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兩軍仍維持基本盤惟必促成兩黨政治

台灣地區前日進行的「任務型國代」選舉,創下了多項「紀錄」。這些「紀錄」,有屬於是「制度」方面的,如:一、它是第一次「選黨不選人」的選舉;二、它是第一次針對某項議題進行的選舉,有如「全民公決」;三、它是第一次舉行選出的代表的任期只有一個月的選舉;四、它是第一次完全以「比例代表制」為計票方式的選舉;五、第一次「投票拿獎金」的選舉。也有屬於是選情方面的,如:一、創下了百分之二十三點三六的最低提票率;二、創下了開票時間最快的新紀錄;三、創下了完全沒有「賄選」投訴的最佳紀錄。另外,這次選舉還形成了藍、綠兩大陣營各自內鬥、大黨與小黨對決的怪異現象。

點票的結果,贊成「修憲」的民進黨、中國國民黨、農民黨、公民黨、中國民眾黨等,共獲二百四十九個席位,佔「任務型國大」總席位數〔三百個〕的百分之八十三,超過「修憲」「高門檻」的四分之三;而反對「修憲」的台聯黨、親民黨、新黨、張其中等一百五十人聯盟,無黨團結聯盟,建國黨,王廷興等二十人聯盟,總共才獲五十一個席位,只佔「任務型國大」總席位的百分之十三,難以阻擋「修憲案」的複決通過。

盡管投票前夕,民進黨中央批出其支持度遭國民黨迎頭趕上的民調數字,並聲稱「選情快崩潰」,但仍獲得百分之四十二點五二的高得票率。不但仍然保持「第一大黨」的政治地位,而且其得票率也高於去年低「立委」選舉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七二,亦即有近七個百分點的增長。

民進黨之所以會是次選舉的「大贏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其中有屬於客觀層面的,如綠營大票倉的南、中部天氣良好,故投票率較高,有利於民進黨;而藍軍根據地的北部縣市,則大雨滂沱,投票率甚低,不利於藍軍爭取選票。也是主觀努力的結果。如「崩潰論」其實是哀兵戰術,使民進黨的支持者產生嚴重的「危機感」。又如民進黨中央攻擊連戰、宋楚瑜「登陸」是「賣台」,也使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產產對藍軍「聯共制台獨」的」恐懼感」。再如陳水扁在競選宣傳期的最後階段連續三次上電視親自左打李登輝、右批連宋,也有利於拉抬選情。

本來,連宋「登陸」形成了「大陸熱」,應當有利於藍軍的選情。實際上,國民黨就收割了連戰「登陸」的「成果」,得票率為百分之三十八點九二,繼續保持「第二大黨」的政治地位,而且比去年底「立委」選舉增加了六個百分點。但親民黨則是「大輸家」,僅得百分之六點一一的投票率,比去年底「立委」選舉下跌了七點七九個百分點。顯然,其流失的選票,是回流給了國民黨。之所以會有此現象,很可能是「扁宋會」傷了忠實支持者的心。另外,親民黨對「修憲」議題的反覆態度,也使其支持者難以恭維。

台聯黨獲得二十一個席位,躍居「第三大黨」,亦即超越了親民黨。其實,台聯黨只不過是維持了「基本盤」而已,因為它的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七點零五,還低於去年底「立委」選舉的百分之七點七九。只不過是因為親民黨不爭氣,得票率猛跌了一半,才讓本身得票率也微跌的台聯黨「迎頭趕上」。

其實,如果不是以支持與否「修憲」作區隔,而是從藍、綠兩軍

所獲得票率作對比,仍是維持原來的基本盤不變。這是因為,「張亞中」、「舞盟」等政團中人,本來就是藍軍戰將。中國民眾黨也是反對「台獨」的。加上新黨,其實其總得票率已達百分之五十一,還稍高於「總統」選舉時「連宋配」的百分之四十九點八九,也與去年底「立委」選舉泛藍各黨的總得票接近。

由於藍、綠基本盤不變,也由於這次「任務型國代」選舉是「選意識形態」,而不是「選人」,這與主要是「選人」的今年底縣、市長選舉的情況有所不同,故今次選舉的結果,未必可作今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參考對比值。

然而,由於民進黨和中國國民黨都主張「修憲」的其中一項內容──「立委」減半,故今次「任務型國代」選舉的結果,必然會促使島內政黨政治生態朝「兩黨政治」方向發展。這是因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只是有利於處於執政地位,因而掌握行政資源的民進黨,及在基層擁有厚實組織基礎的中國國民黨,「奪城掠地」,而令既無行政次源,又欠財政實力,更缺基層組織的親民黨、台聯黨、新黨、無黨聯盟等小黨派,以及無黨籍候選人,「冇啖好食」。這些小黨的從政人員為了尋求政治出路,就唯有按照其藍、綠政治光譜分界,或是以其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分別投靠民進黨和國民黨,從而使兩黨在原有的基礎上更為壯大,而其他小黨則逐漸式微。這在客觀上也將會促成國、親、新三黨的「另類合併」。如果日後民、國兩黨出於「兩黨獨大」的私利而聯手勾結,進行「政黨法」立法,規定政黨必須參加「中央」級公職選舉,且其得票率達到一定標準〔如千分之五〕,其政黨登記才繼續有效的話,現時台灣地區所存在的一百零三個政黨,可能會一下子消亡九十多個。

為何「單一選區兩票制」會只有利於大黨,而不利於小黨?關鍵是在於選區安排。現行的選制是「複數選區一票制」,全台灣地區除人口較多的台北市、高雄市、台北縣,是在其區域內劃分兩個或以上選區之外,其餘縣市都是整個區域作為一個選區。由於「立委」總額較多,按「中選會」安排,約平均每九萬名選民分配一名應選名額〔人口低於此數的縣市,也須分配一名「立委」應選名額〕。鑑此,一些人口較多的縣市,每一個選區就將可獲分配較多的應選名額,亦即複數名額。以二零零一年的第五屆「立委」選舉為例,台北市一選區和二選區各有十個名額;高雄市一選區為六名,二選區為五名;台北縣的三個選區則分別為八、十、九名。台中縣有十一名,台中市七名,桃園縣更是多達十三名。由於名額較多,有些候選人在選民較多的選區〔如有一百一十多萬選民的桃園縣〕,只須拿到三萬零九百一十一張選票〔如國民黨的呂新民〕,就可當選,但其得票率僅為百分之三點八五〔以該縣的有效票七十八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張計算〕。這樣低的選舉成本,當然刺激了不少政治及問政品質均欠佳的人士,甚至是黑道人物,都踴躍參選。這是導致「立法院」問政品質低劣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也是政界和民間強烈要求「立委」減半及採「單一選區」選制的主要原因。

「國會改革」,由於採用「單一選區」制度,就決定了每一個選區只有一個當選名額。據此,人口較多的縣市,就必須劃分較多的選區,估計將會是以平均每十八萬名選民為一個選區〔人口少於此數的縣市,也可獲分配一個應選名額〕。這樣,候選人就不能只是得到三萬餘張選票就可當選,起碼須拿下九萬票、亦即得票率須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才可當選,而使每名「立委」所代表的「民意值」有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由於每一選區只有一名當選名額,就通常可以使該選區內的最優秀人才能當選,以保証「立委」的品質。但亦仍不排除會有「黑金」人物以「特殊」力式壟斷選票,惟畢竟已比「複數選區」有所改善。

按照政治學的原理,「小選區制」亦即「單一選區制」通常適用於兩黨政治,而「大選區制」亦即「複數選區制」則通常適用多黨政治,有利於小黨的參政。而按台灣地區的政治現狀,正是如此,其原因正如本文前述。正因為如此,民進黨和國民黨都積極主張「單一選區」方案,而親民黨、新黨台聯黨等小黨則頗多保留。

或許,這也正是宋楚瑜在北京與胡錦濤會面時,聲稱親民黨N與中國國民黨合併,而且黨名就叫「中國國民黨」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台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