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個由澳門、台灣專家學者聯合赴京舉辦的「兩岸關係展望研討會」活動過程中,在拜會國家商務部副部長安民時,擦出了一場「小火花」。當安民副部長談到中共在對台港澳工作中開展統戰工作的情況時,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有不同意見,認為「統戰」一詞來自列寧的「不斷革命論」,即是在逐次的「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之後,把所有的敵人都打擊完,最後只剩下自己。出於對潘教授的尊重〔當日安民在作「開場白」時,多次提及他經常拜讀潘的論文,甚表贊賞〕,而沒有反駁潘的言論。不過,在對台工作中繼續使用「統戰」一詞是否會引起反效果的問題,卻是值得深思。
其實,出身於革命家庭〔其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安子文〕、熟讀馬列理論的安民,又豈會不知,潘教授當日所指的理論是「托冠列戴」,亦即並非是列寧的理論,而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但既然一向以「大統派」形象出現,被民進黨當局視為「親共教授」,並在北京的活動過程中曾多次公開聲稱「自連戰、宋楚瑜登陸後,我再也不怕被扣上大紅帽了」的潘教授,都對「統戰」一詞有所疑慮,也就可知在一般台灣民眾的心目中,「統戰」一詞並不是甚麼」好東西」,至少不是象北京送給台灣同胞的熊貓、台果登陸、陸民遊台等那樣「大禮」。
實際上,「統戰」一詞在台灣地區,早在幾十年前就已遭到蔣家父子的「匪罪化」。到了開放兩岸交流,尤其是台灣當局解除「戒嚴」體制之後,「統戰」的「罪名」雖然已經悄悄「去罪化」,但卻仍被李登輝「污名化」。陳水扁上台後,繼續沿襲李登輝的「統戰」「污名化」政策。就在最近當北京宣佈單方面向銷陸台果實施零關稅,及向在大陸讀書的台生給予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待遇之後,陳水扁還在私囈自語:「這是統戰伎倆」。
為何「統戰」一詞被台灣當局視為「洪水猛獸」?這可能是台灣當局片面地從其敗退台灣的「慘痛教訓」中,領教到了「統戰」的「可怕」。其實,這也是從中共的一再宣揚中國人民革命致勝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中,反面地「吸取教訓」。所謂敗將最怕提對方「利器」,既然國民黨集團的敗退台灣,對方的其中一個最主要「利器」就是「統戰」,而今北京又整日將「統戰」掛在口中,又豈有不心悸之理?何況,「統戰」中有一個「戰」字,好象是隨時要「開戰」的樣子,也就使無論是以前的國民黨當局,還是現在的民進黨當局,都「聞戰心驚」矣。
其實,即使是已經「登陸」,並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發表「胡連會五項共同愿景」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對「統戰」一詞也不是不存在疑慮。正因為在過往台灣當局的歷史教育中,總是將「統戰」一詞「匪罪化」──中共藉抗日戰爭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得以發展壯大自己,從二萬五千里路長征後的只有數萬人馬,發展為百萬軍隊。在國共內戰中,又是以「統一戰線」的法寶,開辟了「第二條戰線」,在「國統區」內發動人民民主運動,以學生運動為先鋒,包括各階級、各階層、各愛國黨派和各界人士組成的反對蔣介石統治的鬥爭,使工人、農民、市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愛國華僑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都逐步站到了中共一邊。「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軍事戰場的鬥爭,對將蔣介石集團驅趕到台灣,解放全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使當年跟隨蔣介石敗退台灣的軍公教人員及其後裔,一提起「國共合作」、「統戰」,就心有餘悸。這也正是連戰盡管是心懷誠意地「登陸」,並與胡錦濤達成「結束過去,開創未來」的共同愿景,卻是死也不肯將之稱為「第三次國共合作」的重要原因。
遺憾的是,中共中央的相關工作機關,也明知包括「反獨」人士在內的台灣民眾都有此「心結」,卻未能認真而又有效地將中共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定義及內涵,解釋清楚,致使台灣民眾的思維仍是凝結在當年「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繫敗」及「第二條戰線」之上。因此,中共中央的有關工作部門,仍是需要加大力度,深入宣傳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是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最廣泛的聯盟。它有兩層涵義。其中在大陸範圍以外,是指根據「一國兩制」的方針,求統一祖國、振興中華之同,存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之異,只要贊成祖國統一,愿意為民族振興出力,即使不贊成社會主義制度的人,也要團結,這個範圍的聯盟是愛國主義的。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還要為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只要能把這些道理說清楚、講明白,台灣同胞是會逐漸明白到「統戰」並非是「洪水猛獸」,而是象熊貓、台果零關稅等那樣,是送給台灣民眾的「大禮」。實際上,港澳居民當初從恐懼「統戰」,到消除對「統戰」誤解,再到欣然接受「統戰」,爭搶著爭取被邀請出任內地各級各地的政協委員、海外聯誼會成員,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這個過程也應能在台灣同胞中再重演一次。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如此,「統戰」中的「戰」字,仍將會令部份「懼戰」、「厭戰」者的心理並不舒坦,看來確是有一個「調整稱謂」的需要。既然在中共中央的有關文獻中,將愛國統一戰線定位為「協調關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積極力量」,及「聯絡友誼,溝通感情,促進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橋樑紐帶」,並將對港澳統戰工作的任務定位為:了解情況,廣交朋友,宣傳政策,協調關係,化解矛盾,爭取人心;對台統戰工作的主要任務定位為「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遏制「台獨」勢力和台灣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活動;做好台灣人民各黨派團體及各界人士的工作;推動兩岸的經濟、學術、科技、體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力爭在兩岸直接「三通」方面有所突破;也既然將在香港、澳門中聯辦中主責統戰工作的部門,稱為「協調部」;那就不妨將中共的對外統戰工作,改稱為「愛國統一陣線」,簡稱為「統陣」;或是將統戰部門改稱為「統一協調部」簡稱「統協部」。甚至,就乾脆象韓國的「統一部」那樣,將之為「國家統一部」。總之,不管怎樣,那個殺氣騰騰的「戰」字,對台灣民眾而言,還是避用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