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鯤」號淪為臺當局政治工具?

  民進黨當局的「自製潛艇」「海鯤」號又出問題了。由於正在進行的泊港測試(HAT)進度不順利,原計畫4月進行的海試恐無法實現。從當初的「政治下水」到如今的進度頻頻推遲,「海鯤」號持續在島內引發質疑。
  被懷疑是故意拖延
  據臺灣《上報》報導,「海鯤」號潛艇目前進行的泊港測試,電力完全靠岸上的供電系統運作。但首次並聯運作電壓不穩,導致系統內零部件被燒壞。這原本是可預期的耗損,但由於不斷有零部件被燒壞,已超出預期,造成備份零部件不足,必須緊急採購才能讓HAT持續進行。報導還提及,「海鯤」號光電潛望鏡(光電桅杆)系統因液壓不穩定而不斷調校,日前才被民眾拍攝到安裝測試,「種種因素,導致原定的4月進入海上測試恐將跳票」。
  在島內社交平臺PTT上轉發此消息的網友質疑稱,臺灣在機電整合領域聞名世界,難道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去設計電纜?他說,當兵的戰友早就說沒人敢下水測試,在岸上就出這麼多問題,何談下水後?還有人質疑稱,「『海鯤』號成了只能在岸邊作戰的潛艇?我猜是對海測沒信心,故意拖延」。對此,臺「海軍司令部」25日稱,「海鯤」號正執行各系統測試,由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臺船)及境外原廠技術人員配合施作,過程中因執行測試而更換或送修料件為造艦正常現象。臺軍方否認有電壓不穩定之事,聲稱繼續按計畫節點於4月執行海上測試。
  國民黨「立委」徐巧芯25日稱,「海鯤」號的預算,藍營一毛都沒刪,就是希望能儘快完成海測、交艦,「真正被質疑的是,如果第一艘原型艦都做不好,憑什麼編列未來7艘總共2780億元(新台幣,下同)的預算?」徐巧芯直言,「海鯤」號的上述問題目前尚未解決,恐影響4月海上測試期程,原定的9月完成海測、11月交艦的計畫太過於理想。徐巧芯說,「如今證明,國民黨針對潛艇的防務預算是合理監督,我們希望海軍能夠安全使用,而不是為了趕時間草草了事」。
  「淪為重大國際醜聞」
  「潛艇自造」是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蔡英文力推的政策。潛艇設計之初就差點鬧出「金馬桶」弊案。據瞭解,潛艇執行任務要求靜音,需訂做真空馬桶。廠商對1個馬桶報價250萬元,臺船最終拒絕並自行研發,花15萬元就做好了。
  2023年9月28日,首艘「自造潛艇」「海鯤」號在臺船高雄廠區舉行原型艦命名暨下水典禮。蔡英文在致辭時宣稱,過去「潛艇自造」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做到了」。然而據臺灣前海軍艦長黃征輝披露,臺海軍的幾個司令都認為「『海鯤』號很明顯還沒有完成下水準備」。黃征輝直言,幾名司令都覺得很荒唐,沒有一個人出席活動,「我就問,你們為什麼不去?每個人的第一句話就是:下水就是下水,命名就是命名!你明明是命名,為什麼要說下水?他們覺得這個是不誠實的東西,所以拒絕為其背書」。
  臺灣《中國時報》當時刊登了一篇題為「海鯤號政治下水」的文章稱,民進黨當局選擇在其黨慶之日舉辦「海鯤」號下水典禮,自然是別具深意的「政治下水」,「幹塢下水」並不是國際上認可的泊港測試、海上測試等真正意義上的「下水」,恐怕只是臺船急著趕進度請款之舉,「無論是哪個理由,都令人擔心政客淹沒在掌聲之中,顧不得裝備欠缺嚴謹的安全性考慮」。前「立委」郭正亮稱,原定「海鯤」號泊港的作業程式是2024年4月到5月,但因為蔡英文要卸任,到時候就來不及了,「講白了是要助選」。他批評道,蔡英文聲稱從此建立「自給自足的旗艦體系」,但該潛艇的「自製率只有40%,電池、戰鬥系統都是外購,怎能說自給自足?」
  臺灣中時電子報稱,儘管「海鯤」號號稱「自造」,但多數主要關鍵任務系統和子系統都由外國承包商提供。美國國防科技公司「L3哈裏斯科技」銷售代表稱,他們提供了很多產品,包括艦上光電、電子戰支持措施、雷達和通信桅杆,以及統合通信系統和綜合平臺管理系統等。潛艇最重要的水下作戰工具也有來自美國軍火商的球形聲呐系統。至於在戰鬥系統方面,「海鯤」號採用的是洛馬公司的系統,並將採用美制魚雷。
  而在獲得潛艇技術的過程中,「海鯤」號還曾爆出醜聞。據韓聯社去年1月報道,韓國慶尚南道員警廳調查顯示,兩名曾任職韓國大宇造船公司的韓籍工程師,離職後轉任某負責潛艇開發的顧問公司,涉嫌將大宇造船2011年幫印尼造艦的設計圖帶走,並洩露給臺船公司,用於建造「海鯤」號。韓國國防部強調,沒有向臺灣輸出潛艇相關裝備或技術的許可記錄,正與相關地區積極合作,防止國防科學技術外流。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批評稱,黃曙光(「潛艇自造」專案負責人)等掮客集團,借造艦之名,到全世界盜竊機密,已獲得證實,民進黨當局的自製潛艇「淪為重大國際醜聞」。
  島內質疑「沒有必要」
  2024年7月,「海鯤」號被拖到高雄港91號碼頭進行系泊試驗,結果到9月有超過70個專案尚未通過測試。前臺灣海軍顧問郭璽曾明確宣稱「將在(2024年)9月15日之前海試」,後來改口稱原先負責總領該專案的黃曙光請辭後,臺船「群龍無首」,且內部有「麻煩製造者」扯後腿,等著看笑話,因此「2024年年底能出去,都已經是奇跡了」。臺灣輿論直言,民進黨當局為了「以武謀獨」,不惜浪費臺灣納稅人的血汗錢,強行建造潛艇,結果出現諸多缺失,潛艇恐怕會變成「鐵棺材」。
  而潛艇的預算,更是在島內引發「朝野攻防戰」。據臺媒報導,賴清德上任前就赴臺船聽取「潛艇自造」機密簡報,輕率表示應一次做好7艘後續艦,不必分批建造。為此,民進黨當局送交「立法院」的2025年度防務預算書提出,潛艇原型艦籌建案原定在2025年度交艦後就應結案,已修訂為再延4年,於2029年度才會結案;下一階段的7艘後續艦籌建部分,總預算近2841億元,自2025年度執行至2038年度,共計14年,今年先編列20億元。
  前海軍艦長黃征輝稱,2025年該結案的「海鯤」號延到2029年,「明明讓你感覺到出了很大問題,但海軍都說沒問題,為什麼不敢講?因為講完『立法院』就會砍掉預算」。果然,該項預算在「立法院」審議時遭到質疑,「立法院」最後決議凍結10億元,等到首艘潛艇「海鯤」號海測通過後,再向「立法院」申請解凍。
  另據《中國時報》2月18日報道,賴清德宣告防務預算將達到GDP的3%後,有高層人士進一步說明,「國防部」會把既有計畫提列到特別預算,外界分析「潛艇自造」後續艦預算最有可能列入。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批評說,「潛艇自造」至今無一艘完成,卻急於改列特別預算,一次編列14年總額高達2840億元,恐意圖規避「立法院」監督。中時電子報的社論認為,賴清德無視建造潛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先一次把預算編列下來,然後再陸續建造,「這分明是一種強逼『立法院』俯首稱臣的政治陽謀」。到時候早已不在賴清德任期,若有紕漏,他是否會像蔡英文一樣,一句「2024以後不關我事」把爛攤子丟給無辜百姓?
  臺媒稱,臺灣有沒有能力自製潛艇是一回事,有沒有必要是另一回事。以兩岸軍事差距看,臺灣再怎麼造潛艇都無法與對岸抗衡,反而陷入引戰危機,「只有爭取兩岸和平發展,才是長治久安之道」。中國國防部表示,民進黨當局「以武謀獨」完全是自尋絕路。造再多的武器,買再多的裝備,都是勞民傷財、裝點門面。發言人警告說,「海鯤」號如果用於「以武謀獨」,早晚都是解放軍的網中之魚。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