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息透露,在賴清德的指示下,台灣當局「國安會」,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近日將銜命訪問美國,運用「特殊管道」與特朗普的新國安團隊成員進行接觸和摸底,確認延續台美高層的戰略對話,將在短暫會晤、達成溝通任務後,旋即返台。
這個消息目前尚未得到證實,但按照以往慣例,吳釗燮是應當也必須要有這麽一個行程。不過,今次與以往美國總統「換人做」或民進黨新領導人上台後的「例行公事」可能會有所不同。這除了是民進黨當局對於「二進宮」的特朗普的台海政策頗為焦慮,急於摸底並設法引導回「正規」之外,可能會需要向「2.0版」的特朗普國安團隊,甚至透過國安團隊向特朗普本人「Say Sorry」,以挽回近一段時間民進黨當局對美策略措施的「表錯情」。
實際上,民進黨當局的對美態度,可能是在先後兩次執政十六年來的最混亂狀態。一方面,在這次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民進黨當局信心滿滿地押寶哈裏斯,豈料結果卻是特朗普大獲全勝。這對於「有仇必報」的特朗普而言,必然讓特朗普心生不爽。另一方面,就在特朗普宣誓就職之前三天,民進黨當局卻邀請美國前副總統彭斯在訪問台灣,出席台北語文學院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基金會戰略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儀式,賴清德還會見了他,並聲稱他是美國傑出的政治領袖。殊不知,因為特朗普對彭斯不願意以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身份,推翻二零二零年總統大選結果,而與其鬧翻,並將之視為「叛徒」。再加上在二零二三年特朗普正在克服許多困難,準備在二零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捲土重來」時,彭斯卻正式宣佈參選總統並競逐共和黨的黨內提名,這更讓特朗普將之視為「眼中釘」。因此,在特朗普宣誓就職的前夕,民進黨當局邀請彭斯訪台,在「齟齬必報」的特朗普的眼中,等於是「贈慶」,踩踏了特朗普的「紅線」。因此,特朗普拒絕同屬共和黨,而且還曾擔任過其副手的彭斯,出席自己的就職典禮,除了是出於將其視為「叛徒」的原因之外,可能還加上在自己正與習近平通電話之際,彭斯卻跑去了台灣的「對著幹」行為。
實際上,這一段時間民進黨當局的對美關係,屢有「超水準」的表現,總是要把特朗普的黨內「死對頭」,尤其是在其當選美國第四十七任總統,在「組閣」的過程中已經公開表達要將其「踢出局」的前高官,邀請到台灣,而且還是在特朗普的「共和黨建制派十人黑名單」中,就有四人被民進黨當局視為「座上賓」。除了是彭斯之外,還有彭佩奧、波頓、黑莉等人。這些人的價值觀,包括民主聯盟、多編制貿協定、LGBTQ權益、氣候議題等,剛好都與特朗普對立。這是否民進黨當局要以此「肢體語言」,來表達對特朗普的「不太喜歡」?
這也難怪,特朗普會籍著天氣嚴寒,將其就職典禮移至美國國會山莊圓形大廳的室內舉行,大幅壓縮入場嘉賓的機會,而拒絕台灣當局派出的代表團進入現場觀禮,而只是安排在第一資本體育館的露天透過大螢幕同步觀禮。這除了是特朗普要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避免讓習近平主席的代表韓正副主席,與台灣當局代表團「同在一個空間」的因素之外,可能也是要「報復」民進黨當局將自己的「仇敵」當作貴賓來接待的行為。
至於韓國瑜與「駐美代表」俞大㵢能夠進入在國會山莊內的遊客中心的解放廳貴賓室包廂,透過電視直播觀禮,據台灣媒體報導指出,這是俞大㵢費了許大的勁,才買到「入場票」的。
這種種狀況顯示,民進黨當局與美國華府此前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建制派的國安高層建立的「特殊管道」,已經失靈。作為共和黨人的特朗普,固然是必會拋棄民主黨執政時的國安團隊,但特朗普同時也是反對共和黨內建制派的,因而對此前在共和黨執政時,由黨內建制派搭建的國安高層團隊,同樣也是棄如敝履,比如彭佩奧之類。在此情況下,民進黨當局此前先後與共和黨建制派或民主黨的國安高層建立的「特殊管道」,就堵塞了,發揮不了作用。再加上就連特朗普自己,在「二進宮」的對華政策,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變化,可能其天平向北京方面傾斜,而眼中「沒有台灣」,尚有的「餘光」是「收保護費」、「台積電遷往美國」。
實際上,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就表示,特朗普吸取了他在第一任時「特蔡通話」的教訓,所以在重返白宮的第二任期,不太可能主動以台灣當籌碼。葛來儀還指出,如果習近平提出與台灣有關的具體要求,特朗普或許會考慮能否利用這項要求來獲得他想要的東西。例如,特朗普可能願意超出美國傳統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說法,接受習近平的主張和呼籲,讓特朗普說出美國「反對台灣獨立」,以換取他想要在經貿方面獲得的利益。
因此,近日來大陸的美國問題專家,又出現了「簽署第四個《中美聯合公報》」的聲音。而第一次出現這個聲音,是在一九九八年六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在上海喊出「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一中一台」及「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台灣以國家為單位加入國際組織。時後許多人都認為,倘當時能夠「趁熱打鐵」,將克林頓的「新三不政策」化為第四個《中美聯合公報》,就沒有後來的許多麻煩事。因此,在有此「前車之鑑」下,倘特朗普果然高呼美國「反對台灣獨立」,就應當「打蛇隨棍上」,促使特朗普參與制定和簽署第四個《中美聯合公報》了。
正是在此背景下,傳出吳釗燮要美國訪問,與特朗普的新國安團隊成員進行接觸和摸底的消息。顯然,民進黨當局已經察覺到自己的「失誤」,並已經感覺到因此而釀成嚴重後果,因而就必須親自出馬「救火」。說不准,此後他還將會親自兼任「駐美代表」,就近與美國國安高層斡旋。
實際上,過去吳釗燮在以民進黨秘書長身份兼任民進黨駐美代表時,是民進黨對美工作最「出彩」的時段,並因此而讓美國白宮接受了蔡英文,令蔡英文能夠順利當選;另一方面,歷史經驗證明,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駐美代表」倘是由有「外省人」背景的傳統「外交官」出任,只能是「按章工作」,而不會為民進黨的宗旨積極「擔當大任」。因此,還是要由曾經有「擔當大任」「政績」的民進黨人出任。而在蕭美琴已經是副領導人,不可能兼任的情況下,就只有吳釗燮可以勝任了。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