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珠澳大橋遇到前所未預料難題說開去 從港珠澳大橋遇到前所未預料難題說開去

據香港媒體報導,特首何厚鏵在會見香港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及常務委員一行時表示,假如港珠澳大橋建造費高達五百億元屬實,大橋成本確實高,粵港澳三地要研究如何令效益更好。若以單層興建,每掛三號風球就要封橋停駛;但若興建雙層大橋,回本期可能很長,承建商未必肯承擔。三地政府的財政攤分也是一個難題,一切要從長計議。何厚鏵也對「一地三檢」的提議,表達不同意見,香港媒體解讀為澳門特區政府與珠海市政府「站在同一陣線」,主張「三地三檢」。

這就証實了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徐林和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日前所說的港珠澳大橋計劃「遇到了之前意料不到的難題」,確有其事。其中有關大橋融資及究竟是「一地三檢」及「三地三檢」的問題,又是「難題」中的關鍵。

現在看來,港珠澳大橋的「單丫」方案,是香港佔盡了「便宜」,要將粵西的出口貨物全部截攬到香港,阻截其流向深圳鹽田港。因此,它不是一個「三贏」的方案。對廣東而言,由於內地車輛不能隨意進入香港,故「單丫」方案無法起到溝通珠江兩岸的作用,更無法成為國家東部沿海戰略大動脈──國三高速公路的跨越珠江通道,在澳門而言,堵絕了澳門出口貨物經深圳鹽田港裝船出口之路,被迫接受運費較高的香港裝船付運。對澳門有利的,唯有港澳兩地的客運流動,及澳門賭場吸引國際賭客。

既然「單丫」方案是香港佔有較多的利益,在大橋建設工讀用及酬資方面,就應由香港方面多作一些「貢獻」,而不應是三方平均攤分。最合理的分方案,是三地政府分別負責己方與大橋連接的設施的工程費用,大橋本身的建設費用,則由投資商負責承擔。也就是說,澳門特區政府只是負責大橋兩端人工島至陸地的引橋部分,及澳門本身的引橋落地的輔助道路系統的建設費用。

當然,即使如此,這也是以「三地三檢」,亦即在大橋兩端興建珠海、澳門合用的「人工島」的方案為基點。如果是實施「一地三檢」,而按香港方面的設想,是由港方來承擔出入境及海關檢查的話,為承載出入境及海關設施而建的「人工島」,就將是在七橋東端亦即香港境內。而大橋兩端也就無須「人工島」之設,亦即大橋直接在珠海、澳門「上岸」,要區分珠海、澳門應當承擔的費用及投資商的投資費用,就將會「有排拗」。由佈可見,即使是在「一地三檢」的問題上,也是香港要「佔盡便宜」。這是因為,「人工島」在香港境內興建,土地利益就是香港的。大橋兩岸無須建「人工島」,珠海和澳門就將流失由此而帶來的土地利益。

其實,「一地三檢」之說是否可行,現在仍是不確定之數。這是因為,這將遇到中央政府的出入境管理政策的問題。

在這方面,可能澳門較為易辦,因為澳門過去在關閘一線本就是不存在「出入境檢查」制度,而即使後來是為了凸顯「法制管理」,實施了出入境檢查制度,看來重點還是在「入境」檢查方面。如有需要,「出境」檢查或可撤銷。實際上,美國現在就不對出境旅客實施通關檢查。但在內地方面,則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入、出境中任何一向的通關檢查手續。這是因為,由公安機關主管的出入境管理,是我國政府對中國公民和外國人出入我國國境及與之相關事務行使管理權的一種法律行為,是國家涉外管轄的一個組成部份,是代表國家行使主權的重要體現。這項工作旨在防止非法出入境活動,維護出入境管理秩序。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利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擴大國際交往,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因此,拱北邊防檢查部門根本不可能放棄其部份職責,只是對入境或出境旅客進行單向檢查。

同樣道理,中央有關主管行政機關,也將難以接納關於澳門居民持憑智能卡式身份証在拱北口岸以至全國各地口岸入出境通關的建議。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港澳居民的入出境証件、必須實施「以我為主、操之於我」的原則。這與香港、澳門即使是在回歸之後,內地居民移居港澳,或是到港澳旅遊、探親、商務,其出入境証件的簽發權仍是由內地公安機關所掌控,而不是按照國際慣例,撥歸港澳特區處理是一樣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堅持「以我為主,操之於我」原則,以便於掌握。

實際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及《中國公民因私事往來香港地區或日澳門地區的暫行管理辦法》規定,港澳居民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發給「回鄉証」或入出境通行証:一、被認為有可能進行搶劫、盜竊、販毒等犯罪活動的;二、編造情況提交假証明的;三、精神病患者。近年在實際執行中,又將某些人物〔如香港支聯會負責人、法輪功活躍分子等〕,列入不予發給「回鄉証」的名單。而上述「禁入」資料,是在澳門身份証明局發出的智能卡式身份証中反映不到的。如果實施只須持憑智能卡式身份証就可入出境內地,就很容易被上述「禁入」人員混進內地,不利於內地的公共安全以至國家安全。除非,是澳門特區政府授權身份証明局與內地公安機關合作,在為具有上述情形的人員頒發智能卡式身份証時,輸入「禁入」資料。但這又牽涉到敏感的政治問題,造成不良的政治效應及國際影響。

因此,所謂「一地三檢」及「一地兩檢」的提議,所牽涉的問題較為敏感,不一定會獲得中央的接納。即使日後有此發展方向,也需解決許多實際問題,並非在短期內就可實現。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