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衛生局昨日發佈2021年至2023年《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跟進及評估報告。衛生局副局長鄭成業受訪表示,留意到社會上普遍關注「火車頭」(邊走邊吸煙)行為,當局正研究在特定地點實施控煙,初步考慮在人流密集的街道或遊客多的地點,例如關閘廣場和大三巴等,正與相關部門協調和分析,在有關地點劃定指定吸煙區。他稱,基於有關問題的迫切性,當局希望研究透過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機制,在修改《控煙法》前達到控煙目的。
另外,鄭成業稱,本澳的煙草稅較鄰近地區相比不算低,當局暫時未有計劃調升煙草稅。至於娛樂場實施控煙多年成效好,形容措施「走的很前」,暫時未有計劃修改現有的控煙措施。
防控煙酒辦公室主任林松則指出,現處於控煙法鞏固階段,未來控煙方向包括禁止管有電子煙,但有關規管電子煙新措施於2022年底才完成修改,因此短期內未必再提出修法,當局會盡快透過修法管控草本煙或水煙等新型煙草產品,避免在澳流行。
衛生局完成「《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跟進及評估報告2021-2023」並於昨(21)日發佈報告。同場舉行了「控煙座談會」,邀請了本澳多個社團及控煙團體代表出席。衛生局副局長鄭成業、防控煙酒辦公室主任林松等與團體代表共同回顧本澳控煙工作及成效、檢討控煙措施的實施情況,分享和總結經驗,並探討未來合作方向。
調查顯示,澳門15歲及以上人口的煙草和相關產品使用率,由第5/2011號法律《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下稱《控煙法》)生效前的16.9%(其中捲煙16.6%)下降至2023年的11.6%(其中捲煙11.2%),相對下降了31.4%(其中捲煙32.4%),達致世界衛生組織倡議的在2025年將當地煙草使用率相對減少30%的控煙目標。另外,澳門13至15歲青少年傳統煙草(不包括電子煙)使用率亦由2010年的9.5%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3.8%。數據充分說明,在特區政府領導和全民參與和努力下,《控煙法》對本澳的控煙工作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整體而言,《控煙法》執行情況理想,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要求。
按年對比,2023年煙草及相關產品使用率較2022年的11.1%上升0.5個百分點。以本地人口和居澳外地人士進行亞組分析,發現2023年本地人口煙草及相關產品使用率較2022年下降1個百分點,總體吸煙率上升主要是由居澳外地人士吸煙率較高所導致。
此外,報告就吸煙者於行人道上邊走邊吸煙(俗稱火車頭),以及新型煙草或非煙草製品等問題作出分析,且建議研究在部分街道、廣場實施只可在特定位置吸煙,禁止新型或再流行的煙草或非煙草製品(如中東式水煙、草本煙),引入煙草產品素包裝,適時地進一步加強規管電子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