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在舉行建院一周年慶典後,隨即進行為期兩天的第一屆《北京「台研論壇」》,來自內地、台灣、香港、澳門及北聯大台研究本身的八十多名專家學者,出席了「台研論壇」。由於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回顧與前瞻》,故許多學者專家的論文,都對台灣未來的政治發展,尤其是二零零八年「總統」選舉各政黨的前景,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預測。不少論者都認為,二零零八年中國國民黨有重新執政的可能,但鑑於台灣地區複雜多變的政治生態,尤其是民進黨當局擅於耍弄蔭險權謀手段的特性,卻又不可盲目樂觀,必須提高警覺。
台灣世新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鋒在其題為《論台獨運動的興起和沒落》的論文中指出,民進黨和陳水扁的民調支持度,雙雙跌落至百分之十八。陳水扁過去最高的聲望是百分之七十,這是他在剛當選時的民意支持度。六年間跌落得那麼慘,可見台灣人民已經覺醒,覺得不能支持這批「台獨」分子再胡鬧下去了。十八趴的民調,是民進黨自己做的。如果在一般採行美國式的民主國家,這種民調早就會迫使總統下台。而民進黨還在負嵎頑抗,看看在二零零八年之前的這兩年,能不能扭轉乾坤。考驗馬上會來到。因為今年底即將舉行台北市與高雄市的市長改選。現在台北市長由馬英九擔任,以他目前所擁有的超級人氣與聲望而論,如果由他出來全力輔選國民黨的市長候選人,應該可能獲勝。因此,民進黨大概只能在高雄市相爭。不過,由於「高捷弊案」等大貪污案鬧得不可開交,「台獨」獲勝的希望也很渺茫。如果台北、高雄兩市都同時選輸,那就必然會影響到明年底的「立委」選舉。由於「立委」選舉改制,首先是名額減少一半,再加上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每個選區只取得票最多的候選人,而國民黨人才比較多,馬英九的輔選威力又很大,故明年底再度控制「立法院」應該沒有問題。假如民進黨在今年和明年的選戰都戰敗,將出現「兵敗如山倒」的嚴重危機。到二零零八年,恐怕推不出甚麼夠份量的人來與馬英九競選「總統」了。當然,令人關切的,是馬英九的個人安全問題。「台獨」會不會作孤注一擲?值得各方關切。
由於陳水扁已經宣佈,在他卸任之前,通過「公投新憲」推出一部「合身、合用」的「新憲」,故台灣「修憲」的前景,也成為此次「論壇」的熱門話題。北聯大台研院徐博東、李振廣、朱松岭等人題為《台灣當局推動「憲政」的可能走向》的論文指出,從陳水扁推動「公投新憲」的時間點看,民進黨又要故伎重演,把「憲政」作為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北、高市長選舉,二零零七年「立委」選舉和二零零八年三月「大選 」的主打議題,企圖再次通過打「憲改牌」陷國民黨於被動捱打的境地,順勢為選舉造勢撈分。顯然,執政無能、誠信破產的陳水扁,已經把「憲改」當作他打選戰、贏選票、維護民進黨執政地位的救命稻草。而陳水扁可能採取的「憲改」動作按其嚴重性,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在「制憲」方面,可能會慫恿台聯黨等「急獨」勢力提出「台獨新憲法」進行闖關;也可能會由民進黨提出不涉及「國號」、「領土」等主權議題的「新憲法」版本,但卻把「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的主權屬於台澎金馬全體國民」等論斷寫入「新憲法」版本進行闖關。在「修憲」方面,可能會制定明確的「台獨」條款,如界定「中華民國現有的領土範圍為台、澎、金、馬及其附屬島嶼與水域」等;或是條款內容雖不涉及「國號」、「領土」等議題的「新憲法」,但暗示含有「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的主權屬於全體台灣人民」等論斷;又或是刪除現有「憲法」中所有有關「一個中國」、「國家統一」的界定。而其他可能採取的挑釁措施,則包括可能繞過「立法院」,將其中任何一種「新憲」版本直接交付公投,或可能將一些單獨的「台獨」條款、議題直接交付公投,又或是宣佈現行「憲法」中有關「一個中國」、「國家統一」的界定「終止適用」。
關於「修憲」的具體技術操作及預後效應,台灣媒體資深評論人、作家黃智賢在其題為《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困局》論文中作了多種看似「天馬行空」但卻又「有所本」的分析。他指出,陳水扁在二00八年不下台,這是有可能的。即使不談他屆時製造事端,然後順勢宣佈戒嚴停止選舉的可能性,光是利用「修憲」的手段,陳水扁就有可能不必下台,或是雖然「總統」任期屆滿下台,但卻以其他身份重新上台繼續執政。比如,將台灣政制修改為「內閣制」後,陳水扁在卸任「總統」後,透過參選「立委」而成為「行政院長」。宋楚瑜和王金平也會有掌權的機會;蘇貞昌、謝長廷仍然可以在「修憲」後藉著權力分配,掌握某種權力。而唯一受害的政治人物,將是馬英九。雖然到今天泛藍在國會裡仍然驚險過半,但只要王金平和宋楚瑜跟陳水扁合作,那麼有可能裂解後的泛藍,在「國會」裡終於無法過半;於是在「修憲」後的「國會」,「行政院長」將可能由泛綠,甚至是陳水扁本人拿下。所以,陳水扁在二00八年之後繼續執政,是絕對有可能的。
從參加「台研論壇」的專家學者這些論文的前瞻性預測看,北聯大台研院除了本身扮演著國台辦重點諮詢單位的角色之外,也利用召開「台研論壇」及聘請客座教授的途徑,發動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集思廣益,為國台辦作決策時提供諮詢參考材料。
(北京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