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藉著第六屆世界中山同鄉懇親大會在澳門舉行,及深圳市政府代表團首次訪問澳門的機會,與目前成為粵港澳熱點話題的「港珠澳大橋」和「深中大橋」項目直接相關的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湯炳權,及深圳市長許宗衡,都來到了澳門,並就此發表了相關談話。其中湯炳權表示,「港珠澳大橋」「好事多磨」,但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早晚都可以建成」。而許宗衡則聲稱,「深中大橋」項目目前尚在研究階段,仍未進入深圳市政府的決策層面,也未接到廣東省政府的指示。
無論是有意「唱雙簧」也好,還是「巧合」也好,湯炳權與許宗衡的談話內容,似是還有「弦外之音」:倘若「港珠澳大橋」仍按「單丫」方案興建,必仍將會是「好事多磨」甚至是「多災多難」,一直拖延下去,而且廣東方面還將以興建「深中大橋」,來補代「港珠澳大橋」「雙丫」方案被砍掉了的其中一「丫」的功能。倘是香港特區政府實事求是,同意「港珠澳大橋」恢復「雙丫」方案,就將不但是「港珠澳大橋」不再「好事多磨」,所遇到的各種「料想不到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因而可盡快動工,而且就連那個「深中大橋」項目,也因「雙丫」方案已具備了其溝通珠江兩岸客流及物流的功能,而無須興建。
因此可以說,其實「深中大橋」計劃,是被「港珠澳大橋」「單丫」方案「逼」出來的產物。而「深中大橋」話題的被炒熱,也不無向堅持「港珠澳大橋」「單丫」方案的香港特區政府「施壓」之意。──「深中大橋」已經成了促使修改「港珠澳大橋」計劃,使其恢復「雙丫」方案的「籌碼」。
實際上,隨著相關話題的深入討論,「港珠澳大橋」「單丫」方案的缺陷,已經日益明顯。這就如在「港珠澳大橋」尚未確定採用何種方案,而「單丫」與「雙丫」方案正針鋒相對之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梁桂全所說的那樣,「絕對是短視行為」。因為它不但對貫通廣東省東西兩面都沒有幫助,不符經濟效益,而且只有香港車輛可以自由通行三地,對其他兩地並不公平。何況,「單丫」方案帶有「排斥深圳」的意涵,也不符道德原則。
其實,如果將「港珠澳大橋」放到國家大戰略的層面考量,就更知「單丫」方案確是無知短視的產物。這是因為,「雙丫」方案除了可以成為國家東部戰略高速公路──「同〔江〕三〔亞〕高速公路」跨越珠江的通道之外,還可成為連接東南亞十個的道路網絡,符合國家「十加一」的國策。使到大橋不但能成為貫通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物流網絡,而且更能抵抗美國在東亞地區對中國的壓制。而「單丫」方案卻成了「拙頭路」,故不但是深圳方面為了避免被「港珠澳大橋」「截糊」,而必須興建「深中大橋」,而且中央政府出於貫通東部沿海戰略高速公路,及中國與東盟國家戰略公路著想,也必然會批准「深中大橋」計劃。只不過是中央和廣東省、深圳市為顧及香港、澳門的感受,而「謀定而後動」,待「港珠澳大橋」動工後,才正式為「深中大橋」立項。但倘若香港方面能實事求是地退讓一步,同意「港珠澳大橋」採取「雙丫」方案,亦即同時兼顧香港、深圳、廣東省的利益以至國家戰略利益,「深中大橋」也就失去了其興建的正當性及緊迫性。
因此,我們就可以這樣來理解湯炳權和許宗衡在澳門的「放話」:是否興建「深中大橋」的關鍵所在,是取決於「港珠澳大橋」最後究竟是採用「雙丫」或「單丫」方案。如果仍然堅持「單丫」方案,就將不但是「港珠澳大橋」繼續「好事多磨」,而且「深中大橋」的興建也就是「早晚的事」。倘若香港方面妥協,同意修改計劃,改採「雙丫」方案,就將不但是「港珠澳大橋」目前所遇到的諸多困難,都將在廣東省方面也釋放更多的善意之下,獲得妥善解決,而且「深中大橋」不一定會興建。即使是有部份利益相關者提出此建議,中央和廣東省當局為了顧及香港的感受及信守政治承諾,也會將此建議束之高閣。
這正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當然,如果「港珠澳大橋」能夠重新協商,澳門特首何厚鏵日前關於大橋應增加一層,以作輕鐵通道及刮颱風時的汽車通道的建議,也應被考慮採納。不過,屆時廣東方面可能又將會趁機提出大橋西端在橫琴登陸的老問題。屆時,又將會再「混戰一場」,「議而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