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發出的消息稱,為了跟進輸澳供水系統的進一步改善工程,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將於三月上旬率團前往廣東省、貴州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與省〔區〕政府領導人會晤並商討相關的跟進工作。隨團出訪的成員包括政府相關部門、自來水公司及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的代表等。該「新聞稿」還宣稱,特區政府高度關注內地供澳原水鹹度上升的問題,多年來分別走訪中央政府各相關部委,並與有關的省〔區〕政府保持緊密聯繫,致力探討可行的改善方案。
從運輸工務司為了尋求解決澳門供水問題而走訪廣東、貴州、廣西等省區,並曾走訪中央政府各相關部委的情況來看,澳門特區政府面對供澳原水鹹度大幅上升,已嚴重干擾澳門居民生活及工商各業正常運作,並有可能會對「提升居民綜合生活品質」舉措及「以民為本」治澳理念造成衝擊的嚴峻現實,確是有必要突破現有思維定勢及供水合作地域機制,放棄與珠海市的供水合作關係,改為與珠江水利委員會或廣東省水利廳合作並簽署供水協議的方式,向澳門供應優質原水。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珠海市與澳門地區的供水合作關係,為保証澳門居民的食水供應及澳門工商各業的正常運作,保障澳門的繁榮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澳門人口增加,工商業及旅遊業也有較大的發展,澳門用水量逐年上升,水源不足阻礙著澳門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解決此問題,澳門與珠海兩地達成協議,決定由珠海向澳門提供水源。此後,根據澳門用水量日益增加的情況,珠海市的供水源幾度升級更改,從竹仙洞水庫、前山石角咀水壩內河、大鏡山水庫、南屏河抽水站、白石涌抽水站,到磨刀門水道,珠海市有關部門可說是想盡了辦法。最近,為了因應西江水文發生較大變化,每年冬春季鹹潮上溯位線北侵嚴重,又投下巨資,開展「西水東調」工程,在磨刀門水道的廣昌興建抽水站。據有關方面表示,此工程落成後,當可解決鹹潮問題。
但以西江的水文發展趨向看,前景未必如此樂觀。由於近年西江遭受嚴重的「天災人禍」──「天災」,是指受尼爾尼諾現象影響,西江上游降雨量逐年縮小,而西江流量也逐年減少;「人禍」,水利工程的過量興建,河沙的過渡開挖,造成上游植被遭受破壞,自然環境惡化,河道下降,使到鹹潮無以制約地北侵上溯。再加上上游工業經濟發展,排污泄污嚴重,水質也大受影響。因此,現在的沿磨刀門水道上溯二十公里的廣昌抽水站工程,只能起治標作用,或許可以苟延殘喘幾年,根本不能治本。倘日後鹹潮益發嚴重,仍將會進襲到廣昌抽水站。使它也象當年曾發揮重大作用的掛定角抽水站那樣,變成一座「季節性被迫停產工程」。
因此,當初媒體報導珠海市將興建廣昌抽水站的消息時,就有人批評道,只是上溯二十公里,作用不大,為何對澳門供水的取水源,不能進一步北上,上到在理論上鹹潮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不能到達的地點?很明顯,這是受到目前的供水合作地域機制的制約。這是因為,與澳門簽約的,是珠海市自來水公司。而受區域行政權力局限,珠海市的自來水公司只能是在珠海市的行政區域內興建抽水站,而廣昌抽水站已是在珠海市行政區域內的磨刀門水道的最北點,已不可能再上溯。倘再上溯,就已到了新會市或中山市的「地頭」。按各自的行政權限及地方利益保護主義意識,珠海市的自來水公司是沒有能耐可以「越權」跨越地域,跑到別人的地盤去興建取水設施。
其實,即使是沿西江再往北溯,也未能完全消除鹹潮的影響。實際上,現在連中山、新會、江門,甚至是廣州等市,也在極度不同地受到鹹潮的影響。因此,在去、今兩年中央媒體關於「壓鹹補淡」應急調水的新聞報導中,才有「為澳門、珠海、中山、廣州等珠江三角洲城市補充淡水水源」的提法。在此情況下,倘要使澳門的供水水源完全擺脫鹹潮,其取水口就應進一步北上,超越亦受鹹潮影響的中山、廣州的流域所在,最好是在佛山市的地域範圍內,最南也不宜低於九江鎮。
當然,為了照顧珠海市的感情及幾十年的合作關係,夏秋季的正常供水,還是沿用現時的掛定角──廣昌抽水站供水系統。但在鹹潮來襲時,就應啟動應當規劃興建的更為北溯的水源。
這樣,原來的澳門與珠海的供水合約,就須進行突破性的修改。因為珠海市自來水公司無權管到位於佛山市行政區域內的水源。這就需要澳門與廣東省水利廳甚至是珠江水利委員會協商並簽署合約。實際上,在廣東省水利廳的十五項職能中,其第十四項就是「負責水利系統的科技、教育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外事工作;負責對香港供水業務管理和指導澳門地區供水工作」。而水利部珠江委員會的九項基本職能中,其第三項就含有「統一管理流域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內容。這兩項職能,完全適用於向澳門供水。
因此,為一勞永逸地解決澳門供水的品質問題,以致在飲水問題上保障澳門居民的生活素質,歐文龍司長此赴三省、區「尋水」之行,有必要考慮突破提升內地向澳門供水合作區域的位階,考慮增加廣東省水利廳作為合作方,使到澳門的水源取水點能夠遠離鹹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