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昨午正式宣佈,他已向陳水扁請辭「行政院長」並已獲批准,並將於下周一正式率領全體「閣員」總辭。而據台灣政壇盛傳,剛因「三合一」敗選而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的蘇貞昌,極有可能是接任「行政院長」的人選。但也有人認為,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也是陳水扁的口袋人選之一。按照慣例,不管是由何人接任「行政院長」,都應在二月一日新的「立法院」會期開始時宣誓就職,但今年該日恰巧是春節假期,有可能會提前在春節前舉行交接儀式。
盡管謝長廷昨日中午已宣佈辭職,但在二月初正式交接職務之前,他仍須「留守」崗位。昨日下午他在依照既定行程巡視「勞委會」職訓局。由於「勞委會」恰巧就是主管勞工事務的行政部門,而職訓局更是專門為失業勞工媒合工作的機構,與謝長廷的被「炒魷」形成鮮明對應,故他故作輕鬆,幽默地說道:「我馬上就要失業了」。
實際上,謝長廷如果不是貪圖「行政院長」的權位,繼續留在高雄市長職位,他的「在職」狀況仍可續存到今年十二月。但由於去年中爆發了「高捷弊案」,對照高雄市代市長陳其邁引咎辭職的模式,說不好早在去年十月,他就已加入「失業大軍」。
在「三合一」敗選之後,謝長廷將因政績不佳也須為敗選負責而將會成為「替罪羊」的消息,就不絕如縷。但謝長廷並不甘願就此失去可藉憑此職務衝刺二零零八年「總統」選舉的平台,因而使盡六壬,發動了「保位戰」,包括放出陳水扁希望他續任的流言,為了迎合陳水扁關於新任「閣揆」必須執行其「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方針的「條件」,而一反過去對兩岸經貿持正面態度的立場,大談「積極管理」,並公開拒絕大熊貓赴台。但百密一疏,仍是製造了陳水扁「炒魷」的機會──其一是「立法院」大幅刪砍本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等於是對「行政院」投下了「不信任票」,其二是他為了躲過「新閣揆」宣佈日期及推翻「不信任投票」,他在未經請示陳水扁及未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協商的情況下,就貿然決定對總預算案提出「覆議案」。這種行為,弄巧反拙,適得其反,成了被陳水扁最終下定「撤謝」決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謝長廷辭去「行政院長」後,出路何在?目前適合他出任的位置,均已「一個蘿卜一個坑」地填滿,只剩下一個「總統府秘書長」。但由於謝長廷與陳水扁向有「瑜亮情結」,他是否願意被陳水扁「就近看管」?不無疑問。不過,謝長廷向以「能屈能伸」著稱,不排除他會再施韜晦之述,以求一逞,且也是求得陳水扁「放心」的機會。另外,今年底就要進行台北、高雄兩市選舉,在民進黨已人人畏戰,只有沈富雄有志一搏的情況下,比沈富雄條件更好的謝長廷,或許是代表民進黨挑戰藍軍候選人的較佳人選。
按慣例,倘「總統」有意「換閣揆」,在一月十五日就須宣佈新任「行政院長」人選,以讓「新閣揆」能有半個月的時間「組閣」。而由於今年一月十五日恰巧是進行民進黨主席補選,故未能執行這個「慣例時間表」。但偏偏今年一月底有連續幾天春節假期,新任「行政院長」必須提前走馬上任,這就給「新揆」留下「組閣」的日期,更形迫仄。因此,估計陳水扁在一、兩日內,就將會宣佈新任「行政院長」人選,以俾其能有較為充裕的時間「組閣」。
那麼,新任「行政院長」將會是何人?政壇盛傳將會是蘇貞昌,也有人依據林信義上周突然終止業績長紅創投公司的情況,認為將會是林信義。亦有人從陳水扁一句「誰說邱義仁不能當閣揆」的玩笑話,認為邱義仁可能會是一匹「黑馬」。
本來,陳水扁要在其任期的最後兩年內搞好台灣經濟,從避免在下台後落得個「選舉在行,治國無能」的「蓋棺論定」結論,林信義確是較佳人選。但由於陳水扁剛發表緊縮兩岸經貿的「元旦文告」,顯見陳水扁對「新閣揆」人選是政治考量高於政績考量,故主張「積極開放」的林信義,應是已被排除在「行政院長」人選名單之外。而邱義仁雖可忠實執行「元旦文告」〔因邱義仁向來主張「強本西進」,且「元旦文告」是因他主持執筆〕但因他向來是長處幕僚,未必能扮演好執行角色,而且陳水扁在未來兩年還須依賴他處理「國家安全」事務,故他也基本上是與「行政院長」無緣。
因此,蘇貞昌「出線」的機會最大。倘此,他就是比原定「人生規劃」延遲了兩年才榮登「行政院長」寶座,當然也是「誰笑到最後,誰就笑得最好」的當代版本。
實際上,在二00四年「總統」選舉前後,為陳水扁助選有功的「新潮流系」,就已籌劃推出蘇貞昌出戰二00八。為了讓蘇貞昌積累政績,「新潮流系」規劃將蘇貞昌推上「行政院長」寶座。然而,陳水扁擔心蘇貞昌的衝勁令自己提前「跛腳」,而將蘇貞昌收歸自己腳下出任「總統府秘書長」,以便「就近看管」。後來又要蘇貞昌出任遠離「核心」,且有責無權,「有功無賞,有鍋必揹」的民進黨主席。如今,在「行政院長」連連折損之下,蘇貞昌終於得償以願。
然而,由於新任「行政院長」必須執行「元旦文告」,這就注定了蘇貞昌也將難以獲得較佳政績,難以積累衝刺二00八的政治資本。相反,由於他必須對兩岸經貿實施「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再加上「朝小野大」的掣肘,可能將提前折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發自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