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遊行是「壞事變好事」,它觸動並促使了資、官兩方終於正視並重視勞動力市場配置問題,改變了過去忽略本澳勞動力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尋找到適合、適當、適應的職位、工種,及協助他們透過培訓技術升級或轉業的問題,使到部份確實是處於失業狀態的工人,得以成功應聘。與此同時,也揭露了部份「失業工人」其實並非是「有人冇工做」,原來是因自己的技術、工作配合度不高,但又要求(工資、工作地點等)過高,而無法「配對」,甚至是有已作求職登記的「失業工人」在獲聘後卻又未到聘請企業報到的不正常情況。不但是澄清了「五一」遊行中的其中一個訴求:「失業嚴重」,而且也戳穿了所謂「假招工」的指控;相反,證明了某些人其實正在耍「偽議題」和「假求職」的花招。
在一系列的勞、資、官三方座談、討論,及勞、資、官三方的面對面招工活動中,創造了一種叫做「薦人館」的機制。那就是吸取目前某些建築工人人緣關係不廣、求職渠道狹窄,以至發生「有人冇工做」和「有工冇人做」的錯置矛盾的教訓,決定成立「薦人館」的機制,一方面呼籲全體求職者前往登記資料,另一方面要求所有需工企業前往登記招工,由「薦人館」經過供求雙方資料配對後,甄選出配對適當者,並通知雙方當面面試、見工,或是雙方自行安排面試見工。這個方法,相信是較為有利於妥善解決「有人冇工做」與「有工冇人做」的矛盾,使到求職門路狹窄的失業人士可以拓寬求職門路,也可以使大嘆「請不到人」的中小企業或接單大、急的大型企業(尤其是建築行業)也可找到適合工源,以減少對外勞的依賴及可以立下決心不再甘冒被查獲觸犯法律而去聘請「黑工」的風險。
然而,這種「薦人館」機制,現時是有程度不同的存在的。比如,勞工事務局就設有就業廳,其下更是設有就業拓展處,我們還經常可見該就業拓展處在報章上刊登招人廣告。盡管該等「廣告」有可能如「失業工人」所言,是招人企業聘請外勞的「煙幕」,但其實更多的是中小企業在不帶任何其他意圖、條件之下,真心實意地希望能透過此渠道招聘到急需人手的。又如,工聯總會也開設了一個職業介紹部門,敝報就在此招聘到一名各方面條件都頗為理想的應屆畢業生擔任記者(可惜後來被其他單位「撬走」)。但為何這樣的「薦人館」的效績不彰?看來,是受到體制的限制。--作為勞工局的就業拓展處,因其是政府部門,受政府體制所限,不可能以「勞動力市場」的方式來經營「薦人館」,而且也是人手不足,因而難以做到主動。而作為工聯總會的職業介紹中心,由於受其政治色彩所累,某些並不認同其政治理念的失業者,不一定願到該中心去作求職登記,以免被視為其「同路人」。何況,作為非牟利機構,也欠缺了一些「多勞多得」的積極性。
就此,如果新成立的「薦人館」,仍是由傳統愛國社團去主持,仍是由勞工局去主導,恐怕其效績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這是因為,可能會有持不同政見者暗中在放言,非傳統愛國社團會員前往作求職登記,等於是為傳統愛國社團「助勢」、「加分」,甚至是讓其壟斷就業渠道、市場,自我貶低新興工運團體的存在意義。請看,就連是由新興工運團體直接參與的面對面求職配對活動,都可以被這些新興工運團體中的一些人自我貶責為「假招工」了,那麼,將新興工運團體排除在外的「薦人館」,可將會罩在其頭上的「帽子」,豈不是將會更大更重?
然而,人們並不能「因怕蛇咬避草繩」,甚麼事都不做。而只能是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心情,只要是有益於澳門社會公益的事,就應積極去做,哪怕受謗非議。在做出成績之後,人們是心中有數的,謗言止於智者,公道自在人心。當然,也應當注意工作方法,盡量排除「老大哥」心態,以多元求同心態、虛懷若谷心胸,邀請新興工運團體加入合作團隊。也就是說,「薦人館」不但在橫的方面,是勞、資.官三方合作,而且在縱的方面,也是傳統左派工人社團與新興工運社團合作,可能效績才會更為彰顯。
但光是從事常態的「薦人館」調劑工源供求關係工作,仍不足夠,還宜定期地進行一些非常態性的大型招聘活動。一來是為因應某項大型企業發展項目急需大量工源、人才及各大專中學大量畢業生走進勞動力市場,有必要盡快加以吸納消化,協調供求關係;二來也是要為平時「薦人館」的常態運作「打氣」、「鼓勁」。更重要的是,大型招聘活動可以填補常態「薦人館」因受「知名度」等各方面限制而未能做到人力資源供求雙方可以「全接觸」的缺憾,讓任何有心求職、有意轉工的人,都可以在此找到自己的「出路」;也可讓一切有心在本地勞動力市場聘請工人,尤其是不用從事培訓活動也可請到適合的高技能工人的企業,找到自己的「心頭好」。因此,倘能在每年的學生畢業前夕,及年初轉工季節,舉辦由政府主導,各團體、各企業參與的定期大型人才市場,相信有助於「薦人館」提升效益。