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友誼橋架空迴旋處想到永久性賽車大看台

土地工務運輸局前日正式公佈友誼大橋加建大型架空迴旋天橋方案。按照該方案,將在友誼大馬路進入友誼大橋的引橋、水塘北角和友誼大橋橋面上,修建一個大型架空迴旋處,以分流由外港和友誼大馬路駛向北區和詠仔,以及由友誼大橋駛向外港的車流。該工程落成後,將對疏導港澳碼頭至漁翁灣一帶交通立即收到以下兩個效果:一、由友誼大馬路前往關閘的車輛,不再需要經交通繁忙、交通燈頻密的勞動節大馬路和東北大馬路,可直接經由友誼大橋駁入友誼橋大馬路,避免塞車之苦;二、由港澳碼頭前往關閘及詠仔的車輛,可不再需經外港行車天橋及羅理基大馬路兜一個大彎,而是可以經新引橋直接駁入友誼大橋的南北兩個方向,分別直接駛往詠仔和關閘,也將可疏導羅理基馬路及松山隧道口或新口岸蓮花廣場行車天橋的交通,減輕駕駛人員的時間及精神負擔。

實際上,由於前澳葡政府對友誼大橋及友誼橋大馬路以至黑沙灣填海區的交通線路流向考量不周,致使該地區形成了幾個交通黑點:其一是由港澳碼頭駛向關閘的方向,必須經過勞動節大馬路及東北大馬路等交通繁忙,但街間距離卻又較近,因而交通燈設置頻密的地區,導致該處經常發生大塞車,尤其是在下班時間為甚。後來,雖然在黑沙灣中街增倏了一道雙逆向轉往友誼橋大馬路的便道,但仍需經過兩個交通燈組,只是避開了東北大馬路一段的雍塞,而未能減省勞動節大馬路一段的障堵。

其二是友誼大橋接駁友誼大馬路的匝道,只有友誼大馬路駁入友誼大橋的引橋,而無港澳碼頭接駁友誼大橋的引道。由漁翁灣方向轉入友誼大馬路的車輛,也無法駁入友誼大橋。這也給這兩個方向的車輛,帶來不少麻煩。

就此問題,不少本澳居民尤其是交通業者提了不少建議,希望能徹底消滅這兩個交通黑點及盲點。本欄年前也曾提出建議,在漁翁灣適當地點修建隧道或架設天橋,以方便友誼大馬路方向車輛直接接駁友誼橋大馬路,以避開勞動節大馬路和東北大馬路的塞車「黑點」。而從土地工務運輸局的友誼橋架空迴旋處設計方案看,考量更為周全,不但是將可解決由友誼馬路向關閘行駛車輛的交通問題,而且也順道解決了港澳碼頭車輛分別前往關閘及詠仔的交通的問題。

由此可見,土地工務運輸局的工程設計人員,只要能將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是能夠在集中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濾分析,從而總結出更為合理、科學的方案的。而政府趁現在財政庫房較為充裕之機,多搞一些含有改革現狀性質的修改、補充現有交通設施的工程,使到駕車市民更為便捷、安全,也是落實貫徹特首何厚鏵「以民為本」治澳理念的具體表現。

不過,友誼橋架空迴旋處方案,似仍並非是十全十美。因為它只能解決平時該區域的疏導交通問題,但到了每年十一月的四天大賽車期間,它就將變成「英雄無用武之地」,與作為賽車跑道的友誼大馬路一道,成為「禁區」對社會車輛封鎖。倘若能在港澳碼頭直接接駁友誼大橋的設計的基礎上,將現時港澳碼頭行車天橋直接接駁友誼大橋北引橋,就可使由市區到關閘方向的車輛,經羅理基大馬路、港澳碼頭天橋、友誼大橋引橋一線,直達關閘,從而減輕提督馬路方向的車流負擔。反之,如從關閘方向南下的車輛,如也能經友誼大橋北引橋直接駁入港澳碼頭行車天橋,亦可成為友誼大馬路或賽車跑道的替代道路。

當然,如果政府本月初宣佈「環島快速行車公路」規划中的海底隧道計划,從文化中心經過港澳碼頭的海底隧道是與友誼大橋北引橋相銜接的話,也可成為在大賽車舉行期間對作賽車跑路使用的友誼大馬路的又一條替代道路。

由友誼橋架空迴旋處計划,又使我們想到了該方案如何與現正進行的的大水塘遊憩區整治工程相配合的問題。因為在該方案的其中一條引橋所在方位,正好是與水塘角相沖,可能會佔用一段水塘堤坡,甚至是將使該段堤坡根本不可能改建為遊憩區。

另外,政府有關部門似是也適宜趁著實施友誼橋架空迴旋處規划及擴建大水塘遊憩區之便,再次考慮修建永久性的賽車大看台的問題。相信,在當今堤壩建設及土木建築技術已有長足進展的情況下,自來水公司所擔心的將會埋下「決堤」隱患的擔憂,應可消除。如能建造永久性的賽車大看台,不但是可避免每年搭建臨時大看台的麻煩,而且也可為澳門體育運動增添一項新的設施。比如,國際馬拉松比賽、國際鐵人大賽,及環南海國際單車大賽等,就可以大看台為起點和終點。實際上,過去舊賽車看台就承擔了此項職能。舊看台拆卸後改在蓮花廣場進行,因是平地,使主禮嘉賓和觀眾都難以產生居高觀賞的便利和感覺。只有修建永久性看台才可彌補這種失落。這也可算是提高澳門居民綜合生活素質的一項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