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政府公車數量多於的士數量… 在澳門,政府公車數量多於的士數量…

以下是幾組有趣的數字:

一、據二00二年十月三日《深圳特區報》的《澳門公車管理值得借鑑》一文報導,從當年十月起,澳門特區一千多輛政府公車都掛上了識別牌〔鵝蛋牌〕。也就是說,三年半前,澳門特區就已擁有一千多輛政府公車。而在三年半之後的今日,這個數字只有增加,而不可能減少。

二、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劉仕堯於二00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回覆區錦新議員的書面質詢時表示,當時澳門的士牌照為七百五十個。當年八月初,民政總署公開競投三十個的士牌照。也就是說,澳門特區目前擁有七百八十部的士。

三、今年三月二十九日,統計暨普查局發表「新聞稿」,稱至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澳的居住人口估計為四十八萬八千一百四十四人。

四、今年三月三十一日,統計暨普查局又發表「新聞稿」,宣佈去年全年入境旅客高達一千八百七十一萬一千一百八十七人次。而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及旅遊局長安棟樑則分別在不同場合預測今年的來澳旅客將突破二千萬人次。

這就產生如下的幾種強烈對比現象:

一、澳門的公車數量多於的士數量。這是極為畸形的現象。因為無論是在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地區〕,或是在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大陸,在旅遊城市,都是的士數量多於公車數量。

澳門卻「反其道而行之」。這要不是澳門特區的公車數量過濫,出現了「馬路上的腐敗」,要不就是澳門特區的的士數量嚴重不足。正如前述,《深圳特區報》是以《澳門公車管理值得借鑑》為題,正面贊揚澳門的公車現狀的,故我們也就相信,澳門特區並不存在「馬路上的腐敗」之現象。實際上,我們在感情上,也不相信或是並不情願看到澳門特區存有「公車數量泛濫」的腐敗現象。在此情況下,澳門之所以會出現公車數量多於的士數量的現象,就只有「的士數量不足」可作解釋了。

二、以澳門常住人口四十八萬人計,除以七百八十部的士,平均每六百一十五人可「攤分」到一部的士。這個數字顯然是偏低。比如,北京市常住人口〔包括郊縣〕為一千四百九十二萬人,在該市營運的的士則超過十萬部,平均每一百四十九人擁有一部的士;而□北市的常住人口為二百六十萬人,卻擁有一萬多部的士,平均每二百六十人卻可「攤分」到一部的士。因此,澳門居民的「人均的士擁有率」 ,顯然是屬於較低水平。

三、澳門每年有接近〔今年將達到甚至是超過〕二千萬人次的外來遊客,平均每二萬五千六百四十一人次外來遊客/年,才「攤分」到一部的士。二零零四年,北京市全年接待海外遊客三百一十五萬點五人次和國內旅遊者一億二千萬人次,國內外遊客共平均每一千二百三十一名遊客可「攤分」到一部的士。相比之下,澳門地區的平均每部的士乘載遊客的「負擔」,是北京市的二十點八倍。

四、再以澳門地區平均每年二千萬名遊客為計算基準,平均每天來澳的遊客為五萬四千七百九十四人,但只有七百八十部的士為他們服務,等於是每天平均有七十名旅客,來「分享」一部的士所提供的服務。

上述的幾個數字,將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啟迪?對於平均每六百一十五名本澳居民可「攤分」一部的士的數據,我們可將之忽略。這是因為,的士並非是本地居民的常用交通工具。除非是在天氣惡劣期間,一般居民比較少使用的士代步。但是,外來遊客與的士數量的比例數據,則不應忽略。這是因為,澳門景點分散,但外來遊客大多不了解公共汽車的線路。除了部份「背囊客」之外,相信多數遊客是以的士來作為他們遊覽各景點間的交通工具。何況,自開放內地居民以「個人遊」方式來港澳旅遊之後,有相當部分內地遊客是以「個人遊」方式來澳旅遊。這些「個人遊」遊客,既然是「個人遊」,顧名思義在澳門境內各景點之間遊覽,就不可能會象是旅遊團遊客那樣,以旅遊巴士為交通工具,因而對的士服務的需求也就大為增高。然而,平均每日每七十名遊客才「攤分」到一部的士,就顯得對於外地遊客而言,的士數量嚴重不足。

於是,我們就可看到或聽到如下的種種情況:一、在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等著名景點,經常有大群遊客在等候的士,但往往等候了許久時間,也未見有空載的士駛過。二、在港澳碼頭,往往是等候的士人龍排得老長,而前往接客的的士數量則不足,致使旅客等候的士的時間頗長。三、即使是在有的士排隊候客的地點,也常發生拒載並非前往夜總會消費的旅客之情形。原因很簡單,乘載遊客到夜總會消費,有數十元「介紹費」收入,這比乘載普通乘客要「和味」得多。四、遊客普遍反映,他們致電「電召的士」公司,「命中率」甚低,故他們懷疑,要不是「電召的士」數量不足,要不就是「電召的士」只顧著沿路接客,而不屑要放空車前往指定地點接載「電召客」。五、最近「白牌的士」有增多趨勢,這折射了「正牌的士」供不應求,才使得「白牌的士」擁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