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蘇體制要打造執行元旦文告的戰鬥堡壘

由於「行政院長」和民進黨主席都發生人事更替,故「行政院」和民進黨中央黨部也都進行了一番「大執位」。但變來變去,都萬變不離其宗,亦即都緊緊圍繞著落實陳水扁「元旦文告」內容而進行。因此,除前「新聞局長」姚文智是「謝系人馬」而必須下台之外,原在民調中被指為最應該下台的「教育部長」杜正勝、「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等,因為本身就是「去中國化」或「積極管理」的忠實執行者,故都能驚險過關,獲得留任。而且,還將一批意識形態偏「獨」的原「閣員」抽調到與兩岸關係事務有關的部會出任行政首長,並把原不同程度主張「積極開放」的「閣員」攆下台。比如,原「交通部長」林陵三,是兩岸「直航」的積極鼓吹者,並曾為兩岸春節包機直航具體操盤,今次「內閣」改組即被趕了下台,由以「獨」見稱的郭瑤琪取而代之。而「經濟部長」也由據說與「獨派」關係良好的黃營杉出任。由此看來,陳水扁在「元旦文告」中提出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不僅僅是為了為當時正在參加民進黨主席補選的游錫(方方土)固票拉票,而且更是作為未來兩年多大陸經貿政策的圭臬。因此,未來兩年多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和作為,難以樂觀。

其中最有指標意義的是杜正勝和吳釗燮二人。因為這二人不但是上了「最該下台」的民調榜,而且也因為兩人的表現,確是不利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其中杜正勝無論是在故宮博物院院長任上,還是出任「教育部長」期間,都多次拋出「去中國化」議題,包括修改教科書事件,及以橫置的台灣地圖宣揚「台灣中心論」等,都是狂熱的「台獨」鼓吹者。但現在「扁蘇體制」不顧廣大民眾的感受,堅持在「內閣」更換大半的情形下仍留任杜正勝,似是折射出「扁蘇體制」極為欣賞杜正勝的這種意識形態及表現,並有意讓其留任,以圖繼續在教育領域推動「去中國化」教育,荼毒廣大青少年。

吳釗燮本來就是「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積極主導者,在陳水扁尚未明確提出這種論點時,他就已在施政中努力實踐了。但是,在去年底,卻一度盛傳他將被去職。其原因有三:一、在客觀上,他的政治大學借調日期已屆,如他不返回政大報到,可能就將會失去教職。而在台灣地區,要在公立大學覓得一份教職並不容易,而且一經錄用,就幾乎是終身職,不用象政務官那樣必須跟隨執政黨進退,不具職業保障。實際上,曾出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陳明通,就因為向台灣大學借調期滿,在兩相權衡之下,最後還是選擇返回台大教書。而吳釗燮的四年借調期限將滿,他必須作出抉擇。正因為如此,去年底坊間盛傳他將去職。

二、據傳,吳釗燮出任公職,是由其叔父吳灃培向陳水扁推荐的。而吳灃培是海外〔美國〕的「獨派」大佬,長期出任美國「獨派」組織福爾摩沙基金會的董事長,因而被陳水扁委任為「總統府資政」,並對其言聽計從。但去年二月陳水扁與宋楚瑜進行會談並達成「十項共識」,回歸「中華民國」一中「憲法」,吳灃培、金美齡等「獨」派大佬當即翻了臉,宣佈辭去「總統府」資政或顧問職務,因而與陳水扁鬧得很不愉快。而吳釗燮也因沒有了吳灃培的這個「精神後台」,頗為岌岌可危。但如今他在風雨飄搖中仍獲得留任,顯然是陳水扁看中了他保守的大陸政策思維,與「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言論基本同調。

三、吳釗燮去年在因應「反分裂法」中,曾先後犯下幾個致命性的錯誤。其中最明顯的是在赴美秘密溝通前,竟公開聲稱要制訂「反反分裂法」。不但是不符赴美溝通的「保密」慣例,「打草驚蛇」地提醒了北京搶在他抵達華盛頓之前進行危機處理,使其碰了釘,而且所謂制訂「反反分裂法」的說法,也不符美國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的政策底線,有朝著永久分裂亦即「獨」發展的傾向。因此,民進黨當局因應「反分裂法」的失敗,吳釗燮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在去年底的黨內檢討反制「反分裂法」失利中,就傳出了吳釗燮必須下台的傳說。如今吳釗燮卻在相當部分「閣員」被撤換的情況下卻是不動如山,顯然是被陳水扁、蘇貞昌認為是能夠執行「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可靠人選。

在「新閣」中,有幾位「新潮流系」人物,包括「新聞局長」鄭文燦、「內政部」政次顏萬進等。「內政部長」李逸洋原也是「新潮流系」,但因在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黨內初選時,反對「新潮流系」相挺的謝長廷,支持曾與他有「坐牢革命情誼」的陳水扁,因而退了「流」。這也是他原在「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長」任內,甫聞謝長廷將出任「行政院長」,即主動辭職,轉任民進黨秘書長的重要原因,並因此而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結緣。由蘇貞昌委任幾位「新潮流系」幹將看,可能是與他的二零零八「總統」路佈局有關。而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炮轟陳水扁「元旦文告」的另幾位「新潮流系」幹將,包括創立兩岸政經研究學院的前「行政院秘書長」劉世芳等,盡管目前處於「無業」狀態〔向「內政部」、「新聞局」登記時在「職業」欄填寫的內容〕,但也未獲得蘇貞昌起用,顯示蘇貞昌雖然與「新潮流系」結盟,但卻避用主張開放兩岸政策、推動直航的新銳分子。因此,蘇貞昌要將其「內閣」打造成落實「元旦文告」的「戰鬥堡壘」的決心,已是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