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展現「工業立市 以港興市」新藍圖

湛江市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昨日上午隆重開幕。正在參加湛江市十屆政協四次會議的澳門區委員莫一夫、林昶、陳小紅、黃德全、戴群飛,與全體委員一道,列席了會議,聽取了陳耀光代市長向大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陳耀光代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湛江市去年經濟增速持續加快,經濟總量不斷壯大,財政收入顯著增加,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六百五十七點八一億元,增長百分之十二點一,淨增一百零六億元,增速創近十年來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一百三十八點三億元,增長百分之四點四;第二產業增加值二百九十六點八五億元,增長百分之十五點三;第三產業增加值二百二十二點六六億元,增長百分之十三點二。海洋產業總產值四百一十二億元,增長百分之三十點八,居全省第三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達到一萬零六百元,增長百分之十一點九。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二十二點八比四十一點七比三十五點五調整為二十一比四十五點一比三十三點九。他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二十三點九七億元,增長百分之二十一點三;來源於湛江的財稅總收入一百二十點三二億元,增長百分之三十二點六。

陳耀光說,湛江市去年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成效顯著。湛江港發展實現大跨越,繼三十萬噸級油碼頭建成後,二十五萬噸級深水航道竣工通航,二十萬噸級鐵礦石碼頭正式投產,港口「三大工程」全部完成,進一步增強了南方大港和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地位。渝湛高速公路粵境段建成通車,海灣大橋、疏港公路建設進展順利,黎湛鐵路河唇至湛江段增建二線動工建設。

陳耀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介紹了湛江市「十一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二零零六年主要任務。他說,「十一五」時期,湛江面臨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湛江市擁有的港口、區位、資源、生態等優勢,與國內外重化產業和資本轉移,與國家實施能源發展戰略,與西部大開發、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深入推進,與全省東西兩翼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有機會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後發式跨越發展。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抓住機遇,就會贏得一次跨越;而錯過機遇,就會貽誤發展。全市上下必須牢固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珍惜機遇,搶佔先機,乘勢而上,奮發有為,努力把機遇轉化為發展的實際成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陳耀光宣佈,「十一五」時期湛江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以建成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成市和美麗的南方海濱城市為總目標,堅持實施」工業立市、以港興市」發展戰略。加快振興經濟步伐,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後發優勢,促進湛江科學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為趕上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更為堅實基礎。

「十一五」時期湛江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二零一零年全市生產總值一千二百億元,年均增長百分之十;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百分之三,工業增加值均增長百分之十二點六,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百分之十點三;三次產業比例優化為十三比五十一比三十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二點五;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百分之十,吸收外資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來源於湛江的財稅總收入超二百億元,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一;港口貨物吞吐量超一億噸,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百分之八,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百分之六;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百分之七以內;城鎮從業人員社會保險參保率百分之八十,農村人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百分之三點八以內;環境綜合指標八十分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十二平方米方爭創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林業生態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繼續保持「國家雙擁模範城」的稱號。

陳耀光說,二零零六年湛江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十左右,其中第一產業增長百分之三點五,第二產業增長百分之十二〔工業增長百分之十二點五〕,第三產業增長百分之十二點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百分之十一;外貿出口和實際吸收外資分別增長百分之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百分之十一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百分之三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百分之三點五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百分之六點八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百分之八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百分之左右。

二零零六年,湛江市將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平台,努力擴大與東盟、港澳台以及環北部彎、大西南等地區的交流和經貿合作,積極主動接受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注重選擇互補性強的國內外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提升與友好城市間的合作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好二零零六年湛江工業博覽會和湛江對蝦節。

〔湛江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