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前日公佈「新城區規劃初研究方案」。該項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在澳門周邊水域填海或造人工島增加三百九十八公頃〔接近四平方公里〕的土地,約為澳門現有土地面積的七分之一。將在新獲得的四幅土地〔另有科學館小區〕上,將分別規劃住宅、商業、學校、酒店、公園、體育運動設施…等區域,將可容置十多萬人。另外,在這個「新城區規劃初步研究方案」中,還包含了未來長遠交通規劃,包括周邊環島快速行車公路及過海隧道。
隨著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資源緊缺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銳。現成的政府公地,大致上已批出得七七八八,沒有多少土地可供批給,連與私人發展商「換地」也只能是打「白條」支付。不要說,倘再有海內外投資者要在澳門投資發展各種行業尤其是用地較多的大型博彩渡假會展設施,已無地可批,從而使一些美資賭商「轉移陣地」到橫琴島,而且連政府要落實「以民為本」口號,興建經濟房屋和社會房屋,也是寸土難覓。何況,因應澳門未來發展,預測將會有十萬以上的知識人才來澳服務,如何「安置」這些人就必會是一個大難題。因此,土地資源匱缺,已成為塞礙澳門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只有增加土地供應,才有可能談論「持續發展」問題。
本來,近在咫尺的橫琴,是澳門發展的一個較佳出路。但奈何地方利益保護主義作祟,無論是多變的政策如何變化,都跳脫不了「去澳門化」的主調。只有日後中央在與地方諸侯的博弈較量中取得主導地位,並能以充足的理由來說服地方利益者,才有可能使橫琴配合澳門發展,達至多贏。而在橫琴合作發展模式遲遲未能落實,即使終有一日最後「拍板」,也未必能符合澳門的理想的情況下,自行向海要地,才是化被動為主動的可行辦法。
實際上,在澳門不可能「擴域」,與橫琴合作開發的前景也並不樂觀之下,填海造地,就是唯一的可行辦法。這一方面,澳門本身已經「長大長胖」的歷史,就足以為証。而鄰近的珠海、香港近年的大規模填海發展,也為澳門提供了現成的參考樣板。──香港光是這幾年填海所獲得土地的面積,就比整個澳門地區的面積還要大。既然如此,澳門應當宏揚過去兩世紀的傳統,參考鄰近地區的經驗,繼續向海要地,發起二十一世紀之初的「新填海運動」。
當然,由於歷史的原因,及受國務院第二七五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及其「文字表述」的制約,澳門特區並無自己的水域。如要進行任何水上工程,都必須獲得中央政府的同意。因此,澳門特區有必要將澳門發展將被缺乏土地的「繩索」綁死的情況,及填海造地的設想,老老實實地報告中央,爭取到中央的諒解和支持。而特區政府前日正式公佈了新的填海造地計劃,就証明了只要是合理及對維護澳門繁榮穩定有益的,中央是將會毫無保留地予以支持的。這就為澳門特區日後再進一步填海造地,爭取到了正當性及政策依據。
從政府公佈的「方案」看,幾個新填海區的區位安排,與澳門新域城市規劃暨工程顧問公司與清華大學、澳門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聯合編製的《二十一世紀澳門城市規劃綱要研究》中的填海規劃建議中的一部份,有點近似,但又不盡相同。既有可能是政府委托的顧問公司在參考這份「綱要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的構想,並參考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加以修改,「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又有可能是顧問公司自己的智慧。倘是後者,則証明「英雄所見略同」,「綱要研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現在「規劃方案」的重要內容,除了是在黑沙灣外海填海造地之外,在詠仔島北部也沿岸填海造地造島,形成三個新城區。這樣做,使到澳門半島與詠仔島之間的海面收窄。據說這樣的安排,是因應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的《珠江河口澳門附近水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之作。目的是收窄海面後,可使海流衝力增強,以利於減少淤泥沉積,保持航道通暢,減少疏浚航道工程量。而就澳門本身的主觀意願而言,收窄海面可以營造「一河兩岸」的城市景觀,就象香港維多利亞港、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的兩岸,以及巴黎、倫敦等國際城市的景觀那樣。實際上,目前半島與詠仔之間的海面較為寬闊,即使是兩岸高樓越來越多,也即使是夜晚燈光璀燦,也因相距太遠而無法形成應有的「一河兩岸」景觀及氛圍。經填海使海面收窄後,「效果」就將會出來。
但隨即產生一個新問題,就是形成的新「一河兩岸」景觀,必須要有澳門特色。現在內地各城市的建築外型,都幾乎是千般一律的「模式化」,到了哪個城市,都是一樣的「大玻璃」,分不清是廣州還是武漢。即使是「一河兩岸」,廣州與上海也多有雷同之處,上海外灘與廣州沿江馬路,除了規模大小不同之外,樓房建築大多形似。如果不是有「東方明珠」,真會令人「直把浦江當珠江」。而澳門新口岸新填海的建築模式,又是另一種類形。當年作出規劃的葡國人,簡直就是不知天外有天的井底蛙,陶醉於大直走廊的「火柴盒」,還自我感覺良好。
因此,既然有填海造地營建新城區的機會,也既然是有機會可使澳門的「一河兩岸」景觀更強烈,詠仔的北部三個填海新區的建築物模式,就應當有澳門自己的特色,不要「大玻璃」或上海外灘的那一套。以使澳門的城市面貌,與國內外的其他東方城市,有所區隔。
「新城區規劃初步研究方案」中的環島快速行車公路規劃,含有從文化中心到友誼馬路的海底隧道。這個構思甚佳,可使中區前往黑沙灣、關閘一帶的車輛,避開日後將會日益喧囂的新口岸賭場區。但若該隧道是與友誼大橋引橋接駁,而非接駁於友誼馬路,就可使該隧道更增加一個在大賽車舉行期間替代跑道行車的作用,減輕賽車期間的大塞車狀況,也有利於市區居民前往澳門國際機場。小小改動,就可使該規劃的效益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