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的政局,不能以常態的眼光和規律去看待之,而是經常有「不按牌理出牌」的情況出現,使人有「瞬息萬變,日日新鮮」之嘆。實際上,台聯黨中執委前日非正式地通過關於以務實思考與中國共產黨進行政黨交流,嘗試訪問香港、積極參加「扁政府」「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的提案,就象是江洋大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般令人大感到錯愕、突兀。
關於台聯黨「調整兩岸政策」的消息,最早是由《中國時報》報導的。據這則新聞稿 敘述,台聯黨政策會執行長兼「立院」黨團主任李先仁前日在中執會提案指出,台聯的兩岸政策過於保守,眼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返台後「國共論壇」成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藉著「搭橋之旅」展現參與兩岸事務的企圖心,而「陸委會」推動島內政黨參與兩岸政黨對話,台聯因此在兩岸交流上不可缺席,「聲音要出來」。與會台聯人士對此突破性思考普遍樂觀其成,認為台聯不必迴避、排斥兩岸事務,這塊政治版圖無需放棄,以免把自己邊緣化了。
消息傳出後,在台灣政壇引起震動。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反應是樂觀其成,但又指出倘台聯黨仍未放棄「台獨」立場,根本無法與中共進行政黨交流。而民進黨則大有「突如其來」之感,中央黨部例行會議對此交換了意見,初步研判是「搶搭議題熱潮」,但未有結論。文宣部主任鄭文燦在對外發言時則較為謹慎,聲稱台聯黨現在未有具體構想,民進黨不便評論。然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陳景峻卻批評指出,台聯一貫說法是不要把「敵國」當祖國,連「政府」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都批評為投降主張,現在卻傳出要與中共交流,黨團感到錯愕,認為這是台聯黨自打咀巴,應當說清楚、講明白。
台聯黨的「變臉」,引發「獨派」大老強烈不滿,「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就直斥這是「多此一舉」。與李登輝關係密切的台聯黨秘書長程振隆也明確表示反對,並澄清台聯黨中執會前日的會議「只是聊天,根本沒有決議」。台聯黨主席蘇進強則為了避免讓外界猜測「李登輝態度突變」,聲稱此事尚未向李登輝報告。並搶在李登輝公開發佈之前召開記者會,聲稱台聯不會搶搭兩岸政黨交流的列車,對與中國接觸的立場仍是「不封閉、不排斥、不主動」。不過,他又預留了一點空間,指出黨中央對黨員以個人身份赴港澳或大陸地區旅遊、參訪,將改採開放態度。
盡管如此,台聯黨部份中執委有意推動與中共進行政黨交流的態度,至少是折射出台聯黨內的政治生態,存在著或發生了如下的兩點微妙現實或變化:一、台聯黨並非鐵板一塊。實際上,李登輝當初籌組台聯黨之時,該黨的兩岸政策尚未正式形成,甚至連該黨的首任主席黃主文在創黨初期公佈的《台灣團結聯盟兩岸政策綱領》,也不反對兩岸交流及「直接三通」。只是後來李登輝直接插手台聯黨的黨務後,才遽然轉向,重祭「戒急用忍」,並先後上演「反對八吋晶圓登陸」、「台灣正名」、「二二八手護台灣」等鬧劇。為此,在台聯黨創黨初期,一些參加台聯黨以至後來成為該黨骨幹的黨員,本來就不是「台獨」份子。他們只不過是在原來所屬政黨「立委」或縣市長候選人初選中落榜,才投靠台聯黨另尋出路的。這方面的典型人物,有許登宮、林志嘉、陳鴻基等人,他們後來也果然獲得台聯黨提名參選,其中許登宮還當選為「立委」。在李登輝操控台聯黨激情演出「台獨建國」戲碼時,黨內這部份較為理性務實的聲音就受到強烈壓抑;但倘社會上的氣氛稍為緩和時,這種「聲音」又象被壓在石頭下的幼苗,要從石縫中鑽伸出來。當然,由於李登輝仍是台聯黨的精神領袖,「正名制憲」仍是台聯黨的政治綱領,這些幼苗仍將會在黨內受到沉重壓制,以致夭折。
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台灣事務上採取的「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策略,在推動《反分裂國家法》立法的同時,又發動兩岸黨際交往,促使台灣政治生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使拒絕承認「一中」原則的政黨備受壓力,促使其中的一些人開始冷靜、認真地思考兩岸政策問題。而台聯黨中執委李先仁提出「與中共交流」提案,郭林勇、羅志明等人予以附和,甚至連蘇進強也強調「不要碰到中國就反對」,就是這股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
但從李登輝頑固的「台獨」立場,及台聯黨為了生存,必須緊守「台獨原教旨主義派」基本盤的政治特性看,台聯黨決不會放棄其「正名制憲」的政治綱領,當然也就不會在兩岸關係上改變其「兩國論」及「戒急用忍」立場。就算是李先仁等較為務實者提出調整政策的提議案,也只能是「孤臣無力可回天」。相信,不要多久時間,李登輝就會跳出來,扭轉台聯黨中執會的航向,使其重返「台獨建國」的航道。
不過,李先仁等人提出「與中共交流」提議案,並在台聯黨中執會中獲得贊同的變化,也給北京涉台部門提供了一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打擊一小撮「台獨」分子的機會。如果北京能趁李先仁敢於在台聯黨中執會提出「與中共交流」提議案,而蘇進強也表示不反對黨員以個人名義到大陸參訪之機,借力使力,以適當的名義邀請李先仁、郭林勇等台聯黨中執委、黨籍「立委」到大陸訪問,或許就能在一定程度收到孤立一小撮「台獨」分子,及分化瓦解「台獨」勢力的大本營之一──台聯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