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昨日上午在「行政院」臨時院會中率領「內閣」總辭。他在致詞中暗批「扁政府」的政策遠離民意,與民間期望有落差,稱「政府」需要回歸民意才能贏得支持。而在上周五,謝長廷在與台灣中小企業協會代表會晤時更是直接指出,對岸以「廈門經濟圈」的戰略思維在規劃,台灣必須注意,否則以後問題會很多。以台灣的經營來說,兩岸直航是有利的。兩岸政策要以台灣利益著想,象高雄八五大樓就是為了迎接「亞太營運中心」,「高雄經貿園區」就是為了迎接兩岸直航。因此,他的主張跟「當權者」不太一樣。
實際上,謝長廷與陳水扁不但在政治奮鬥歷程上懷有「瑜亮情結」,而且在兩岸政治定位和經貿關係方面,也是存在很大的落差。──在兩岸政治定位上,陳水扁主張「一邊一國」,謝長廷堅持「一中憲法」,並將高雄與廈門形容為「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直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謝長廷有過明顯的「台獨」言論。相反,他曾冒著大雨,沿著中央山脈東部公路驅車到花蓮玉里鎮精神病院看望一位因主張及宣傳共產主義及國家統一而被迫害致瘋的知名「政治犯」。謝長廷出任「行政院長」後,在兩岸經貿政策上更是與陳水扁不同調。特別是在去年四、五月間,連戰、宋楚瑜先後訪問大陸,國台辦也宣佈向台灣人民送出幾項「大禮」之際,當陳水扁還在竭斯底里地聲言反對,並要懲辦連戰、宋楚瑜時,謝長廷卻要以正面態度對大陸的「送禮」予以「接招」,尤其是在台果輸陸、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熊貓贈台等問題上,勸說建議陳水扁不要逆台灣民眾的意願,從而促使陳水扁曾一度對「大禮」轉持正面態度,並授權謝長廷予以因應處理。而謝長廷即藉此良機,在其幕僚的協助下,擬妥了為迎接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及台果輸陸問題與大陸代表進行談判的方案。但最後因兩岸各有理解、堅持,及謝長廷本人受桃園供水及高捷弊案等事件影響,弄得焦頭爛額,無暇他顧,而未能實現兩岸受托民間團體商談,就含恨辭職,正是「長使英雄淚滿襟」。
但即使如此,謝長廷仍在頗為艱難的處境之下,順應台灣企業界的要求,提出了若干有利於兩岸經貿良性發展的施政主張,包括綑綁上市公司投資大陸的百分之四十上限規定,開放人民幣在台灣本島兌換等。而相關部門的首長也根據謝長廷的意思,進行了相關政策的研擬。但最後都被「陸委會」擋了回去。為此,有台灣「獨派」報章引述「黨政高層人士」指稱,導致謝長廷下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大陸政策理念與陳水扁「漸行漸遠」,「有效管理」成效不彰。也就是說,問題就出在謝長連的大陸政策太過偏重「開放」,過於輕忽「管理」,而且並未充分尊重陳水扁對兩岸政策的主導權,故而使得過去一年來「政府」內部對大陸政策常出現「不同調」情形。
如今,謝長廷雖然下台,並準備走向民間,以寫作、演講等方式,推動文化性、社會性運作,但這並不等於他就將永遠退出政治舞台。由於陳水扁已同意在民進黨內進行第二次政策大辯論,說不準在經過辯論之後,黨內對兩岸關係形成新的共識,將有利於謝長廷東山復出。實際上,民進黨內許多第三代亦即「學運世代」人物如郭正亮、段宜康等,是不分派系地主張對大陸政策持更開放態度,並支持兩岸「直航」的。在老一輩「台獨型」及「悲情型」民進黨人逐漸凋零之後,尤其是在兩岸經貿關係的現實環境之下,作為因大陸政策而被迫下台的謝長廷,說不準其「政治負債」就將會變成「政治資產」,成為大多數民進黨人的精神領袖,甚至是實質領袖,他的政治前途並不因辭職而完結,相反還極為有利於「蹲下,為的是躍起」。這一點,連陳水扁也不得不贈他八個字:「未來看好,心想事成」。
既然如此,大陸方面也就不妨按照胡錦濤「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的精神,透過爭取謝長廷一個人,來達到影響一大片的目的。其中最方便操作的,就是延續五年多前廈門市長朱亞衍邀請謝長廷前往訪問的議題,緊緊抓住謝長廷正面回應胡錦濤日前在視察福建的談話內容,表達對「廈門經濟圈」的重視〔注意:謝長廷是將「海峽西岸經濟區」表述為「廈門經濟圈」,可見他對廈門是情有獨鍾〕的有利時機,再次由廈門市長向謝長廷提出訪問邀請,商談廈門、高雄兩市,以致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事宜。
五年多前,當朱亞衍市長向謝長廷作出訪問邀請時,謝長廷剛當選民進黨主席而尚未就職,亦即尚不具黨職。但「陸委會」和「行政院」卻以他是高雄市長、受相關法規限制為由,不予批准,而現在,謝長廷不但是不具黨職,連行政職務也是「空空如也」,這就使他訪問大陸具有了便利條件。說不準,謝長廷之所以堅拒出任「總統府秘書長」,除了是不願再受陳水扁呼東喝西的氣,委屈受辱之外,可能也是要為自己在訪問大陸創造相應的條件。現在就不知道,北京是否能捕捉到這樣的「無言信息」,而現任廈門市長是否仍具有其前任朱亞衍的高度政治智慧及涉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