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誠信店看大灣區消費維權一體化

  中央電視臺「3.15晚會」已經成為一個符號,是中國消費者最信賴的守護消費品質的輿論陣地。今年央視「3.15晚會」以「共鑄誠信提振消費」為主題,曝光多宗行業亂象,包括翻新衛生巾、保水蝦仁、「零滅菌即棄內褲」、「啄木鳥」維修亂收費等。多地多個部門隨即行動,關停、查封或進駐涉事企業及重點調查被曝光的問題。
  央視「3.15晚會」曝光的問題企業,揭露了市場亂象,也凸顯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迫切性。澳門消費者委員會在「3.15」消費者權益日之際,先後與珠海市發展和改革局、珠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珠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簽署《珠澳誠信消費領域合作發展協議》(下稱《協議》),並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消費者協會公佈「琴澳誠信店地圖」上線等多個合作項目。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在消費維權規則銜接、信用共建上邁出關鍵一步。這一合作不僅回應了消費者對安全、透明市場的期待,更為區域經濟融合提供了新範式。
  據瞭解,自啟動以來,澳門「誠信店」計畫已吸引逾2200家商戶加入,成為全球旅遊城市中消費者保護的典範。從最初幾十家商戶的自願加入,到如今逾2200家店鋪的集體承諾,「誠信店」早已超越簡單的商業認證,成為澳門消費文化的象徵。其核心成功經驗包括嚴格的認證標準、透明的監管機制、高效的投訴處理機制、重視宣傳教育以及政策保障和社會參與。
  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澳門消費爭議調解及仲裁中心(原稱「澳門消費爭議仲裁中心」)於1998年成立,並設立「加盟商號」機制。根據該機制,「加盟商號」必須預先向澳門消費爭議調解及仲裁中心作出承諾:接受以仲裁方式解決在澳門特別行政區進行之提供財貨及勞務活動而產生的民事或商事性質消費爭議,且所涉金額不超過第一審法院法定上訴利益值(即十萬澳門元)。商號通過加入「加盟商號」,向消費者作出解決消費爭議的保證,從而增強消費者對商號的信心。
  為彰顯「加盟商號」以「誠信為本」的經營之道,澳門於2001年進一步推出「誠信店認可計劃」。凡遵守該計劃相關規定並通過資格評核的「加盟商號」,均可獲頒「誠信店」資格以示嘉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協助各行業制定「行業守則」(行規),通過提升行業自律意識與消費者維權觀念,為消費者構建起一道有效的保護屏障。
  有了「誠信店」機制,旅客在澳門購物時可通過「誠信店」手機應用程式中的「掃一掃」功能,掃描每家「誠信店」獨有的二維碼,快速核實商號資質。若在加盟商號購買的商品出現品質問題,旅客可向消費者委員會投訴以獲得購物保障。為配合特區政府塑造澳門「誠信」與「宜遊」的城市形象,消費者委員會持續優化「誠信店」團隊品質,強化居民與旅客的消費信心,並推動業界積極參與「誠信店認可計劃」。
  為提高「誠信店」的曝光率與知名度,澳門消委會通過全澳各區的戶外廣告媒體、社交平臺及海外消費者組織廣泛宣傳,並配合節假日及旅遊旺季加大推廣力度。同時,消委會推出「澳門誠信店」微信小程式,方便消費者隨時查閱「誠信店」資訊。
  根據規定,「誠信店」需自願接受消委會嚴格監督,恪守「誠信店認可計劃」的18項標準及行業守則,包括保證商品與服務品質、提供完善售後服務、及時回應並處理消費爭議等,方可獲發「誠信店」優質標誌。此外,消費者委員會定期在主要出入境口岸派發新版《誠信店指南(2025)》,向旅客介紹「誠信店」標誌及澳門消費維權途徑,幫助旅客獲取更多參考資訊,提升在澳消費體驗。《指南》收錄了2024年度「最佳誠信店」與「優異誠信店」商號名單,旅客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獲取相關商號的介紹、聯絡方式及位置資訊。
  《指南》內還設置15個行業分類二維碼,旅客可一鍵查詢各行業「誠信店」資訊。不少旅客回饋《指南》內容詳實實用,對消費選擇大有助益。消委會表示,通過積極向旅客推介「誠信店」,可幫助其更深入瞭解本地消費市場,從而提升消費信心。未來將繼續通過多元管道推廣「誠信店」,全力打造「誠信澳門」的優質旅遊城市形象。
  為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消委會鼓勵「誠信店」為旅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例如,當旅客不熟悉本地消費模式或存在疑問時,商戶應主動耐心協助,踐行「誠信店」以誠待客的理念,為旅客創造更舒心的消費體驗。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澳門正逐步構建起以信用為核心、以服務為支撐的消費生態,為區域合作與城市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隨著「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落地,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逐漸成形。跨境消費激增的背後,卻是規則差異帶來的維權困境。例如,珠海消費者在澳門遇到糾紛時,常因法律管轄問題陷入維權困境,陷入「投訴無門」的窘境。
  此次《珠澳誠信消費領域合作發展協議》的簽署,正是破解這類難題的關鍵鑰匙。珠海市借鑒澳門經驗推出「珠海誠信店」,旨在回答港澳人士「在哪里可以放心消費」的問題,同時鼓勵一直守信經營、提供優質服務的商鋪和企業,讓他們的「誠信」被看見,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價值。
  為確保誠信店的高質量和公信力,珠海建立了嚴格的動態監管機制,對誠信店實施「年度復核+季度動態抽查」的機制,確保這些誠信店可以持續符合認定條件。對於出現信用問題的商家,相關部門會及時提醒並限期整改,超期未改的將被取消誠信店稱號。
  此外,珠海還引入了「神秘顧客探店考察」機制,借鑒澳門誠信店認可計劃中的評定安排,在不預先通知和不透露身份的情況下,由神秘顧客對參評商戶進行暗訪評核。
  據悉,珠海計畫聯合港澳第三方機構開展誠信店認定,遵循統一的評價規範,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符合基礎認定條件的經營實體均可參加,全流程公開。
  同時,《誠信店評價規範》團體標準正在啟動上升至灣區標準,中山、江門等珠江西岸城市也積極參與其中。該團體標準於2024年12月31日正式發佈,對標澳門誠信店相關行業守則和香港「優質旅遊服務」計劃,結合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規定,充分徵求內地相關行業協會和專家意見,針對不同行業領域設置不同專項指標,取三地規則的「最大公約數」。
  珠澳誠信店合作的意義不僅在於提升消費信心和優化營商環境,更在於推動珠澳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業內人士認為,珠海誠信店的建設推動兩地商家提升服務品質,形成良性競爭,吸引更多投資,進一步優化珠澳的營商環境。同時,它是推動珠澳在旅遊、零售等領域共建合作的紐帶,促進資源共用和優勢互補,助力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琴澳誠信店地圖」的上線標誌著更深層次的融合。消費者輕點手機,即可查詢兩地500餘家認證商戶,並通過導航規劃消費路線。這背後是數據共用的破冰。澳門「誠信店」小程式首次與橫琴政務平臺對接,商戶的投訴記錄、復核結果即時同步,徹底打破了過去因資訊孤島導致的監管盲區。
  深合區商事服務局推出的「綠色通道」更具象征意義。澳門商戶只需提交原有資質證明,即可快速獲得橫琴認證;反之,橫琴企業也能便捷申請澳門「誠信店」資格。這種雙向互認不僅是行政流程的簡化,更是制度自信的體現。
  內地「3.15」晚會的聚光燈下,年年曝光的亂象總引發短暫震動,卻難阻問題企業「春風吹又生」。澳門模式雖成效顯著,卻並非完美無缺,事實上,澳門缺少「曝光」基因。不少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經社交媒體發酵後,暴露出兩個結構性弱點:一是動態監管主要依賴行政抽查,難以覆蓋所有潛在風險;二是消費者對商戶的負面行為缺乏即時回饋管道。這恰凸顯了內地「3.15模式」的互補價值——通過媒體曝光形成輿論震懾,倒逼企業敬畏規則。
  也因此,構建「誠信大灣區」仍任重道遠,法律體系的差異如同隱形的藩籬——澳門遵循大陸法系,珠海適用內地法規,香港則延續普通法傳統。當消費者跨境維權時,法律適用問題可能讓簡單糾紛複雜化。對此,可借鑒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協調經驗,由三地政府聯合制定《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權益保護指引》,在尊重「兩制」前提下明確爭議解決規則。
  例如,在澳門某手信店購買杏仁餅的珠海遊客,因商品過期向商家索賠時,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店鋪以「澳門法律規定商品瑕疵需7日內投訴」為由拒絕賠償,而該遊客依據內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張的「七日無理由退貨」權利,卻在跨境場景中顯得蒼白無力。這類糾紛暴露了大灣區消費一體化背後的法律適用難題。三地制度差異顯著——澳門依賴行政調解,香港採用普通法司法救濟,內地則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核心。跨境維權常面臨管轄權衝突、法律標準模糊與執行程式複雜三重障礙,導致超六成涉澳消費投訴難以實質解決。
  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協調經驗值得借鑒。其通過「統一最低標準+彈性實施」模式,在尊重成員國法律傳統的同時,建立跨域執行機制。粵港澳三地可聯合制定《大灣區消費者權益保護指引》,構建分層協調框架:
  一是基礎規則銜接。針對電商、旅遊等高頻場景,整合三地優勢條款,例如融合內地「七日無理由退貨」、澳門「快速仲裁」與香港「冷靜期」,形成「十日無憂退換+十五日仲裁」的灣區標準,既保留特色又提升確定性。
  二是爭議解決創新。設立「灣區消費維權協同平臺」,支持消費者線上提交證據,由兩地消委會聯合調解。若調解失敗,可自主選擇適用澳門仲裁或內地訴訟程式,並依託現有判決互認機制保障裁決效力。橫琴試點的「琴澳聯合調處中心」已初見成效,跨境糾紛平均解決週期從35天縮短至12天,效率提升65%。
  三是信用懲戒聯動。將消費者權益案件納入粵港澳判決互認範圍,並建立「灣區誠信黑名單」,對違規商家實施跨境限制。例如,澳門商戶若在內地被列為失信主體,其橫琴分店的信貸、通關便利等將同步受限,形成跨域威懾。
  推進過程中需直面挑戰,如香港判例法與內地成文法體系差異、行政調解與司法救濟的銜接矛盾等。可優先在橫琴、前海等合作區試點「規則沙盒」,允許跨境電商、文旅等領域先行探索統一標準,再逐步推廣。
  此舉不僅是消費維權的突破,更是區域治理能力的試驗。當三地能協同解決「一盒杏仁餅」的糾紛,便為金融、數據等更深層次制度對接積累經驗。誠信不是成本,而是競爭力;維權不是終點,而是新消費的起點。在粵港澳大灣區邁向世界級城市群的進程中,「誠信」二字,希望將是一張最閃亮的名片。
  粵港澳三地政府及消委會應緊扣消費融合趨勢,以灣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在穩步推動規則「軟聯通」的同時,亦需正視機制盲區。澳門「誠信店」雖以預防性監管樹立標杆,但面對新興消費陷阱與跨境維權複雜性,仍需借鑒內地「曝光與整改」的震懾力。例如定期發佈違規案例白皮書、設立匿名舉報獎勵機制,將「誠信店」動態考核結果透明化,形成「預防為主、懲戒兜底」的完整閉環。
  唯有在「信用賦能」與「陽光監督」雙軌並行下,才能真正實現制度韌性與市場活力的平衡。通過共商規則、共建平臺、共用成果,讓合作紅利切實轉化為民生獲得感,為大灣區消費升級和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