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動輕軌網絡建設打通交通動脈

鄒玖勝
  澳門,這座僅32.9平方公里的微型城市,承載著超過68萬常住人口和年均近4000萬人次的遊客流量。在博彩旅遊業支撐經濟的同時,澳門長期面臨「城市小、車輛多、道路窄」的交通困局。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最新數據,澳門機動車輛總數逾二十五萬部,車輛密度達到世界前列。特區政府近年將打通輕軌等交通網絡列為施政重點,不僅是城市治理的必然選擇,更是經濟轉型、區域融合的戰略佈局。這項工程背後,既蘊含著破解空間制約的智慧,也考驗著特區政府的執行能力。
  交通問題被喻為本澳死結之首,交通事務局在2010-2020交通運輸政策執行情況中指,過去10年,特區政府在《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框架下,落實「公交優先」政策,巴士線路由61條增至85條,客流由37.1萬人次/日增至62.7萬人次/日。「控車輛」方面,機動車總數由19.6萬輛增至24.4萬輛,機動車年增長率低於3%,若按照《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實施前年增長率約5%推算,少增加8萬輛機動車。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開展多項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輕軌氹仔線建成通車,道路長度由311公里增至340.3公里,公共停車場由23個增至57個,步行道密度達到12.1公里/平方公里。《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提出共61項行動措施,綜合實施率90%。其中:年限性工作45項,已達成36項、部份達成8項、未達成1項;持續性工作16項,13項已開展、3項部份開展。
  隨著本澳城巿發展,人口預計將持續增長,預測至2030年,本澳居民出行量將增至243萬人次/日,增長約17%。另一方面,跨境交通出行量約增至58萬人次/日,增長約11%,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和城市口岸交通等均面臨挑戰。由於私人車輛出行持續增長,故交通事務局認為,建成區內交通建設難度大。局方在《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21‐2030)》諮詢文本前言中指出,2020年本澳共有24.4萬機動車輛,比10年前增加了4.8萬輛,年均增長2.2%。同時,澳門機動車輛使用量亦持續增長,道路高峰小時流量年均增長約3.6%。然而,道路總長度過去10年僅增加29.3公里,年均增長率為0.9%;而預計未來10年可新增道路總長度僅約22公里,年均增長率將維持低於1%的水準,特別指出:道路建設速度趕不上機動車增長和出行需求增長速度,特別是在建成區內的交通建設難度大,交通設施增長困難,導致道路交通壓力持續增加,主幹道高峰時段基本處於飽和狀態,部份道路擠塞問題仍較為突出。並指,全澳交通日均出行總量預計將由2019年259萬人次增至2030年約302萬人次,在陸路交通日益繁忙的情況下,改善交通安全和交通環境問題將變得更加迫切。
  為此,《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21‐2030)》中,提出未來需要堅持貫徹「公交優先」為導向的交通體系,鼓勵綠色交通出行,加強對「三張網絡」,即道路網、軌道網、步行網的統籌規劃,實施軌道、巴士、步行等各交通子系統間綜合規劃方案,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陸路交通運輸體系,方可配合本澳城巿發展所需。
  軌道交通具高效、可靠、準時、大運量、舒適等特點,是破解交通死結的良藥。澳門半島與離島之間被海域分割的地理特性,加上歷史形成的狹窄街道網絡,使得傳統平面交通擴容已觸及天花板。2019年啟用的輕軌氹仔線,首次引入立體化交通方案,開闢出「地面-高架-地下」三維空間的利用模式。這種突破具有革命性意義:媽閣站作為首個跨海連接點,將輕軌系統延伸至澳門半島核心區;規劃中的東線以海底隧道形式貫穿新城A區與E區,直接避開地面交通瓶頸。根據公共建設局測算,輕軌東線建成後,往來關閘與氹仔碼頭的時間將從現時的50分鐘縮短至15分鐘,效率提升70%。
  這種空間重構正在改寫城市發展邏輯。輕軌站點周邊形成的新型TOD(公共交通導向發展)模式,已催生出石排灣公屋群、新城填海區商業綜合體等集居住、商業、公共服務於一體的社區範本。以媽閣交通樞紐為例,其地下四層結構整合了輕軌、巴士、的士及步行系統,實現「零距離換乘」,這種垂直疊加的交通組織方式,為土地資源稀缺的澳門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另邊廂,澳門交通網絡的結構性缺陷,長期制約著旅遊產業的均衡發展。研究顯示,訪澳旅客70%的活動半徑集中在路氹城與大三巴半徑1公里範圍內,這種「點狀聚集」現象與交通不便直接相關,也導致阻礙了旅客在澳開展深度遊,局限社區經濟的發展潛力。
  澳門官方預料今年旅客量達三千八百萬,向2019年看齊。如何迎接每個重大旅遊高峰,關乎旅遊體驗,並牽連居民出行,長遠影響深度遊的成效。打造宜遊環境,需要交通配合,還要讓旅客發掘深度遊的樂趣。不然,興致而來,敗興而返。
  當前深度旅遊成為一種旅遊新常態,旅遊者就不再滿足於大眾化的旅遊產品。深度旅遊的表現形式日趨個性化和多元化,更追求體驗化、情感化、休閒化的旅遊經歷。深度旅遊在於不斷推陳出新,突出創造性和差異性。旅遊者對旅遊產品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尋求差異化、新鮮感和刺激感是旅遊者追求旅遊體驗的最直接體現,因而在深度旅遊產品的設計中始終要貫穿這個理念。這種變化帶給遊客體驗的新鮮感和刺激感,旅遊重遊率當然也會提高。在深度旅遊中,旅遊開發者從旅遊者的親身感受出發,追求建立一種獨特的、不可複製的競爭優勢,為旅遊者提供差異化與定制化相結合的體驗。深度旅遊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與傳統觀光旅遊相比,追求的是對旅遊產品的享受的過程,而不是「到此一遊」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更強調心理感知,我們不妨稱之為旅遊親和力或旅遊粘度。深度旅遊通過參與和互動活動,旅遊者能更深層次地感受旅遊消費的每一個細節,體會旅遊產品的內涵和魅力,獲得更直觀和深刻的旅遊體驗。
  過去旅客入境猶如「過五關」,耗費大量時間,現時口岸增加,分流完善,通關暢順度提升;當順利抵澳,卻塞在交通環節,發財巴區人山人海、的士站望穿秋水,巴士班班逼爆,上車也難。「澳門街」原本步行可至,如今因路網不暢、客流車流大增,旅客截的難,現在搭巴士也難,出行大失預算,隨時換來一肚氣,影響旅遊體驗,容易打消社區深度遊意慾。不少旅客都被「困」於熱門地點,如關閘口岸、亞馬喇前地等。這些原是交通樞紐,卻都被堵死了,談何盤活分流?現在,輕軌系統的延伸正逐步打破這種僵局:氹仔線串聯威尼斯人、銀河等六大綜合度假村,媽閣線連接世遺景區,石排灣線直達熊貓館,橫琴線聯通橫琴口岸,未來東線則打通關閘口岸與離島的快速通道。這種「珍珠鏈」式佈局,使旅客可在一小時內通達全澳80%以上景點,有效分散客流壓力。
  更深層的影響在於推動經濟多元化。輕軌網絡覆蓋的科創產業園區(如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特色老店區(如十月初五街)及社區文創空間,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以2024年試運行的「快閃列車遊世界」為例,其結合AR技術的旅遊導覽服務,使沿線中小商戶客流量提升30%,展現出交通基建與文化經濟的融合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當局最新介紹,目前輕軌東線的建設工作穩定推進當中,總體工程已完成約三成。灘塗整治區域已完成吹砂及盾構隧道區間的地質加固,現正進行堤圍結構的工作,預計今年第一季開展盾構隧道施工,列車系統方面亦已基本完成詳細設計。「V形地」獲批准使用,為東線延伸至青茂口岸創造條件,關於輕軌東線延伸至青茂口岸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結論為可行,但由東線ES1站延伸至青茂口岸的盾構隧道預期會經過關閘拱門、關閘邊檢大樓兩邊、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及多個重要設施,沿線地質複雜,技術難度較高。因此,必須考慮施工過程中對上述場所及設施的保護方案;亦須考慮青茂口岸站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將青茂口岸廣場與輕軌線路及車站作整體考慮,以提高居民及旅客的出行便捷性及通達性。現時工程方案仍處於深化階段,有關項目的估算及工期仍待落實,但會加緊進行有關工作。輕軌東線西延是城市交通網絡的重要節點,再下一步,便是關乎能否形成環狀交通網絡的西線。當局表示有決心發展下去,但須重新佈局西線的可行性研究,及時更新,適時推動。
  相關消息無疑令市民充滿期待。有坊會就表示,輕軌東線有望延伸至青茂口岸的規劃,具有多方面的戰略價值和現實優勢。首先,可以強化跨境交通銜接,提升通關效率,緩解關閘壓力。當前,關閘口岸已達至超負荷運行,輕軌東線若延伸至青茂口岸後,料可通過軌道交通分流部分跨境人流,大大減輕關閘周邊道路和公交系統的壓力,更直接服務跨境旅客,縮短口岸與軌道交通的接駁距離,全面提升通關便利性。其次,可助力融入大灣區交通網絡。青茂口岸靠近廣珠城軌珠海站,未來通過輕軌東線連接,可促進澳珠軌道交通網絡的銜接,助力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構建。另一方面,可彌補公共交通弱點,減少居民對巴士和私家車的依賴。規劃的落實,長遠可提升通勤效率。輕軌相較地面交通更準時、運載量更大,一旦延伸至青茂口岸,可為跨境工作者、旅客及本地居民提供更高效且便捷的出行選擇。同時有利周邊商圈的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一舉多得。
  有城規委認為,輕軌東線作為串聯澳門半島北區、新城A區主軸道,並連接氹仔線,未來可助分流關閘、青茂等口岸的跨境人潮,直接到達氹仔多個旅遊目的地,以助減輕口岸附近道路的交通壓力。但延伸工程具一定複雜性,由關閘延伸至青茂口岸的路段橫跨多個重要設施,加上青茂、關閘口岸周邊為人口密集的民生區域,區內交通情況有待改善。期望當局預先評估站點及線路的建設對周邊區域交通的影響,盡早向居民公佈東線整體的施工規劃及接收反饋,把對周邊民生影響盡量降低。同時建議當局注重軌道系統與沿途站點公交站、的士站及步行系統的接駁,研究是否具條件延伸林茂塘與筷子基一帶步行系統至青茂口岸,提升居民和旅客往來口岸和市區的便利性和效率。亦期望當局建設東線的同時,加快研究輕軌西線的可行性及整體佈局,前瞻性思考為未來青茂站接駁西線預留結構空間,以構建城市雙向循環路線,更好發揮輕軌整體效益。
  誠然,推動輕軌建設並非易事,但對澳門而言,打通輕軌網絡的意義已超越解決堵車的層面——它是破解空間魔咒的鑰匙,是經濟多元化的觸媒,更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橋樑,當局須迎難而上、敢做敢擔,做好科學論證,及早全盤規劃,與民間充分溝通、理性討論,盡力形成共識克難攻堅,爭取早日實現打通交通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