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積極管理與謝系大將向扁輸誠的雙重產物

台灣「農委會」「大熊貓輸入專案審查小組」昨日召開會議,討論並審查台北市立動物園和六福村兩家申請者關於輸入熊貓的申請。經過三個小時的會議,十二名出席的委員「一致」認為,由於包括木柵動物園和六福村動物園兩家申請者的飼養設備和醫療照顧人才訓練計劃部還沒有完成,應該配合國際保育主流價值,強調在地保育,因此駁回兩家業者的申請。「審查小組」為了給自己悖逆民意的荒唐行徑「壯膽」,還搬出了關於瀕臨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公約〔即《華盛頓公約》〕,及台灣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規定,並聲稱「不是政治不要,而是技術上的不要」。這真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實際上,正如台北市長馬英九所言,這個決定他不感到意外,因為有很多弔象早已顯示當局不同意。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個決定是否有政治力的介入。馬英九所指的「早有弔象」,確實不少。而其中以下幾點,則最為明顯:

一、在「農委會」專案審查小組開會之前,《阿扁總統電子報》就刊出陳水扁的「心情筆記」,呼籲大陸領導人「將大熊貓留在原來的棲息地,因為被圈養甚至視當成禮物饋贈的大熊貓是不會快樂的」。這等於是向專案審查小組下達了「聖旨」,迫使其必須遵令執行。

二、「大熊貓審查會」尚未召開,「新聞局」、「外交部」卻早在今年二月就要求「農委會」林務局擬妥「大熊貓不是政治不要,而是技術上不要」的「說貼」,準備一旦公佈「審查」結果,就用來向島內和國際社會說明台灣當局拒絕中國大陸贈送熊貓來台的立場。這是典型的未審查先定調,其操作手法就象民進黨要搞「中國政策大辯論」,但辯論尚未開始,「行政院」就宣佈「積極管理」的具體實施措施的做法那樣,迫使原來保持中立的林務局官員,不得不按照「新聞局」、「外交部」定下的調子去「演出」。

三、在今年二月的「內閣」改組中,陳水扁、蘇貞昌撤掉了本來是主張技術審查、避開意識形態的「農委會」主委李金龍,而由高聲疾呼「熊貓入台不單止是動物的輸入而已,而是牽扯到複雜的政治問題」的原「內政部長」蘇嘉全取而代之,就可見陳水扁之輩要趕走主張「放水」的李金龍,而要換上「擋火牆」蘇嘉全來專門阻擋熊貓入台。

其實,關於蘇嘉全的「擋火牆」角色,在今年一月底「內閣」改組宣佈他的新職時,本攔就曾以《蘇嘉全將成熊貓入台台果輸陸的「擋火牆」》為題予以議評:從蘇嘉全甫就任「農委會」主委,就當即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大談熊貓問題,與其前任李金龍在談及熊貓問題時,小心翼翼地避開意識形態領域,而只是從專業技術的角度作切入點的做法,形成了鮮的對比的情況看,蘇嘉全的「明降」〔按:蘇嘉全是「謝系」大將,時任號稱「天下第一大部」的「內政部」的部長,而「農委會」則是「次級部會」〕,實際上是被賦予在執行拒絕熊貓入台任務時,與李金龍相比,態度更為強硬,將專業技術層次提升到意識形態領域的「暗升」性質。當然,也不排除是蘇嘉全遭到如同「流放邊陲」的「明降」際遇後,為了向強調「新內閣」必須忠實貫徹執行「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計劃的陳水扁「效忠」,迎合污蔑熊貓入台是「統戰手段」的陳水扁的心意,而刻意地將熊貓入台問題提升到意識形態的層次,以求「保位」。

實際上,在去年五月三日國台辦主任陳云林宣佈向台灣人民贈送一對象徵和平團結友愛的大熊貓之後,當陳水扁破口大罵這是「統戰伎倆」之時,身為主管審核熊貓入境申請業務的「農委會」主委李金龍,卻「不同調」,是力圖避開意識形態範疇,將熊貓能否入境縮窄到專業技術的層次。他明確表示,「農委會」專案審查小組秉持專業審核熊貓是否來台,「政府」尊重保育專業。他還特別表示,熊貓輸入台灣須有「華盛頓公約」允許「進出口」証明書或野生動植物允許「進出口」証明書,並由「農委會」申請審查依法行政,會特別考慮照護飼育專業能力,不會涉及意識形態。

或許陳水扁、蘇貞昌已覺察到李金龍在「熊貓入台」問題上的「不可靠」,再加上要以「明降」手法來考驗蘇嘉全的忠誠度,因此趁此次「謝下蘇上」調整「內閣」的機會,撤掉了李金龍,換上了蘇嘉全。而蘇嘉全果然是「不孚扁望」,一上台就推翻了其前任李金龍為熊貓赴台所定下的「專業技術」主調,鸚鵡學舌地拾起陳水扁的餘唾,在上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強調熊貓入台不單只是動物的輸入而已,而是牽扯到複雜的政治問題。中共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突然要給我方熊貓,用意令人懷疑……云云。

蘇嘉全此語既出,台灣媒體就大聲驚呼:從蘇嘉全的談話看來,熊貓想要來台,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陳水扁宣示兩岸政策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之後,原本應該與政治比較沒有關係的熊貓,在台方的考量和蘇嘉全的操作之下,正如馬英九市長所言,其結果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由蘇嘉全推翻其前任李金龍「明拒暗迎」熊貓入台的立場,我們也幾乎可預見到台灣「新內閣」對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最新立場。實際上,去年五月三日陳云林宣佈向台灣人民贈送的大禮,其中就包括擴大台灣水果銷陸品種及對其中十餘種台灣水果實行零關稅措施。兩個星期後的五月十六日,李金龍以「農委會」主委身份應「立法院」經濟及能源委員會之邀,赴會作《台灣農產品銷住中國大陸最新情況及因應措施》報告。在「報告」中,他對台灣農產品輸銷大陸是抱持較為正面的態度的。除了提出「正式諮商」這個可能是有點不夠切合實際的要求之外,他提出的幾項措施,包括:一、對島內農民及農民團體積極進行整合,成立台果銷陸的對口機構,負責商情蒐集、貿易洽談、下單採購,以及在大陸主要消費城市辦理宣傳促銷活動,以建立台果銷陸的出口秩序;二、推動建立農產貿易糾紛仲裁機制;三、落實中國大陸投資「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等,都是正面積極的作為。他在「報告」的「結論」部份還指出,「連胡會」及「宋胡會」後,中國大陸方面所釋出的加強農產品輸銷中國大陸之訊息,為目前台灣農產品諸多外銷市場之商機之一。未來台灣銷往中國大陸的農產品,以優質高價值的產品為主,以滿足中國大都會地區高消費水準民眾的需求。

李金龍對台灣水果輸銷大陸的態度,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接其任的蘇嘉全,已在熊貓入台問題上推翻了李金龍的立場態度,是否也將會在台灣水果輸銷大陸問題上,進行「翻案」,以迎合陳水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