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逝世百年 馬英九倡兩岸合作振興中華
【中新社臺北3月7日電】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座談會7日在臺北舉行。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會上發言時說,兩岸雖社會制度不同,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互助合作、振興中華。
馬英九表示,以「九二共識」作為互信基礎,兩岸可以推動交流合作。但2016年以來,因民進黨當局拒絕接受這一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係顯著倒退。長遠思考兩岸關係,雙方應攜手前行,用對話代替對抗,實現互利雙贏。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臺籍教師王文隆說,孫中山《實業計畫》中提出的許多願景今天都已在大陸實現。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受到過中山先生的指引,孫中山思想仍在兩岸社會發揮影響力。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任、副教授倪仲俊表示,孫中山思想帶有強烈的反霸權、反殖民意涵。比較東西文明,孫中山提出其中差異在於「以德懷人」和「以力服人」,於是將流傳經久的儒家價值觀作為建構現代國家的秩序基礎。直至他去世前,即使中華民族未能恢復其世界地位,但孫中山始終認為「中國必將復興」。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說,孫中山作為中國現代思想和行動先驅者的地位難以撼動。他本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為中國人的奮鬥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參會的臺灣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李建榮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彼時的中國被列強環伺,軍閥混戰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孫中山在1924年發表北上宣言,原本希望通過共商國是,對內謀求國家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
王毅談中日關係為何提臺灣?
【香港中通社北京3月7日電】「與其鼓吹『臺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藉臺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談中日關係時,特別提到了臺灣。
當天記者會上,王毅回應日媒記者提問時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臺灣回歸中國已經80年了,日本仍有人不思反省,與「台獨」勢力暗通款曲。
回顧過往幾年的中國兩會外長記者會,回應臺灣問題時往往是與中美關係相結合,揭批美國打「臺灣牌」,搞以臺制華,鮮少涉及到中日關係。
今年為何在中日關係上著重點到臺灣問題?或許,可以從王毅對另一個提問的回答找到答案。
在回應質疑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論調時,王毅指出,今年是臺灣光復8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使臺灣重回中國版圖。主要戰勝國當年發表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明確規定,要把日本竊取的臺灣歸還中國,日本也宣佈承認《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這些都確認了中國對臺灣的主權,構成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王毅在會上將臺灣問題尋根溯源: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光復,回歸中國,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得到了一系列國際檔的承認,臺灣的法律地位就此確定。
王義桅進一步說明,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核心內容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把蔣介石集團驅逐出去。聯合國作為二戰勝利的最重要成果,同時作為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其決議具有權威性與法律效果。誰質疑聯大2758號決議,誰就是歪曲二戰史觀,公然挑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果,挑戰二戰以後確立的國際秩序。
第一個說出「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句話的,是一個日本人,他就是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21年12月,安倍在臺灣發表演說,首次使用了這個提法。在日語中,「有事」表示非常事態、緊急情況、重大危機等,與中文裡一般理解的「有事」意思並不一樣。
表達過類似意思的日本政客不止安倍一個,另一位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也曾說過:中國大陸若「侵犯臺灣」,「美日要一同防衛臺灣」。
為何日本對臺灣有如此「執念」?王義桅分析,近代日本發動了兩次對華侵略戰爭,並殖民臺灣長達50年。島內「台獨」勢力的出現,罪魁禍首就是日本。如果說美國把臺灣視作與中國博弈的棋子,為了自身利益隨時可拋棄,日本則根本不希望看到中國實現完全統一。一旦兩岸真正統一,日本會認為自己的戰略通道以及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日方一些人宣揚「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鼓噪「保衛臺灣」,背後體現的是極度的不安全感。
臺灣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向記者表示,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王毅外長在這一重大歷史節點就中日關係及臺灣問題闡明立場,是在向日方劃清紅線,提醒日本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恪守對中國的政治承諾,不要讓好不容易出現改善勢頭的中日關係再次滑坡。
海峽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