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從民族統一戰線角度述介國民黨抗日歷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據悉,內地將會舉辦一系列活動,調動各種展現手段來紀念和歌頌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在台灣方面,作為執政者的民進黨當局,站在「去中國化」的政治立場,以「與中國抗日無關」的理由,不打算舉辦紀念活動。已經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卻仍割捨不斷那段歷史,正在籌劃若干紀念活動,但奈何缺乏行政資源,規模受到影響。不過,據說有些退役將領老人,有意返回大陸,憑弔歷史戰場。倘中共舉辦的紀念活動邀請他們參加,他們也將會欣然出席。畢竟,在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為了抗禦外敵,曾放下恩怨,進行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敵。尤其是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最近受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邀請,前往大陸訪問,進行了五十九年來的首次「國共會談」,更使這些戰場老兵重興對當年國共合作攜手抗日歲月的懷念。

也正在這個時候,內地傳來了若干有關對當年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及評價的消息。其一是由新華通訊社主辦的《瞭望東方週刊》,刊發專文介紹內地出版抗戰書籍,其中有一本是正面描寫蔣介石國民政府抗擊日本侵略的《國殤》,並指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有的幾本描寫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戰的書籍之;其二是中國新聞社等媒體報導,四川大邑建川博物館專門設置的「國民黨抗日軍隊館」,將於今年八月十五日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紀念日正式開館,國民黨主席連戰應邀特別為館名題字;其三是香港媒體報導,中央電視台耗時兩年拍攝的大型電視片集《抗戰》,由於通不過有關部門的審查,不得不「縮水」製作,將原擬「全景式紀念抗戰」改為以反映中共領導抗戰為主,原定三十集壓縮為十二集,刪去大量原定對前國民黨將領的報導內容。此外,還有一些較為零碎的消息,但以上三則較為引人注目。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共同抗爭。中國共產黨當然是領導抗日根據地人民,在敵後抗戰中充分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進行了多達十幾萬次的游擊戰爭,牽制住了大量日軍。而中國國民黨領導的軍隊,固然也曾有過「不抵抗主義」及對八路軍、新四軍製造「磨擦」,甚至策動「皖南事變」,及扒開黃河花園口、火燒長沙等的不光彩歷史,但畢竟它是對日正面戰場的主要軍事力量,先後進行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中國遠征軍緬甸會戰等重大戰役,滯阻了日軍侵佔全中國的野心,也將數百萬日軍拖住在中國戰場,阻延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會師中東的計劃,限制了日軍北進蘇聯、南進太平洋的世界戰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持平地說,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並未有全盤抹殺中國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貢獻。尤其是在打倒「四人幫」、恢復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之後,一些反映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戰的文藝作品,陸續出台。其中電影《血戰台兒莊》等,更是正面描繪了國民黨軍隊英勇抗戰事弔。北京市人民政府也以國民黨軍隊中的抗日英雄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等將領的名字,來命名街道。中學歷史教科書也引進正面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的內容,描寫了「武漢會戰」等幾次重大戰役。北京盧溝橋附近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也有部份內容是介紹國民黨軍隊的抗日事弔的,尤其是對「七七盧溝橋事件」的抗戰事弔,介紹頗為詳盡。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包括客觀上的史料掌握不足,及主觀上的仍受「左」的歷史觀的侷限,對中國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表現和作用的描述及評價,仍有不夠全面、客觀之嫌。尤其是一些在抗日戰場中英勇奮戰、立下功勞的將領,如張靈甫、孫立人等人,以及曾為搜集敵偽情報、鏟除漢奸作出重大貢獻的軍統頭子戴笠等,因為他們在後來的國共內戰中對中共軍隊和人員負有血債,或是被解放軍所擊斃,而連其抗戰歷史也給一筆抹殺。另外,一些重要的國民黨軍隊抗戰史蹟地,也未給予認真保護。如上海「四行倉庫」盡管也被列為「抗日紀念地」,卻未作任何維修,顯得破敗衰微,有可能會淪為危樓。為此,坐實了一些人的「當地政府有意讓它自然倒塌,以取得土地作開發」的負面猜測。如果港報所報導的中央電視台大型電視片集《抗戰》刪去大量對前國民黨抗戰將領的憶述確是屬實的話,就更令人感到遺憾。

其實,國共兩黨不論在抗戰中有什麼恩怨,畢竟是雙方維護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團結,使中國沒有亡國。抗戰的勝利,不僅是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對入侵外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而且改變了世界格局,中國從此成為遏制軍國主義、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不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游擊隊伍,還是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正規軍隊,每一個士兵都為中國贏得了尊嚴和榮譽,每一個犧牲者都值得緬懷和敬仰,每一位將士的作用都不可抹殺。講述抗戰歷史,應該從民族統一戰線的角度來談。尤其是在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聯袂赴大陸訪問,掀起兩岸黨際交往高潮之際,更應如此。更重要的是,更能彰顯兩岸血脈相連、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歷史和現實。因此,恢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原貌,正面介紹中國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也是反獨促統鬥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