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網絡文化」發展極為迅速。不但是網戶數量大增,而且是網絡傳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也越來越大,甚至到了主導社會政策路向的地步。實際上,近年內地發生的一些大案要案,如孫大剛被收容毆斃案、寶馬車殺人案等,都是在平面媒體報導後,廣大網友在網絡論壇中發表議論,從而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有關當局採取行動,矯正先前的疏失做法,正面介入解決,才平息了可能會引發社會騷動的事件。
澳門的網絡文化是處於「發展中地區」亦即「第三世界」的層次。但也不能忽略網絡論壇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力及主導性。實際上,年前頻密發生的燒車案,司警局便認為是與有人在網絡論壇發表煽動「燒車」言論有密切關聯,並拘捕了利用網絡論壇發表「燒車」言論的網友。然而,有關部門可能是片面理解「言論自由」,對網上言論的監管過於寬鬆,致使在本地區的某一主要網站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違反基本法的言論,包括鼓吹「澳門獨立」的言論,甚至還有號召對來訪澳門的國家領導人「行刺」的。就在最近,還有揚言要「殺死」內地某一省級行政首長的言論。這些言論,其實已經超越「言論自由」的範疇,已是屬於刑事犯罪行為了。
當然,在本地區某一主要網站的公眾論壇欄目發表言論的網友,仍是在守法的前提下暢所欲言的,盡管他們所發表的言論,是向「主旋律」唱不同的調子,但這仍屬「言論自由」的範疇。唯其如此,這個公眾論壇欄目,也就基本上成了「非主旋律」的「舞台」。筆者日前曾做了一個粗略統計,在現存的一百多筆言論中,有九十多筆是向「主旋律」唱反調的,主要內容有借質疑某個批地個案改變用途而牽扯到特首何厚鏵的身上等。而且,越是接近立法會選舉,其調子也就越是高亢,使到這個欄目幾乎成了專為某特定參選團體「發聲」、「保駕護航」的輿論陣地 。不過,也有人認為,正因為是本澳「地面上」的媒體基本上不反映某特定團體及其所代表的群體的心聲,才使到這個網絡論壇得以「生意興旺」,亦即「非主旋律」利用這個可受自己操控的網絡論壇來「發聲」。這也可算是在「言論一律」的本澳社會輿論環境中,即使不能算是唯一、但也可算是主要的可供「非主流」群體發泄心聲的渠道。
不過,近日情況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有一兩位新登記加入的網友,擺出一副要與「非主旋律」聲音「對著幹」的架勢,專門撰文反駁、指斥雄霸這個論壇陣地的老網友們的一些「非主旋律言論」。盡管引來老網友們更多更激烈的反擊,但畢竟也使這個網絡論壇改變了昔日「言論一面倒」的情況。為此,有人私下議論,這幾位新網友的登記加入,可能是另外一些特定參選團體所部署的「爭奪輿論陣地」行動。
究竟這幾位新登記網友的加入論壇「作戰」,是「有計劃,有組織,有部署」的行動,還是個人行為?因為不了解內情,我們實在是難以作出判斷。不過,這倒是使我們想起了《南方周末》最近的一篇題為《宿遷:引導網絡輿論實踐》所報導的內容:江蘇省宿遷市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辦公室成立網絡評論員隊伍,由其主任馬志春親自掛帥,其任務是要掌握網絡輿論主導權。
該則消息報導稱,由宿遷市委宣傳部聘任的「網上評論員」,共有二十六人,分別來自市委宣傳部,各區縣宣傳部門和市直屬大機關,而市直屬大機關的人選基本上為機關新聞科長或新聞發言人。選聘標準是懂政策,有理論,政治上可靠,業務精通,熟悉網絡,喜歡從網上獲取信息,懂技術更好。他們的任務是,以普通網友的身份引導輿論,佔領網上輿論的制高點,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決策,有組織地開展網上宣傳,有目的地開展網上引導,讓互聯網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新陣地,形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旋律相適應的網上輿論環境。針對社會關注的問題,必須避免「盲目炒作,混淆視聽,推波助瀾,擾亂人心,惡化局勢」,針對網上出現的「消極言論」,進行「及時的解釋說明」。比如,在宿遷市進行的「勤廉公示」、「工業突破」、「公評公選」活動中,網上有不少負面意見,他們就透過加入網上討論,進行「及時的解釋說明」,從而扭轉了輿論。
這篇報導還引述一些學者專家的觀點指出,中國網絡媒體表現出的影響力、社會地位、政治認可度、對重大事件的報導能力都清楚地証明,它們已經成為中國的主流媒體之一。網絡論壇使普通公眾包括弱勢群體、邊緣群體也擁有了某種話語權。而網絡言論之活躍之規模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進而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達到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無法忽視的地步。因此,網絡輿論的確完全不能直接等同於民意民情,需要進行一些調控;類似於「網絡評論員」的舉措,在合理的調控下,有利於引導網絡輿論進而引導民意,創造有利於創建和諧社會的網絡環境。
比照起來,本澳某一主要網站公眾論壇欄目上新登記加入網友的做法,也真的是帶有這種「網上評論員」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