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全面深入發動舉行群眾性義務植樹活動

  昨日既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週年,也是中國植樹節。澳門特區分別舉行了相關的活動,其中與孫中山先生關係密切的鏡湖醫院,鏡湖慈善會和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分別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專題講座」及「「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講座——孫中山來澳行醫、向鏡湖醫院揭銀借據之考析」活動;而行政長官岑浩輝則在氹仔小潭山2000環山徑種植中華楠,並主持「枝繁同根生共畫同心圓」石碑揭幕。
  雖然昨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整整一百週年的紀念日,但按照國家對已故領導人或名人以「紀念誕辰」為主的慣例,因而沒有舉行國家級的紀念活動,只是在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行簡短而莊嚴的紀念儀式。而廣州市、中山市、上海市等地方也舉行小型的紀念活動。因此,澳門特區昨日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週年的活動的規格,與內地基本相契合。
  估計,在明年十一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六十週年的當日,將會舉行國家級的紀念大會。實際上,在一九六六年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週年時,即使是當時「文革」正烈,中央仍然成立「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周年紀念籌備委員會」,其成員除了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外,還有當時「處境不佳」的民主黨派人士如何香凝、楊明軒、程潛、張治中、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許德珩、李德全、許廣平、李宗仁、熊克武、邵力子、章士釗等人。十一月十二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大會」,由董必武副主席致開幕詞,周恩來總理發表講話,宋慶齡副主席發表了題為《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的長篇講話,何香凝、宮崎世民也應邀在大會上發表講話。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大會」,習近平主席作了重要講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並呼籲全國人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的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把握歷史機遇,擔當歷史責任,把孫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輩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把近代以來一切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把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其實,即使是昨日行政長官岑浩輝的植樹活動,也與紀念孫中山先生密切相關。實際上,中國的植樹節本來是由淩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於一九一五年倡議設立,最初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而在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三月十二日。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九七九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三月十二日定為植樹節。二零二零年七月一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植樹節。
  不過,由於北京在三月中上旬還有點冷,而且三月十二日基本上還處在全國「兩會」期間,領導人都比較忙,因而在一九八五年三月,北京市根據胡耀邦的建議,將每年四月第一個星期日設為「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因而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集體植樹活動,從三月十二日「中國植樹節」調整至「首都義務植樹日」。中共「十八大」後,每年的「首都義務植樹日」,習近平主席都率領黨和國家領導人,集體乘車到預訂的植樹點,同首都群眾一起植樹。種植的主要品種有西府海棠、銀杏、碧桃等。其中西府海棠在北方幹燥地帶生長良好,是綠化工程中較受歡迎的產品,而銀杏和碧桃則都具有觀賞價值。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植樹節的活動。在每年的參與植樹活動中都有發表談話,指出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國土綠化高品質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做到四季常綠、季有花,發展在國土上設計,推動國土在國土化。並號召大家都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為建設美麗中國增綠添彩,共同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習近平強調:「每一個公民都要自覺履行法定植樹義務,各級領導幹部更要身體力行,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製度優勢,因地制宜,科學種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好每一寸綠色。」
  因此,「中國植樹節」是全民群眾性的,而且是義務勞動。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訂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外,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建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一九八四年九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範疇。二零二零年七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明確每年的三月十二日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於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八日在內羅畢發起「為地球植樹:十億棵樹運動」。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據聯合國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五十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
  澳門特區政府也很重視植樹綠化工作,市政署每年都在「中國植樹節」後舉辦「澳門綠化周」活動,期間舉辦多場植樹及體驗活動,與團體及市民一同種植苗木,鼓勵市民多參與環境綠化活動,共同愛護自然生態資源,形式多樣活潑。解放軍駐澳部隊官兵也積極參與每年的「澳門綠化周」活動,與市民們一道揮鍬植樹,共建魅力家園。
  不過,與內地的群眾性義務植樹活動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根據國務院《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分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其他形式等八類。比照澳門特區的實際情況,除了是澳門也已進行的「造林綠化」之外,其中的「認種認養」亦即透過直接投工投勞或捐資代勞,在指定地點新建喬、灌、草植被或對指定喬、灌、草植被進行冠名或非冠名養護的盡責形式;「志願服務」亦即自願參加國土綠化公益宣傳活動,或依相關要求提供與國土綠化相關的普及推廣、培訓指導、公益活動組織管理等志願服務的盡責形式等,也是值得借鏡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