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常務副部長袁貴仁上周五抵澳訪問三日。袁貴仁這次訪澳,十分重要,他與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商談了國家繼續支持澳門教育發展的問題。袁貴仁承諾,今後國家將從三方面繼續支持澳門的教育事業,包括繼續支持澳門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委派高等教育專家學者來澳交流研究;協助澳門加強愛國愛澳教育,讓教師和學生加強認識國家的過去及未來的發展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不但是向青少年授予文數理化基礎知識,使其掌握建設澳門和自我謀生的基本智能,而且也是向青少年灌輸愛國愛澳及社會公德的基本情操。澳門特區的「一國兩制,澳人治澳」事業能否深入持久地發展下去,愛國愛澳事業能否做到「薪火相傳」,與教育事業有著重大的關係。
教育事業的優劣,與師資的良莠有直接關係。近二十年來,澳門教育界十分重視師資的培訓和自我增值進修,與華南師範大學等建立了合作關係,使大部份教師受到了教育專業的培訓。但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每隔幾年就知識更新一代。如果不繼續努力進修,就將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最近上海就有一些中、小學教師感嘆,學生所掌握的新知識、新意念,竟是作為教師的他們都聞所未聞。因此,還須加大對本澳教師的培訓力度,而不能滿足於過去的修讀專業文憑的做法,而是有必要根據世界知識潮流的新進展,及在某些知識領域「學生學得比老師還快」的新特點,進行強化型的短期培訓。另外,在愛國愛澳教育方面,也宜在現有的「灌輸型」、「教化型」的基礎上,採取更為靈活、生動的方式,使其效果更為鮮明、顯著,學生們更為易懂、易於接受,受教更為深訓。這又須加強與內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前線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再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形成澳門特區自己的愛國愛澳教育新程式。
因此,袁貴仁副部長的三點承諾,是非常適時的,也是針對性十分強的。我們祈望,今後能貫徹落實這三點承諾,幫助澳門特區的教育事業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百尺呎頭、更進一步,為「澳人治澳」事業和愛國愛澳事業,培養出千千萬萬的學業精專、品德優良的接班人。
據說,在袁貴仁此行中,雙方並未談及港澳學生赴內地升學的學費收費標準調整問題,即使人感到遺憾。或許,此非袁副部長訪問澳門的主旨內容,他並未被授權磋商此問題,這情有可原。但有關港澳學生在內地高校修讀的學費收費標準與內地學生「一視同仁」的問題,應當擺到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港澳事務主管部門的案頭之上,不宜再拖。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港澳學生到內地升讀,在系統、完整地接受各方面專業知識的同時,也使他們更能直接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提高民族意識,增加愛國情懷,並加強對國情的了解。
二、有利於港澳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整體、全面地提高港澳居民的教育水平。港澳地區雖然人均GDP已達「發展地區」水平,但貧富懸殊現象仍然嚴重,仍有不少居民處於相對貧窮狀態。為此,不少家長難以負擔其子女的大學教育學費。而使這些青少年過早地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從而使澳門居民的人均GDP水平與受教育平均程度不成正比。特首何厚鏵已作出在二零零九年實現十五年免費教育的決策,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高度肯定和贊揚。如果國家向港澳赴內地修讀學生大學收費給予「國民待遇」,就不但可使港澳學生感受到「我同樣也是中國人」的溫暖和自豪,而且更可協助澳門特區實現青少年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一條龍」的美景,使相對貧窮的學生也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使澳門的平均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與澳門特區的人均GDP水平相適應。
三、內地已與澳門特區簽署了「CEPA」。而「CEPA」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向澳門居民給予「國民待遇」。亦即澳門出產的產品,輸入內地時被視如同內地產品對待;澳門特區的居民到內地就業,也被認同為內地居民。既然如此,澳門的學生到內地升讀大學,也應與內地學生一視同仁,向其提供「國民待遇」,收取與內地學生一樣的收費。否則,「CEPA」協議的精神,就不能全面、準確地貫徹執行。
四、在中央向台灣人民送出的幾項「大禮」中,有一項是在內地升讀大學的台灣學生,收取與內地學生同等的收費,而且還向台灣學生提供獎學金。既然如此,已經回歸了的港澳地區,其青少年在到內地讀書時,也應享有同等待遇,不應出現差別待遇。否則,難以彰揚「一個中國」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