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語
市政署持續優化各區休憩設施,因應台山及青洲區的實際情況,經綜合分析區內人口結構,將分階段分批重整區內現有八個休憩區,以優化整合為原則,重新規劃空間,合理分配功能區域,增設多元化遊具及健身器材,打造具新穎主題、各具特色的休憩區,滿足區內不同年齡層居民的需求。同時提供遮陽及無障礙設施,加強安全與舒適度,提升綠化品質,向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休閒空間。
重整工作將於今年第二季啟動,首個重整項目是台山中街休憩區,計劃今年年底竣工。其餘七個休憩區也將陸續有序地分批開展,預計2027年第一季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鑑於台山及青洲區人口密集,兒童及中老年人較多,區內亦有相當數量的托兒所、幼稚園、中小學校,社服設施,對遊樂及康體設施需求越來越高,而區內現有的休憩區已使用多年,設施存在老化和單一等問題,故此,市政署分階段重整區內八個休憩區,包括:台山中街休憩區、花地瑪教會休憩區、平民新村休憩區、李寶椿街休憩區、菜園湧邊街明愛側休憩區、工廠街休憩區、蓮花廣場休憩區、青洲河邊馬路休憩區。
台山中街休憩區,面積約870平方米,因應場地鄰近多所學校,家長及學童使用率高,設計融合自然元素,保留現有樹木,結合綠化景觀,營造城市綠洲的休閒體驗。在樹木圍繞下,增加以樹屋造型的定制化兒童遊具,配置高架探索走道,充分利用有限的場地空間,向學童少年提供遊樂及探索自然的樂趣。同時,重新規劃佈局,設康體及閒坐區,優化區內通行動線,提升休憩區的環境品質。
花地瑪教會休憩區,面積約225平方米,結合鄰近台山中街休憩區重整後已有的兒童遊樂功能,該休憩區將主要設置新式的健身設施,保留原有樹木,增加涼亭,拆除矮牆及圍網,提升空間的通達性及步行環境,改善夜間的照明氛圍,打造一個安全且開放式的街角空間。
平民新村休憩區,面積約1,680平方米,休憩區周邊有多個社福教育機構及長者中心,將重新規劃場地,打造特色亮點休憩區,引入花卉造型的架空遊樂設施及遊具組合,創造優質親子空間。同時,兼顧長者及特殊人士的需要,增加了合適健身設施數量和種類,豐富共融體驗,加設遮陽擋雨設施,提升休憩舒適度。
李寶椿街休憩區,面積約600平方米,休憩區周邊有較多幼稚園及托兒所,故重整後的休憩區定位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添置小型遊樂設施,設遮陽棚及座椅等,增加出入口,提升通行便利性,同時優化無障礙環境。
菜園湧邊街明愛側休憩區,面積約495平方米;工廠街休憩區,面積約540平方米。兩休憩區面積較細,適合開展靜態休閒活動,將重新佈置功能空間及動線,增加棋藝枱及閒坐設施,讓街坊和長者可閒座下棋,亦配置適合長者的健身器材,豐富綠化景觀,提升環境的舒適感,滿足長者的不同使用需要。
蓮花廣場休憩區,面積約7,500平方米,處於人流集中的青洲坊公屋群內,該處長期缺乏休憩康體設施。休憩區雖面積較大,但須預留足夠的消防通道,故計劃盡量利用消防通道以外空間設置遊樂、健身、廣場及閒坐區等,引入定制化遊樂及康體設施,滿足兒童及不同年齡層居民的需求。同時增加綠化和樹木種類,豐富社區綠化景觀。而區內的土地公作原地保留,並以樹木作分隔。廣場及消防通道外的街道會增加閒坐及特色遮陽設施,提升休憩區舒適度。
青洲河邊馬路休憩區,面積約7,245平方米。因應休憩區內有多個球場的運動元素及空間狹長特點,重整規劃將以休閒步道及原有行道樹串連各功能區,同時,優化各球場的鋪面,豐富場地視覺感觀,增設座椅及局部遮陽,讓球場使用者有更好的體驗。而新增兒童遊樂區設有多組攀爬遊具,讓兒童在玩樂中鍛鍊體能。健身區則設多種類康體設施,增加洗手檯,飲水機,公廁等配套,並優化遛狗區。
在澳門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裡,高樓林立與密集人口交織成獨特的都市景觀,而公共休憩空間的稀缺性,正逐漸成為居民生活品質的隱憂。隨著台山及青洲區八個休憩區的重整計劃正式啟動,相信這不僅是一場設施更新的工程,更是一場關於城市空間治理、社區共融與宜居願景的社會實驗。
澳門北區作為全澳人口最稠密的區域,承載著超過四分之一的居民。這裡學校林立、社福機構密集,兒童與長者比例居高不下,對休憩設施的需求遠超其他區域。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老舊的遊樂設施、單一的功能設計、缺乏遮陽與無障礙環境,讓本應成為「都市綠洲」的休憩區淪為擺設。以台山中街休憩區為例,其鄰近七所學校,每日放學時段湧入的學童與家長,讓僅有870平方米的空間顯得捉襟見肘。滑梯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後,孩子們只能在生鏽的旋轉環和翹起的地膠上尋找樂趣,這一幕折射出澳門公共空間規劃的長期失衡。
市政署此次重整計劃的推出,正是對這種失衡的回應。從「都市綠洲」到「河邊休閒運動長廊」,八個休憩區被賦予不同的主題定位,試圖通過功能分區與特色設計,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例如,平民新村休憩區引入花卉造型的架空遊樂設施,兼顧親子互動與長者健身;青洲河邊馬路休憩區則以步道串聯球場與兒童遊樂區,打造動靜皆宜的河畔空間。這種因地制宜的規劃思路,體現了從「一刀切」到「精準供給」的轉變。
休憩區的重整,不僅是硬體設施的升級,更隱含著對社會共融的追求。澳門正面臨少子化與老齡化的雙重夾擊,公共空間如何促進代際交流,成為不可忽視的課題。在本次計劃中,「共融」一詞反覆出現——平民新村休憩區增設親子遊具與長者健身設施,菜園湧邊街休憩區配置棋藝桌與閒坐區,蓮花廣場休憩區則嘗試在消防通道的縫隙中融入多元功能。這些設計試圖打破年齡與能力的界限,讓休憩區成為社區凝聚的紐帶。
然而,共融的實現遠非增設幾組設施那麼簡單。以無障礙環境為例,儘管計劃中多次提到「優化通行動線」與「提升舒適度」,但具體如何落實輪椅使用者的需求、如何確保視障人士的安全導引,仍缺乏細緻的說明。此外,休憩區的轉型更應朝向「智慧化」,而設施維護的智慧化管理,是這場轉型的基礎工程。
澳門休憩區長期面臨設施老舊、維修滯後的困境,若能在遊具與健身器材中嵌入物聯網感應器,便能實現從「壞了才修」到「預防性維護」的躍升。例如滑梯支架的振動數據一旦異常,系統可即時預警,避免意外發生;地膠磨損程度透過影像辨識分析,能精準預測更換時機。新加坡的「智慧公園」便透過數據平臺整合設施狀態,將維修效率提升三成,這類經驗值得借鏡。此外,遮陽棚若能整合紫外線感測與噴霧降溫系統,不僅能對抗澳門酷暑,更可透過LED螢幕即時提示居民避開高溫時段,將科技轉化為貼心的生活守護者。
在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層面,智慧化應打破單向供給的框架,轉向沉浸式的互動設計。台山中街休憩區的樹屋遊具若結合AR技術,孩童掃碼即可解鎖虛擬動植物圖鑑,將遊戲化為自然教育的載體;青洲河邊馬路休憩區的球場地面若投影互動式運動遊戲,便能吸引青少年駐足流連。對於長者群體,健身區的智慧鏡像系統可即時校正運動姿勢,並將數據連結社區衛生中心,讓休憩區成為健康促進的前哨站。香港的數碼互動遊樂場透過投影技術活化傳統空間,使用率激增四成,顯示科技與人性的結合能釋放驚人潛力。而澳門若能融入世遺元素或節慶主題,更能強化在地文化認同,讓科技承載城市記憶。
土地稀缺的現實,迫使澳門休憩區必須在空間運用上極致創新。智慧化手段可將靜態規劃轉化為動態調配,例如蓮花廣場休憩區透過AI攝影機分析人流熱力圖,當兒童遊樂區擁擠時,系統能自動推送通知引導居民分流;青洲河邊馬路休憩區的球場若加裝智能照明與投影設備,白天是運動場,夜晚可變身為露天市集或電影院,透過預約系統開放社區共創。首爾的智慧公園便以人流監控與APP導引提升周轉率,此類模式若結合電子支付與社區積分制度(如義工服務換取設施使用權),既能優化資源分配,亦能促進公民參與,讓空間真正「活」起來。
然而,智慧化的終極目標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賦予居民共治的權力。市政署若能建立線上參與平臺,讓居民投票選擇遊具類型、綠化品種甚至為休憩區命名,便能將「政府的休憩區」轉化為「我們的休憩區」。臺北的「公園好好玩」計畫由居民主導設計,成功降低五成設施損壞率,證明參與式治理能化解疏離感,讓公共空間成為社區凝聚的黏合劑。
澳門的土地資源稀缺性,註定了休憩區的規劃是一場與時間和空間的賽跑。青洲河邊馬路休憩區面積達7,245平方米,卻因狹長地形與球場佔用,實際可用空間有限;蓮花廣場休憩區雖佔地7,500平方米,卻需預留消防通道,真正能利用的區域大打折扣。這種「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困境,迫使規劃者以創意突圍,空間的極限終究難以突破。有社諮委委員提出「20分鐘公園效應」的願景,希望居民步行20分鐘內即可到達休憩區,但以北區現有的土地儲備,這一目標恐難實現。黑沙環祐漢八街休憩區因舊區重整被清拆,逸園狗場與蓮峰體育中心的改建尚需時日,居民對大型休憩設施的渴望依舊懸而未決。市政署若能善用閒置土地設置臨時休憩點,或仿效觀音像海濱休憩區的經驗,將廢棄碼頭、邊角地帶轉化為「口袋公園」,或許能為居民爭取更多喘息空間。
設施的老化與損壞,是澳門休憩區長期以來的痛點。部分休憩區的地膠翹起、金屬部件生鏽,甚至因塗鴉與惡意破壞影響使用。此次重整計劃投入大量資源,但若缺乏後續維護機制,今日的新設施終將重蹈覆轍。市政署承諾加強巡查與維修效率,並推動公民教育,但如何建立長效的維護基金?如何將「愛護公物」從口號轉化為社區行動?這些問題仍需探索。
另一方面,公民參與的深度關乎計劃的成敗。市政署通過社諮會與社區座談會收集意見,並在設計中融入遮陽設施、休息座椅等訴求,這是一大進步。然而,居民對休憩區的需求遠比「設施更新」複雜——年輕父母希望增設哺乳室與親子廁所,青少年期待滑板場與街舞空間,長者則重視避雨亭與急救設備的普及。若能在規劃初期引入「參與式設計」,讓居民直接投票選擇遊具類型或綠化品種,不僅能提升歸屬感,也能減少資源錯配的風險。
台山及青洲區的八個休憩區重整,無疑是澳門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一步。然而,這終究是局部性的優化。北區尚有鴨湧河公園、筷子基北灣休憩區等未被納入計劃,這些區域同樣面臨設施老化與定位單一的問題。澳門需要的不僅是「見縫插針」的休憩區,更是一套全盤的綠色空間戰略。
長遠而言,澳門可以借鏡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經驗,將休憩區與生態廊道、文化地標串聯,或許能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例如,青洲山一帶若能被規劃為綜合性生態公園,不僅能緩解北區的休憩壓力,還能保護自然遺產。此外,結合智慧城市技術,建立休憩區使用數據平臺,即時監測人流與設施狀態,將使資源分配更科學高效。
澳門休憩區的重整,是一場關乎城市靈魂的改造。它不僅要解決「石屎森林」中的綠地稀缺,更要回應居民對生活品質的深層渴望。從兒童的笑聲到長者的棋局,從青年的運動活力到家庭的親子時光,休憩區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溫度。近些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對休憩空間的重視及持續優化,象徵著澳門正從「經濟優先」的發展邏輯,逐步轉向「以人為本」的宜居追求。然而,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如何在土地、資源與需求的夾縫中,找到永續的平衡點,將決定這座小城能否真正蛻變為「人人可棲息的綠洲」。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