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登記應實事求是遵守按勞取酬原則 求職登記應實事求是遵守按勞取酬原則

  按照「矛盾轉化」的論點,「五一」大遊行或許是「壞事變好事」。--當然,也需要有催化劑在作用。實際上,正因為是表現過激並發生肢體衝突的「五一」大遊行,終使勞、資、官三方都受到震撼教育,而不再象以往對那些「和平遊行」視而不見那樣不聞不問,而是終於有所觸動,能夠使勞資雙方決定坐下來面對面對話溝通,也使到政府勞動行政主管部門不再迴避矛盾,而是主動站出來協調雙方矛盾,尋求解決矛盾的適當辦法。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近年少見的生動活躍一幕:前天,勞工事務局為一百零六名失業三行工人進行集體求職登記,並承諾會將資料轉交給僱主團體,及安排勞資官三方直接溝通。而昨天,勞工事務局則與建築置業商會、建造業商會和建築機械工程商會舉行會議並達成共識:勞工事務局將於明日為已登記的失業三行工人進行職業配對工作,條件合適的工人會被即時聘用,倘過了一段時間僱主認為被聘用者的技術未達其要求,勞工事務局會先為工人進行一次技術操控測試,在確定了確是存有不足之處之後,將會為工人重新配對工作。

  其實,這種勞資雙方對話溝通及官方作中介主持求職配對的工作,早就應該進行了。但由於欠缺「擊一猛掌」的驅動力,失業工人的幾次「和平遊行」未能喚起官方和資方的重視和注意,而致使矛盾積重深厚,而終於爆發了發生嚴重肢體衝突的「五一」大遊行,與特首何厚鏵所倡導及大多數居民們所盼望的「和諧社會」形成較大的氛圍落差,也使海內外媒體所形容的「溫馨和平小城」形象受損,這才使到當事各方尤其是政府當局不得不正視矛盾的存在及終於「動」了起來,以較為進取的姿態,設法解決「有人冇工做」與「有工冇人做」這對表面看來頗為謊謬、但實質上卻又是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的矛盾。

  因此,我們熱切期盼,前日進行求職登記的一百零六名失業三行工人,在經過職業配對之後,能夠盡快地得到建造業僱主的聘用。一方面,是妥善地解決這一百零六名「有人冇工做」的失業工人的就業問題,讓他們生計無懮,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另一方面,則讓正為「有工冇人做」而發愁的建造業僱主,能補充到適當的工源,以保障其所承建的工程得以按時按量按質完成,從而減少對外勞的依賴。再進一步說,在此一百零六名失業三行工人的求職問題都得到解決之後,日後再有工運團體如要發起及組織甚麼「反失業」大遊行,也就將失去正當性。

  然而,相對於前日組織和帶領這一百零六名失業三行工人前往勞工局求職登記的澳門民生協進會的負責人表白,他們這次只是純粹作失業登記,並不是「攪事」而言,仍是存在著幾個疑問:一、前往勞工局進行求職登記的失業三行工人,只有一百零六人,這與五月一日參加遊行的數千人(主辦方聲稱有五千人,警方則說是二千餘人)相比,有五十倍至二十倍的差距。那麼,除了前日進行求職登記的一百餘人之外,其他的絕大多數的參加遊行者,是否都是「失業工人」?在扣除了確是建造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失業工人之後,並非是失業工人的參加遊行者,是否帶有 「攪事」的成份?

  二、眾所周知,這一百零六名參與求職登記的失業三行工人,其失業的原因,除了確是有不良僱主以外勞甚至是黑工來驅退本地工人的違法或不道德行為所致之外,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技術水平及服從性、合作精神難以適應現正進行的各項大型建築工程的需要。但前日前往勞工局進行求職登記者中,有人提出了二萬一千元月薪的要求。此數據在社會引發議論紛紛:他們的月薪要求是否與其技術水平相對稱?他們的月薪要求是否與目前澳門受薪階層尤其是本地建築工人的薪金水準相對應?倘若本澳所有的受薪人員都提出月薪二萬一千元的訴求,豈非許多中小企業都因不堪負擔而非得倒閉不可?在此意義上說,提出比本地受薪階層平均薪金水準高出許多的二萬一千元月薪的訴求,是否本身就是「攪事」?

  三、承接上題,提出二萬一千元月薪訴求的失業三行工人,倘非屬懷有特殊技能的話,僱主若以「按勞付酬」的原則衡量,相信是難以作出聘用決定的。果此,提出此訴求的失業三行工人是否就大有「理由」地抗議「寧請外勞也不用本地工人」?這樣做,是否帶有「攪事」成份?

  因此,在即將開展的職業配對工作中,僱主固然是必須以真誠的態度,來盡量吸納本地工人。在同等的技術水平及勞動效率之下,應優先聘用本地工人,只能把外勞當作本地工人的補充。但與此同時,本地失業工人也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提出合理的薪金訴求。既不能將自己的薪金標準與較高值的博彩業員工相比照,更不能與技術水平較高、服從性較強、合作精神較好的香港建築技術工人相攀比。在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中,我們固然是反對貧富懸殊及基尼系數過高,但也不能奢求絕對平均主義。否則,自己所付出的「勞」達不到相應的標準,卻又提出較高的「酬」的要求,要說自己不是在「攪事」,又有甚麼人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