民黨黨團緊密合作,勢如破竹,氣得連有「喬王」之稱的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竟然胡言亂語,並讓曾經對其積極參與「太陽花學運」而頗有怨懟的國民黨黨團,也對其另眼相看;另一方面,在柯文哲被羈押後,黃國昌無論是領導民眾黨緊急應變小組,還是接任民眾黨代理主席,在率領民眾黨對民進黨當局進行抗爭,尤其是成功發動「111司法節釘孤枝」活動,都讓黃國昌真正呈現競選黨主席「捨我其誰」的實力。
在形格势禁下,蔡壁如也有自知之明,對能否當選黨主席也已心中有數了。昨日在受訪時表示,要先與黃國昌、秘書長周榆修「黨內溝通」,再決定要不要報名參選。
其實,這可能是「以退為進」之計。蔡壁如可能是要以棄選黨主席,換取黃國昌在當選黨主席後,運用黨主席的法定職權,給予蔡壁如的一定權力,共同推進民眾黨的黨務運作,甚至是擺脫「中央派」對民眾黨的操控,為未來的「藍白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實際上,按照黨代表選舉的結果,蔡壁如重新當選中央委員的機率極高,這代表她有可能「重返中央」;另一方面,蔡壁如在基層具有一定的號召力,這正是黃國昌所欠缺的。因而「黃蔡合作」,可能會讓民眾黨有一番新氣象。
「中央派」雖然在「人頭」方面佔有優勢,但在柯文哲遭受司法不公下,卻不能「理直氣壯」。實際上,被公認為導致「藍白合」破局的「戰犯」之一的陳智菡,最近在一個電視談話節目中,就不得不承認對「藍白合」的估票能力太差,並表示「對不起,我們太沒經驗了」。相信,在黃國昌「揸FIT」及蔡壁如「重返中央」後,黃珊珊、陳智菡等「中央派」中曾經極力反對「藍白合」者,再難以「呼風喚雨」。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