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到了應考慮二十四小時通關的時候? 是否到了應考慮二十四小時通關的時候?

回應粵澳海關達成澳門貨物免課稅經廣東海陸空口岸出口海外的共識,「DHL」國際速遞澳門公司總經理鮑志明指出,為方便澳門貨物借道廣東出口及充分發掘澳門機場貨運潛力,應考慮重提貨運二十四小時的通關舊事。他指出,二四小時貨運通關,不但可令澳門出口貨物的時效性更強,而且也使澳門機場可以吸納更多的內地貨物經澳門轉口海外。

鮑志明所言,有其道理。而且,還可減輕橫琴口岸每日早上開啟前大量車輛排隊等待過境的「瞬時」工作壓力。另外,也可有利於內地活鮮商品能及早運到澳門,使澳門居民的活鮮商品供應渠道更為通暢,吃到更活更鮮的農漁產品。

貨物通關如此,旅客出入境是否也可考慮二十四小時通關?回歸後,曾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建議。但可能尚未形成主流民意,也可能是兩地有權限單位對十一年前的「二十四小時通關風波」記憶猶新、陰影未消,而瞻前顧後,不愿也不敢貿然提起。

實際上,在澳門回歸前,二十四小時通關的問題,與國際機場之爭及其衍生的機場噪音、供砂等問題,還有伶仃洋大橋計劃,垃圾跨境處理等一起,是澳珠關係矛盾衝突的主要內容。當時的珠海市主要負責人出於促銷珠海房地產及搞旺娛樂業的考量,透過到珠海考察的國務院副經理李嵐清的口,向澳門叫板「開放澳珠口岸二十四小時通關」。此語當即震驚澳門社會。由於當時澳門經濟正受到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的影響,陷於低迷,尤其是房地產、百貨零售業、娛樂業,經營十分困難。如果澳珠海關二十四小時通關,就將「引南水北流」,使澳門經濟各業經營更為艱難,甚至陷於崩潰。

為此,澳門各界知名人士紛紛發表談話,指出澳門當時無在是沒有條件實行與珠海二十四小時通關。因為改革開放使珠海的經濟發展很快,珠海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珠海的物價包括住屋及娛樂飲食等消毒水平較澳門低。而澳門則缺乏資源,一切的消費品都是從外來輸入,故生活物品的支出與珠海有較大差距。一旦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澳門居民很自然會被吸引過珠海購物消費,甚至購置物業居住。在澳門經濟還未走出低谷、工業轉型未見成效之際,貿然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澳門的房地產、旅運、飲食及消費市場將受到嚴重衝擊。他們還指出,珠海市的負責人作出二十四小時通關的建議時,應事先與中方駐澳機構和有關人士溝通,了解一下澳門的實際情況,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北京在作出對澳門經濟有影響的重大決定時,應該謹慎考慮,多方諮詢意見,以確保澳門安定繁榮。後來,澳門區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也分別在作大會發言及分組討論時,強烈反對澳珠海關實施二十四小時通關。

當時的澳督韋奇立也就二十四小時通關問題發表談話,指出必須要小心研究,謹慎考慮。除了是要從商業上考慮之外,還須考慮保安部隊的人手問題。故現時作決定,未免言之過早。

有關「二十四小時通關」的爭論,驚動了中央。錢其琛、魯平、陳滋英及郭東坡等負責人,都強調是否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必須尊重澳門居民的意見,不能只聽珠海方面的意見。至此,一場「二十四小時通關」的風波,漸漸平息。此後,珠海市負責人再也未提出此問題。

但是,在澳門回歸後,倒是輪到有澳門居民提出「二十四小時通關」的建議了。而之所以會「風水輪流轉」,看來主要是回歸後澳門經濟發展的形勢,與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情況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澳門居民再也不用擔心「引南水北流」,相反每月在拱北一帶的消費額,還達到近十億元。尤其是中央政府決定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之後,澳門居民還認為實施二十四小時通關,可以「引北水南流」,不但有利於澳門經濟尤其是博彩業發展,而且也有利於澳門與內地之間的人員往來及經濟互補,加強澳門與內地的密切關係。還有人認為,實施二十四小時通關,可對兩地口岸的過境旅客起「分流」作用,適當地消減日間人龍擠迫的情況,提高口岸聯檢設施的使用率。另外,也方便一些要趕早上飛機班次的旅客。

既然如此,現在實施二十四小時通關,對澳門來說,已不再是壞事,而是好事。但卻將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如必須擴大邊檢、海關、檢疫等部門的人員編制,還有兩地聯檢大樓的能源等消耗也將大幅增加等。

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澳門與內地相關部門謹慎考慮,並協商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