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雄退黨暴露其聖人光環摻有私心雜念

「聖人」林義雄宣佈退黨,在民進黨內外造成極大震撼。並議論紛紛,對其作出退黨這一重大決定的原因多所猜測。按林義雄自己「公開信」的說法,是不滿「政黨惡鬥」,族群分裂,階級對立,因而認為作為一個民進黨黨員已無任何意義,決定選擇作為一個超然的「民主國家」的主人,從此不再附屬於任何政黨。但泛藍則認為是林義雄對陳水扁及民進黨的發展方向失望,「哀莫大於心死」,象徵著民進黨黨魂的喪失。

各種猜測理由,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宜忽略以下的這麼一個現象:以往林義雄在民進黨內具有「一言九鼎」的地位和作用,連貴為「總統」的陳水扁也「買他怕」。但在這次民進黨主席補選中,他雖然連發幾封「公開信」,要求黨員同志們不要投票給須為「三合一」敗選負部分責任,且是由陳水扁「欽點」參選、不符民主原則的游錫(方方土),並不點名地呼籲黨員們將選票投給翁金珠。但選舉結果卻是,游錫(方方土)高票當選,翁金珠大敗。這顯示了林義雄已在黨內喪失「一言九鼎」的地位,趨向於邊緣化和泡沫化,黨員們都當他「冇到」。這使一向享受慣「聖人」稱號,在黨內「說一不二」的林義雄來說,情何以堪?而且,由於林義雄死抱「林宅血案」的政治資本,無法融入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新形勢、新思維,故他的思維定勢越來越與社會及黨內實際脫節,並與黨員尤其是新生代黨員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已可預期。他如繼續留在民進黨內,必將會成為自我清高、自我感覺良好的「孤家寡人」。因此,與其曲高和寡、丟人現眼,不如急流勇退,自扮超脫。並可以「黨外人士」身份,批評陳水扁、民進黨「喪失黨魂」的種種表現。

實際上,由於人們曾對林義雄遭受滅門暗殺的悲慘遭遇抱以極大的同情,也由於林義雄貌似清高、不捲入黨內任何派別爭鬥而使人們對他產生敬意,故「林聖人」的稱號也就不脛而走。他每說的一句話,都成了「聖言」。尤其是在民進黨尚未跳脫出「悲情」心態之時,他簡直就是頭上戴有光環的聖賢。因此,不要說廣大黨員都對他給足了面子,而且就是已貴為「總統」的陳水扁、也對他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在他的壓力之下,陳水扁甘愿做「背信棄義」的衰人,剛向連戰承諾續建「核四」,轉眼就下令停建,從而真正地掀起了一場「政黨惡鬥」。在他的壓力之下,陳水扁被迫變動「國會減半」方案,釀起了一場政治風暴。今日的朝野惡鬥,「政府」施政難為,其實就是陳水扁過於遷就、屈從林義雄。實際上,正是一場「核四」事件,使陳水扁就職後較高的民意滿意度及支持率猛烈下跌。

回首前塵,林義雄曾是多麼的「威風」。雖然他是一名「普通黨員」,卻可以在民進黨內呼風喚雨,連「總統」也得禮讓三分。然而,如今卻令他連續發表了幾封「公開信」,並在記者會過程中擺出一副「聖人」的樣子,責令媒體必須全文刊登他的「公開信」,否則拉倒,但黨內卻無人再聽他的話,多數黨員仍是悖逆他的「呼召」,將選票投給了他最為反對的游錫(方方土),而他所支持的翁金珠卻輸得很慘。他的「黨內聖人」威望已經破產,他無法接受這樣嚴酷的事實。既然黨員作出了「背叛聖人」的行為,他再留在黨內,也只能是自討沒趣,倒不如索性退黨。既可免致丟人現眼,也可在黨外繼續扮演「聖人」角色,自娛自樂。

林義雄說,他是因為不滿政黨惡鬥,才決定退出民進黨的。然而,林義雄本人卻正是挑起政黨惡鬥的罪魁禍首。早在民進黨創黨之前,他就打著「民主」的旗號,批准中國國民黨,挑起部份民眾對國民黨當局的仇視。他草擬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更是在台灣地區掀發腥風血雨,鬧出人命。在二零零零年「總統」選舉中,他作為民進黨主席,擔任了「扁呂配」選戰指揮中心的總指揮,攻訐國民黨「黑金」,更是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政黨惡鬥黑風。陳水扁上台後,一度意圖化解這種惡劣政治生態,並受肘於朝小野大現實,而朝向政黨和解的新中間路線發展。但林義雄卻以他的「反核苦行」動作,逼使陳水扁做了醜人,在當面向連戰承諾「續建核四」之後,轉眼就宣佈停建「核四」,從而引發了台灣在歷史上最激烈的政黨惡鬥。因此,林義雄昨日竟在「退黨聲明」中假惺惺說是反對「政黨惡鬥」,這不啻是恬不知恥,賊喊捉賊。

正因為如此,林義雄的退黨與許信良、施明德的退黨,在性質及影響上,有著截然的不同。許信良、施明德是因為對黨內政治路線尤其是大陸政策發生分岐而致。這倒是符合民進黨創黨時,是以政治大雜燴,包涵了一切反對國民黨統治的「黨外」人士,不論統派、獨派,都走在了一起,從而使民進黨成為一個派系紛陳,「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水火不容的多元政黨。當民進黨通過及執行「台獨黨綱」之後,黨內一些並非贊同「台獨」的骨幹,就陸續退黨,包括許信良等人。但林義雄的退黨,卻是從極「左」方面看待民進黨執政後受肘於朝小野大及中美兩國反制的現實,而不致貿然宣佈「台灣獨立」的事實。這林義雄大為失望。再加上他本人不忿自己已遭「邊緣化」,才決定退黨。可以說,許信良、施明德的退黨,是單純的理念不合問題,不涉任何個人利益因素。而林義雄則不單止是「理念不合」的問題,更多的卻是個人私心。惟其如此,才打破了「聖人」的「齋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