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定位為「國共對話平台」的首次「國共經貿論壇」,已被悄悄地調改為「兩岸經貿論壇」。這由「國共」調改為「兩岸」的變化,至少是反映了以下兩種事實:一、北京已下定決心,不再將不但是不承認「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相反還大搞「公投制憲」、「台灣正名」及「終統」的陳水扁及民進黨視為接觸、談判的對手,而是把兩岸交往的主要對象,鎖定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的最大在野政黨──中國國民黨,因而將「國共論壇」的性質,提升至「兩岸論壇」的位階。二、北京認為,盡管中國國民黨目前是台灣地區的在野政黨,但目前民進黨弊案連連、貪腐嚴重,以意識形態治島及不懂經濟,導致台灣地區經濟低迷,治安惡劣,群眾生活品質嚴重受損,因而惹來極大民怨;而與之相反,經過浴火重生的國民黨,正重新獲得中間選民的信任和支持,馬英九主席有可能會率領台灣民眾重掌台灣地區領導權。反正此後國共兩黨之間的任何交往、對話,都將會晉升為兩岸當局之間的接觸、談判,故而也就提前將「國共論壇」定位為「兩岸論壇」。
將「國共論壇」定位為「兩岸論壇」,實不為過。實際上,昨日「論壇」上討論的議題,如農業合作、金融合作、能源合作、包機問題、「三通」、大陸遊客赴台觀光、教育、醫療、產業規格標準化、維護台商權益等,都是兩岸經貿關係的最重要內容,也是兩岸當局應當負有的責任。當然,也與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既然本應負責的民進黨當局卻是卸責甚至是阻撓這些議題的實施,國民黨義不容辭地將之承擔起來,這實際上就等於是國民黨已把本應由台灣地區執政當局承擔的責任肩挑在身。因此,即使國民黨目前不是執政黨,也不具有公權力,但國共兩黨之間共同承擔推動兩岸經貿發展的任務,實際上已等於是具有兩岸經貿關係實質推動者的性質。
正因為如此,陳水扁和民進黨當局才如此跳腳,口口聲聲說是國民黨並無公權力,其與中共達成的任何共識和協議,必須經「政府」批准。陳水扁還指責北京拒絕進行兩岸官方接觸、談判,而專找在野政黨作為交往、對話的對象。
然而,這正是中共與國民黨聯手舉辦「國共論壇」的用意之一。北京只能與承認「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的政治利益集團交往。只要民進黨當局能夠回到「一中」立場及承認「九二共識」,北京同樣也將會樂意於與其接觸、談判,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向前健康發展。而在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以國家主席身份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前夕,舉辦這個「國共論壇」,就含有向迴避「一中」卻一味催促進行兩岸談判的美國人釋疑及宣示立場的意涵:恢復兩岸談判必須以堅持為前「一個中國」為前提及以承認「九二共識」為基礎。而「一個中國」,是明明白白地寫在三個「中美聯合公報」上的,自中美建交之後的歷任美國總統,包括布殊在內,都公開宣示了「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因此,北京的恢復兩岸談判的條件,也符合美國政府的利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兩岸經貿論壇」是在陳水扁先是拋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後是大搞「終統」,及「行政院」拋出「積極管理」配套措施之後進行的。「論壇」所揭櫫的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項目內容,大有與「積極管理」「對著幹」的意味。因此,「論壇」是國共兩黨攜手反制「積極管理」的一項重大舉措,如能吸引到重量級的台商代表出席,就將預示著「積極管理」必定面臨破產的下場。
對此,台灣當局並非沒有察覺到。為此,「陸委會」想盡了辦法,來阻嚇、滯留台商。比如,製造謠言,胡說什麼北京「強迫」台商參加「經貿論壇」;又如,透過各種管道向台商「喻以大義」,希望他們慎重考慮出席「論壇」的可能後果。再如,以通知將會視察某些商會團體的手段,滯留本已報名出席「論壇」的這些團體的負責人。
然而,「千山擋不住,畢竟東流去」。盡管台商們都感受到程度不同的壓力,但卻都仍然踴躍出席,並公開表示出席「論壇」有壓力,但值得。於是,代表著台灣地區企業精英的鴻海、潤泰、長榮、中信、華新麗華、裕隆等集團,其負責人都躬逢其盛,其中有些還是「綠色商人」。這樣,就形成了台灣地區多年不見的「巨商大拜拜」。這等於是針對「積極管理」的集體「無聲抗議」。因此,台灣媒體驚呼道:大老闆排排坐,骨牌效應已出現!
實際上,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的大企業家,雖然只有五十人,但這些企業每年的總產值,卻高達新台幣五兆元以上,佔台灣地區「GNP」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說,等於是「半個台灣」前往北京出席「兩岸經貿論壇」,其對「積極管理」的挑戰和衝擊的力度,也就可想而知。
民進黨當局慌了、亂了!於是,就出現了自打咀吧、自相矛盾的怪事。昨日還聲稱北京「強迫」台商參加的「陸委會」主委吳釗燮,隔日卻是無奈地表示,企業家有參加的自由,台灣當局「無法限制企業家與會」、「政府對此會關心但不會憂慮」。剛才祭出「積極管理」配套措施的「行政院」,卻又搶在「兩岸經貿論壇」舉辦之前,端出「積極開放」的「大菜」,以圖搶奪兩岸議題的主導權。
單就這一點而言,就顯示了「兩岸經貿論壇」的威力和貢獻之一,是促使「積極管理」的逆行破了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