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民防架構會議」於本月九日在民防行動中心舉行,會議由保安司司長黃少澤主持,警察總局局長梁文昌、澳門海關關長何浩瀚,聯同二十九個民防架構代表出席,共同商討本年度的民防工作部署,為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作準備。黃少澤指出,根據地球物理氣象局的預測,今年預計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澳,且不排除出現強颱風或以上級別熱帶氣旋;而今年的四至九月,亦可能出現極端強降雨情況,面對極端天氣的威脅,民防架構需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各項準備工作。會上,地球物理氣象局發表了「二零二五年熱帶氣旋及降雨預測」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嘯風險評估」;此外,旅遊局、衛生局及交通事務局亦分別就「旅遊危機專項應變計劃」、「跨境救護車工作進度」及「八號或以上風球情況下緊急醫療服務安排」,以及「澳門大橋封橋流程」等內容作介紹,警察總局代表也就「水晶魚二零二五」颱風演習及相關工作安排進行匯報。
二零一七年「天鴿」風災釀成重大人命及財產損失後,特區政府對此進行深刻檢討,決定採取多項措施,政府不同部門開展短、中、長期工作,重點包括法制改革,期間亦遇上颱風「山竹」,保安範疇在針對應急信息及時發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於二零一八年進行首次「水晶魚」演習。在此背景下,立法院於二零一九年六月十日通過《民防綱要法》。《民防綱要法》實施後,澳門特區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在法制上革新,推動新型民防應急模式,提升應對各類災害的能力。當局持續開展各類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工作,透過組織民防演習,檢視對澳門影響較大的熱帶氣旋及風暴潮應變計劃的可行性及執行效果。自二零二零年至今,民防架構共啟動十二次應對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等突發公共事件。事實證明,澳門特區的民防工作,從法律制度到行政架構及實務實踐,都是正確及有效的,為維護澳門特區的社會安全及保護群眾生命財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過,「老天爺」似乎是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就是在這次年度的「民防架構會議」上,似乎是根據澳門地區以往的實際情況,及經驗習慣,仍然將在澳門特區發生的「極端天氣」定位於強颱風,因而將民防架構的主要工作方向,放在應對強颱風或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之上。誠然,從民防架構的工作計劃,到各參與單位所匯報的應急安排看,也確實是較為周全縝密的;而且也對強颱風以外的緊急意外事件進行了預測評估,比如針對近期緬甸發生的大規模地震,根據氣象局資料顯示,雖然澳門發生地震的可能性相當低,但仍然決定面對自然災害必須未雨綢繆,各部門需參照氣象局的評估資料,檢視目前的專項計劃並進行相應更新,及時做好各項應對措施以及防災減災的教育宣傳工作。似乎是「萬無一失」了。
然而,「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就在「二零二五年民防架構會議」舉行後的翌日,中央氣象台發佈大風黃色預警和沙塵暴藍色預警,預計從十一日至十三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華北將出現歷史同期罕見持續性大風,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東部將出現暴雪,南方將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風雹天氣,西北地區、內蒙古等地將出現沙塵天氣。經綜合研判和應急會商,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大風、雨雪、強對流、沙塵)三級應急響應。
相對於這次類似澳門地區也經常發生的「西北石湖」(但範圍更為廣泛,時間更長)的颮線雷暴,以澳門特區的現有民防架構,是「有辣有唔辣」——「唔辣」者,是澳門特區民防架構應對更高風速更大風力的預防措施,足以安全抗擊;「有辣」者,則是強颱風在生成到襲擊,有多天時間,而且可以大致預測其走向,可以提前做好預防及抗擊準備,而此類「西北石湖」式的颮線雷暴,則往往是突如其來,並會加夾雜冰雹或龍捲風,難於預測。
不過,幸運的是,這次席捲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的罕見持續性大風暴,在到了華南沿海之後,已經是「強弩之末」,只是給澳門地區帶來了一陣暴雨。但可能是出於民防架構意料之外的是,卻把華南地區極為罕見的「沙塵暴」,帶到了澳門特區。澳門氣象局昨日上午十一時發布警告,受沙塵天氣影響,澳門當日大氣污染物濃度顯著上升。截至當日上午十時,多個監測站點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小時濃度達到三百五十微克/立方米以上,預料當日PM10濃度會維持高水平,空氣質量指數可能達「非常不良至嚴重」水平。昨晚十時許,氣象局再次發出警告,指出由於受東北季風相關的沙塵天氣影響,同時預料昨晚至今日本澳風勢較弱,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本澳污染物濃度於未來一段時間仍維持較高水平。截止昨晚十時,六個監測站中,九澳路邊站空氣質量水平已達「嚴重」級別;預料昨晚至今日本澳空氣質量將維持於「非常不良至嚴重」級別,同時不排除個別站點有機會達「有害」級別。其中,「有害」級別是指空氣質量指數PM10小時濃度達到四百以上水平,雖然一般市民未必會有即時反應或危害,但長時間吸入將增加長期健康風險。因此,氣象局提醒市民應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及在戶外逗留,而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或心臟病人士、孕婦、兒童及長者則更容易誘發不適反應,應盡可能留在室內,避免戶外活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PM10對健康的影響,通常會沉積在鼻子和喉嚨中,但也可以到達呼吸道的上部,會刺激眼睛、鼻子和喉嚨;加劇氣喘和支氣管炎。長期接觸PM10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肺組織損傷、哮喘、心臟衰竭、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環境影響方面,導致能見度降低,造成霧霾並降低能見度,影響風景和城市景觀。
其實,「極端天氣」還有其他更多的內容。實際上,「極端天氣」是指非正常、嚴重、季節性,或超出歷史平均數值的天氣。通常以當地過往天氣數字為基礎,並被訂為是基數中最不常見的百分之十。其中一項主要的內容是「極端溫度」,包括極端低溫和極端高溫,即寒潮和熱浪。二零二三年全球就歷經了歷史紀錄的高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警告,地球不僅是全球暖化,現在已經進入「全球沸騰」時代。今年二月二十八日舉辦的中國氣象局記者會上,正式發布《中國氣候公報(2024年)》,指出二零二四年,中國氣極端高溫事件為歷史第二多,僅少於二零二二年。而二零二二年中國高溫是指當年六月十三日至八月三十一日期間國境內的持續極熱天氣,平均氣溫為一九六一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區域性高溫事件持續七十九天,覆蓋範圍超過五百萬平方公里,中國有二十三個省份出現四十攝氏度以上高溫。受到高溫導致的電力需求增加及水電發電量減少等諸多因素影響,中國西南的四川、重慶等地出現電力短缺現象,一些地區實行大規模的限電停產。
澳門特區地處亞熱帶,也有可能會受到「極端高溫」的困擾。
因此,澳門特區的民防工作,還宜精益求精,在現有的成績上,擴展到更多的項目範疇,包括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降水、沙塵暴等。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