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門電台報導,社會保障基金收到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和澳門大豐銀行的書面通知,謂基於商業考慮,將分別於十月份及十一月份停止提供協助發放「養老金」及其他援助金的服務。社會保障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馮炳權指出,大部份領取「養老金」的長者都是在「中銀」及「大豐」透過自動轉賬領取,為避免令到長者的不方便,社保基會將與這兩間銀行商討解決辦法,不排除政府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續費。也可能會找其他銀行提供服務。有團體批評銀行只顧商業利益,應該要負上一定的社會責任。而大豐銀行則回應稱,基於銀行的負荷問題,正與社保基會商討改善發放「養老金」及其他援助金的方式。在未有結束之前,不會暫停發放。至於新申請個案,則暫時不會接受。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也表態稱,將不會停止提供該項服務。
從這則報導的內容看,「中銀」和「大豐」計劃停止向社保基會提供以自助轉帳方式向長者發放「養老金」等服務,是「基於商業考慮」。站在「在商言商」角度,這本屬無可厚非。實際上,鑑於小額交易要佔用較多人手及設施,導致經營成本增加,香港的各家大銀行早就開始實行「收費服務」,甚至還因利息低迷而一度採取「負利息」措施。而據說由澳門社保基金委托銀行以自動轉賬方式向長者發放「養老金」的戶口,已達到一萬一千多個。盡管數額並不大,但每個月均要「過戶」一萬多筆一千幾百元的交易,確是瑣碎兼麻煩。盡管當代銀行業務操作有電腦代勞,但也須要有人手操縱,總是導致銀行增加營運成本。由此,以「中銀」、「大豐」均是澳門地區數一數二大銀行的「江湖地位」而言,無論是「大雞唔食細米」也好,還是確是「增加銀行負荷」也好,「中銀」與「大豐」要結束這項服務,站在行方的商業利益立場而言,也是有其道理。
然而,我們又不能不注意到,「中銀」是全資的中資銀行,而「大豐」則是半資的中資銀行,後者還是現任特首何厚鏵「出山」的「根據地」,因而也就決定了它們除了是一家商業機構之外,還負有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政治責任。實際上,當年鄧小平就對港澳中資機構的發展定位作出指示:中資機構在港澳的發展方針,就是既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有利於港澳穩定繁榮,不是單純為了賺錢,不是同港澳人搶飯碗。中資機構在港澳有兩個目的,一是起「窗口」作用,引進技術設備,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二是從事轉口貿易。中資投入港澳不是要佔領港澳的經濟陣地,而是要支持港澳的經濟發展和穩定繁榮。在過渡期間和實施「一國兩制」之後,都是如此。
按照鄧小平的這一指示精神,「中銀」及「大豐」協助澳門特區政府,為社保基會提供以自動轉帳方式向長者發放「養老金」等服務,正是體現了其維護澳門社會穩定的積極角色。這是因為,享受「養老金」的長者,為澳門地區的經濟發展貢獻了畢生力量,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如今他們年齡已長,不能再參加社會勞動,特區政府為了安置他們的晚年生活,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透過一定的條件、程序,向他們發放「養老金」,這正是預防社會不穩的一項「社會安全」措施。何況,領取「養老金」者,都是弱勢群體。而內地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體系之一,就是要誠信友愛,照顧弱勢群體,防止激化社會矛盾。「中銀」和「大豐」作為中資企業,並非不懂這些道理。因此,即使是既瑣碎又沒有錢賺,甚至還要「倒貼」,作為負有「協助特區政府維護澳門社會穩定」職責的「中銀」和「大豐」,都應服從這個政治大局。反正,按照歷年來公佈的業績,「中銀」與「大豐」的利 潤不薄,佔了澳門金融業的大半壁江山。這小小的虧損,完全可以在其從服務澳門中所獲得的豐厚利潤中,得到沖銷。即使是有所「損失」,也是「堤外損失堤內補」。更重要的是,正如前述,「大豐」是特首何厚鏵的「老家」,千萬不要為了小小的「吃虧」,而與鏵哥「過不去」,甚至是給鏵哥的「以民為本」治澳理念「抹黑」。
誠然,話說回頭,以自動轉賬方式向長者發放「養老金」,確是會增加銀行營運負擔,這也確是必須正視的問題。為了妥善解決這個問題,社保基會似是也宜作出配合,支付一定的服務費,以幫助「中銀」、「大豐」減輕就此而引致增加的成本。鑑此,特區政府在編制明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時,應把這筆開支編列進去,由政府財政撥付。但相信涉及的數額不會太大,就以每筆交易收取三元服務費計算,每月也只不過是三萬多元,一年才是四十萬元左右。這在近二百億元的總收支預算冊中來說,九牛一毛而已。政府只是支付這麼一點兒開支,就可妥善解決這一有可能會引發社會不安的問題,應是屬於一盤「做得過的生意」。不然,此一萬多名領取「養老金」者,每月初都去「迫爆」社保基會大門,其中有一些還是行動不便者,即使是不會發生「炒成一鍋粥」,就是有幾位長者因不堪長時間排隊而昏倒,也是「大新聞」矣。任何人士,包括社保基金及「中銀」、「大豐」的主事者,想來是都不希望會見到有此等負面效果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