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地領域的構建澳門和諧社會應有作為 在批地領域的構建澳門和諧社會應有作為

  日前立法會召開口頭質詢大會,邀請政府官員到會聆聽質詢並予以回答。當日議員們所質詢的議題,以政府處理批地包括原批工業用地改為商住用地、所徵收溢價金等問題為主。不但是「反對派」議員提出了此內容的口頭質詢,而且連主流社團議員也提出同一問題。由此可見,除主動積極問政、爭取見報率等意圖驅使之外,政府的土地政策確是社會上高度關注的熱門話題。

  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在自由經濟社會中當然是重要議題,也是牽動各方利益所在。早在澳門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甚至是緩慢之時,此地商家就有「有地就有財」之說。而在當今急速發展的經濟轉型時期,一方面是開放博彩業所引致的幾宗大型建設所佔用土地面積甚廣,另一方面又因澳門受歷史和現實條件所限,土地資源日趨緊匱,因而土地問題就更形突出,形成了有大財團獲批大量土地,因用不完而致荒廢,現在趁勢提出更改用途,與有中小型建築發展商認為自己申請批地十分困難,難以生存之間的矛盾特徵,使之與「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一起,形成當前澳門社會兩對頗為尖銳的矛盾。如果未能及時妥善解決,恐怕將會成為影響澳門社會穩定和諧,甚而觸發社會動亂的危險因素。

  實際上,所謂「有人冇工做」的問題,就已成為幾乎演變成街頭騷動的「五一」大遊行的引爆器。然而,從善後處理時,前往勞資官三方面對面聯合招工及見工工作中,只有寥寥一、二百人前往進行見工登記的情況看,尤其是與「五一」大遊行的參與者據稱有「五千人」的情況相比,「有人冇工做」的命題並不是那麼確實,似是帶有「水分」。實際上,當日參加遊行的人,除了確實有部份是因技能、年齡、合作度等因素而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的之外,其實大部份並非是「失業工人」,而是出於其他種種合理或不合理的訴求,包括「內地成人子女來澳團聚」、「制訂最低工資最高工時」、「降低領取退休津貼年齡」……等。如果政府部門能將工作做在前頭,及早公佈有關建築工人薪酬水平、就業率等數據,並做好求職者與需工商家的職業配對工作,相信這個標榜以「失業工人」為主力的遊行,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而其發動和組織遊行的正當性,也將會受到市民的質疑。

  同樣,作為當今社會上另一對尖銳矛盾的土地問題,政府也是未有將抒緩矛盾的工作做在前頭,更沒有樹立起應對危機的意識。這樣,就在「人為加工」之下,矛盾日趨尖銳。尤其是透過各種媒介傳播的「官商勾結」輿論,進而挑戰和衝擊特區政府的管治權威。由於這個議題的攻擊力度和見報率都很高,就不但是「反對派」人士樂此不疲地加以利用,日日發「炮」,就連主流社團也加入了戰團。從正面看,這是「澳人」積極參與民主「治澳」、監督政府的應有作為。但若再深層思考,也不排除帶有某種政治意圖。

  與聲稱有五千「失業工人」參加「五一」大遊行,但卻只有一、二百人參加面對面求職配對形成強烈反差相比照,其實在批地問題上的一些批評言論,也並非全部都符合客觀事實,亦即帶有很大程度的「水分」,甚至不排除有的本身就是偽議題。當日立法會口頭質詢會上歐文龍司長的答覆,就說明了此問題。其中,有的是將不同概念混淆等同起來,以股票市場上的虛熱票面值當作是實質土地價;有的是以訛傳訛,見到風就是雨;有的則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就以黑沙灣新填海地段的問題來說,質詢者抽離了土地承批人獲批給後投下巨額資金進行填海工程的成本,及土地批給時本地廠商紛紛遷往內地,但受「產地來源」限制,本地紡織品配額又未能充分利用,而美國海關又經常來澳「查廠」,因而該項批給帶有明顯的「鼓勵根留澳門」的背景,及現今配額取消,及城市發展尤其是港珠澳大橋在此附近落腳導致該地區土地用途必須更改等因素,還有股票資金市場「吹膨風」等現實。遺憾的是,政府當局未能及早將相關事實及數據公佈,而使到類似「利益輸送」的言論擁有市場。

  當然,相關的批評,並非全無道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值得行政當局警覺並吸納。比如,必須在批地問題上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必須根據市場變化,修訂溢價金計算方式及標準,使之符合市場走勢;必須對土地承批人訂出發展利用期限,倘逾期即應收回;必須在保證大型建設及龍頭產業用地的前提下,公平批地,讓無權無勢的建築業「中小企業」也有機會批給土地,逐步消除批地問題上的「貧富懸殊」現象……等。這樣,才是構建澳門和諧社會的應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