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決不容歪曲

自今年起,每年的七月十一日是我國的「航海日」;而今年的七月十一日除了是「航海日」的發端之外,還有兩層重大紀念價值:其一是作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實施的日期,其二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日。實際上,中國政府決定將七月十一日訂定為「航海日」,並將今年作為啟始年,另外還將七月十一日訂定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實施的日期,其實都是緊緊圍繞著「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而轉動。

其實,「世界海事日」應是每年九月的最後一個星期的某日。為紀念《國際海事組織公約》生效二十周年〔一九五八年三月十七日生效〕,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召開的國際海事組織第十屆大會上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將每年三月十七日定為「世界海事日」。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召開的第十一屆大會,對舉行「世界海事日」的紀念儀式的日期作出新的規定,選擇在氣候適宜的九月的最後一周的某日為「世界海事日」。「世界海事日」的宗旨是努力啟蒙各國航運界重視海事思想,宣傳增進海運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重要性。「世界海事日」的主要活動是,國際海事組織在總部舉行紀念儀式,該組織秘書長就「海事日」的主題發展演講。各成員國自己在這一星期內選擇適當的日子開展紀念活動,並在報刊上刊載與主題內容相適應的文章。

但中國政府決定將七月十一日作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實施的日期,而不是按「世界海事組織」所規定的每年九月最後一個星期中選擇某個認為適當的日子,這就顯示,中國政府是將「鄭和下西洋」視為世界航海活動之發始。實際上,「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和麥哲倫遠洋航行足足要早一百年。

我們今天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是為了進一步強調改革開放精神,決心走融入國際社會之路。一九八四年鄧小平在中央顧委會第三次全委會上講話,就專門提到「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意義。他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也吃過這個苦頭。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後,明朝逐漸衰落,中國被侵略了。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在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不開放不行。」作為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水平通過「鄭和下西洋」的事例,強調開放是改變中國「落後就要捱打」被動局面的必然選擇。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江澤民等領導人多次提及「鄭和下西洋」之時,已是將其重要意義微調為與國際接軌、融合,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之時。

我們今天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還有另一層重要意義,就是藉著當年「鄭和下西洋」過程中,寶船隊給沿途各國人民送去的是友誼,是中國的特產瓷器、絲綢、茶葉及印刷技術,從未有提出任何領土要求,更沒有挑啟戰爭,故我們今天紀念「鄭和下西洋」,就是要強調中國只會給世界帶來文明和友誼,中國的崛起發展走的是和平、開放之路。正因為如此,胡錦濤等新一屆領導人就多次強調,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是一種「和平、合作、共同發展」的關係。

在鄭和寶船隊的七次「下西洋」中,由其部屬王景弘率領的分船隊,曾在台灣南部海岸停靠,而且在赤崁地方登陸,與台灣當地人民有過接觸。在台灣歷代的民間傳說中,就有三保太監在赤崁取水,及三保太監在台灣鳳山、岡山地方種薑為人治病的故事。《台灣志略》記載:「明太監王三保自至台,投藥水中,命土番染病者於水中洗澡即愈。」「明太監王三保植薑岡山上,……有得可療百病。」這類故事在台灣至今仍廣為流傳,可見其影響之深廣。

鄭和寶船隊曾到過台灣,及大陸地區隆重其事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在台灣地區引起各種不同反應。持正面態度者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明永樂年間朱棣改變朱元璋閉關鎖國的政策的產物。正因為是寶船隊到過台灣,才引發明朝大陸人民大規模遷移台灣。《台灣小志》指出,「明成祖永樂末年,遣太監王三寶至西洋遍歷諸邦,採風問俗。宣德五年,三寶四行,返閩間為大風所吹,飄至台灣,是為華人入島之始」。這就充分証明,大陸地區人民很早就遷移台灣寶島,台灣與大陸具有密不可分的地緣、血緣和文緣關係。今天台灣海峽兩岸龍的傳人共同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實際上是對「台獨」分子「去中國化」活動的一個有力的反擊。

當然,也有「台獨」分子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猜度大陸舉行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活動的用意,並將之歪曲為中國大陸要發展海洋戰略、「威脅」太平洋沿岸國家,至少也是要針對「美日安保條約」,意圖藉此來挑起美國、日本的恐華、仇華情緒,而使陳水扁當局「漁翁得利」。

然而,鄭和是和平親善使者,是中華文明的傳播者。「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凸顯了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和平的姿態面向世界,說明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任何人要從「陰謀論」的角度來歪曲「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都將是不能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